第 1374 期
作者 / 武衛東 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中醫院內科
編輯 / 張芊芊 ⊙ 校對 / 段瑞
陽痿之病為中國男性常見疾病,其主要影響人的心理、生理,而且呈漸進發展,造成其它疾病,不但影響健康,還會造成家庭的不和諧。對該病的中醫治療方法很多,如中藥療法、針灸療法、坐浴、氣功等,而內科治療是很有效的方法,可通過調整人體的陰陽、氣血、氣機、情志,達到好轉、治愈的目的。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本人認為陽痿的病位,主要在臟腑,即腎、肝、脾、心,其次在經絡,即肝經、腎經、脾經,再次在瘀血、痰飲、濕熱、寒濕等外邪,但外邪必須通過臟腑、經絡起致病作用?,F就陽痿從臟腑、經絡方面的治療認識總結如下。
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液,主納氣,主發育與生殖,其華在發,開竅于耳?!澳I者作強之官,技巧出焉”?!澳I”功能的一部分體現在性功能上,也就是說性功能好壞代表著“腎”功能的強弱,因此當腎的陰、陽、精、氣強盛,則人的性功能就會好,即使有疾?。ㄈ珀栶簟⒃缧沟龋?,也恢復得快。故滋腎陰、壯腎陽、固腎精、補腎氣,便為治療男性性功能方面疾病的基本治療之法。在臨床上應辨明究竟是精虧、氣虛,還是陰虛、陽虛、陰陽兩虛,辨明后,根據患者證候確立治療原則,選擇恰當的處方,篩選對證的藥物,才能達到治療效果。因此,治療陽痿亦應遵此法,基本治法無外乎填精,益氣,滋陰,補陽?;騼煞ㄒ陨霞骖?。
代表方劑:六味地黃湯、左歸湯、金匱腎氣丸、右歸湯、知柏地黃湯、薯蕷丸等。
選用藥物:黃芪、白參、山藥、枸杞子、山萸肉、熟地黃、生地黃、菟絲子、覆盆子、桑椹子、杜仲、黃精、褚實子、巴戟天、淫羊霍、仙茅、鎖陽、陽起石、蛇床子、雄蠶蛾、補骨脂等。
醫案1:靳某某,男,39歲,本區南4條居民,2009年12月8日就診。
自述陽痿半年。性生活1月一次,行房未射精即痿軟,伴腰酸,膝軟,乏力,排尿無力,手足冷涼,畏寒,外陰冷潮,精力很差,舌質淡白,舌苔白,脈沉緩無力。診斷:陽痿(腎陰陽不足)。治法:滋腎壯陽。方藥:人參10g,太子參15g,黃芪50g,山藥30g,續斷20g,杜仲25g,桑寄生30g,五味子10g,山萸肉10g,菟絲子30g,淫羊藿50g,鎖陽50g,覆盆子30g,烏藥25g,萆薢15g,三七5g,牡蠣50g,陽起石50g(牡蠣、陽起石后下)。7劑水煎服。
10日后,于21日患者二診,自述諸癥好轉,行房一次,10余分鐘,并成功射精。但自覺不夠堅挺,腰酸乏力,手足已溫,排尿仍無力,舌質淡紅舌苔白,脈沉緩。
上方去太子參、川斷、菟絲子、萆薢、杜仲、桑寄生,加蜈蚣2條,蜂房10g,熟地黃30g,柴胡10g,沉香5g,蠶蛾10g。水煎服半月。
患者再未來診,后其妻前來看胃病,得知已痊愈。
醫案2:徐某某,男,55歲,本區奢嶺鎮居民,于2009年12月15日就診。
陽痿不舉3月余,近3月來夫妻未同房,也曾嘗試但無果而終,時有晨勃,自感腰酸膝軟乏力,手熱、足冷,失眠多夢,夜間汗出,眼干頭暈,陰囊潮濕,排尿無力,舌紅苔少,脈弦細無力。查:尿常規正常,肝功、兩對半正常。診斷:陽痿(腎氣陽虛,虛陽上越)。治則:益氣溫陽,育陰潛陽。方劑:右歸湯加味。藥物:熟地黃30g,山萸肉10g,山藥30g,枸杞子25g,黃芪50g,菟絲子25g,蜂房10g,蜈蚣3條,白參10g,淫羊藿30g,仙茅30g,鎖陽50g,柴胡10g,川楝子10g,沉香5g,烏藥20g,陽起石100g,牡蠣50g,三七5g。(牡蠣、陽起石先煎,蜈蚣為末沖服)上方5劑,水煎服。
1周后二診,自感晨勃頻繁,對性生活已有興趣,但未同房,排尿已經有力,足已溫,眼干頭暈基本消失,舌紅苔白,脈滑略大,上方加蠶蛾10g繼服半月。
2010年1月2日三診,性生活基本恢復正常,其兼癥也盡愈,上方再服4劑,以鞏固療效。并囑其經??诜饏T腎氣丸以調理善后。
肝經經脈“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夾胃,屬肝絡膽”。十二經惟有肝經“過陰器,抵小腹”,而小腹又為精室之所在,因此,男性性功能與肝經的經脈通暢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肝屬木主筋,而前陰為宗筋之會;還有肝經、腎經同交會在“三陰交”穴,其經氣相通,故在治療陽痿等男性疾病時,應在治腎的基礎上調肝,調肝以疏肝調暢氣機為主,肝氣調則氣機暢、經脈通,精、氣、血才能達病處,陽痿得愈。
代表方劑:小柴胡湯、四逆散、逍遙丸、疏肝丸、龍膽瀉肝丸、越鞠丸等。
選擇藥物:柴胡、香附、木香、香櫞、川楝子、烏藥、丁香、橘核、厚樸、枳殼、荔枝核、沉香等。其中以沉香、烏藥、橘核為好。
典型病例:朱某某,男,55歲,本區居民,于3月11日就診。
陽痿1年余。1年前無誘因常伴乏力,尿頻,脅脹,腹脹,小腹冷涼,腰冷痛,下肢時抽筋,并自覺陰莖短縮。平素該人情志內郁、多慮。查:舌淡隱青,苔白潤,脈沉弦無力。診斷:陽痿(腎陽不足肝氣不舒)。治法:益氣溫陽疏通氣機。方藥:黃芪50g,山藥30g,淫羊藿30g,肉桂10g,茴香10g,仙茅30g,白術10g,附子10g,杜仲30g,茯苓20g,豬苓10g,烏藥25g,沉香5g,檳榔10g,大腹皮20g,厚樸15g,澤瀉10g,木香10g,木瓜10g,三七5g,陽起石100g。(陽起石先煎)10劑水煎服。
4月2日來診,自述上藥用后,其病“痊愈”,故未來再診,近日,心情不悅,癥狀又有復發之勢,故今又來診,查:舌淡紫,苔潤,脈弦緊。觀其脈象為肝氣郁滯,濕瘀互結之象,上方去附子、陽起石,加柴胡15g,青皮10g,橘核10g,土鱉蟲10g,通草10g,滑石25g。7劑水煎服。后痊愈,至今未發,且情志轉好。
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先天腎氣、腎精必須得到后天脾氣所化精微的滋養,脾氣充足則腎氣、精充足,故治療陽痿,必須健脾益氣,以補充腎不斷填充的需求;另一方面,脾經經脈在“三陰交”穴與腎經、肝經交會,經氣相通,腎經精氣旺、肝經經氣、脾經精氣充,性功能才能正常。反之,易患陽痿。治療應補脾運脾。
代表方劑:歸脾丸、健脾丸、四君子湯、理中丸等。
選用藥物:黃芪、山藥、白術、茯苓、砂仁、黨參、蒼術、香附、人參等。
典型病例:曹某某,男,37歲,奢嶺鎮瓦工,于2010年2月1日就診。
自述腰膝酸軟無力,陽痿,2月未行房事,外陰冷涼多汗,胃部脹滿,小腹冷痛,自汗,倦怠,食欲不振,手指尖涼,大便常年溏泄,時畏寒,尿頻,夜尿4~5次,耳鳴,在當地衛生院診治,口服金匱腎氣丸,癥狀未有改善,今來診,查:毛發焦枯,舌淡紅,苔白膩,左脈沉弦細,右脈滑大,根據上證所見。診斷:陽痿(脾腎氣陽不足)。治療:補脾益腎調理肝氣。方藥:自擬溫陽起痿湯。黃芪50g,白術20g,茯苓20g,砂仁10g,杜仲20g,蒼術10g,白參15g,干姜15g,淫羊藿50g,鎖陽50g,陽起石50g,木香10g,蜈蚣2條,香附30g,烏藥30g,川楝子10g,三七5g(陽起石先煎,蜈蚣為末沖服)。6劑水煎,每劑取汁300ml,150ml日2次早晚分服。
9日后患者來診,自述上證好轉,已經無畏寒之癥,尿頻、小腹冷涼、外陰多汗已好轉,但舉而不堅,小腹悶脹、胃脹好轉,食欲大增,大便溏泄好轉,舌淡紅,苔薄白,兩脈弦緩。上方去川楝子、蜈蚣、陽起石加仙鶴草40g,白芍15g,補骨脂30g,山藥30g,柴胡10g,橘核10g。5劑,服法同上,服后性生活正常,告愈。
腎為水臟,為水之下源,腎水上濟使心火不亢;心為火臟,心火下潛,可使腎水不寒。心腎的交通,可使水火相濟,陰陽平衡。若心火不下濟于腎,獨亢于上,則下焦腎水不溫,陽痿加重,因此降心火、引火歸元,也是治療陽痿的重要手段。
代表方劑:黃連阿膠湯、知柏地黃丸、大補陰丸、清骨散等。
選用藥物:黃連、黃芩、黃柏、白薇、地骨皮、鱉甲、龍骨、牡蠣、肉桂、牛膝等。
典型病例:祁某某,男,50歲,磐石市,長崴子鄉農民,于2011年5月17日就診。
自覺腰酸軟無力半年,伴五心煩熱,口干,耳鳴,失眠,多夢,時而遺精,3月前出現陽痿,1月無1次性生活,逐漸心煩、失眠加重,下肢酸重,膝軟,外陰多汗,在當地治療(用藥不詳),無效后來我院就診。中醫查體:腰酸喜按,舌紅,苔少,脈細滑。仔細辨證:該患為心腎不交之重癥,心火上擾,心神不寧,腎之水不得濟,導致陽痿、失眠之病。診斷:陽痿失眠(心腎不交)。治則:益水治火,交通心腎。方藥:熟地黃30g,生地黃30g,山萸肉25g,山藥25g,黃柏20g,知母15g,茯神15g,棗仁15g,白薇20g,肉桂10g,枸杞子25g,澤瀉15g,夜交藤50g,黃精25g,蓮子心15g,龍骨30g,牡蠣30g,五味子15g,合歡皮25g,合歡花25g,鱉甲15g。7劑水煎服。(龍骨、牡蠣、鱉甲先煎10分鐘)
患者10天后二診,自覺失眠基本痊愈,1夜可睡6小時左右,陽痿好轉,煩熱、腰膝酸軟大見好轉,外陰汗已少,查:舌嫩紅,苔少,脈弦細。效不更方。上方加柴胡15g,龍膽草10g。再用7劑。10天后來診,諸癥消失,給予知柏地黃丸善后。
陽痿病程多長而纏綿,“久病多虛”,氣虛、陽虛則運血無力,血虛則血脈凝澀;再者,肝氣不調達則氣滯血瘀,諸經氣不充旺,則經絡精氣不暢,均可導致經滯絡瘀,精氣不接,或精氣不通,因此活血祛瘀,通行經絡,可使臟腑之精氣相接、相通;經脈之精氣相接續。正如張琪教授教誨:“陽痿多于經絡閉阻相關,治宜活血通絡”,故祛瘀活血通絡,可為治陽痿暢通經絡,掃清障礙。
代表方劑:桃核承氣湯、血府逐瘀湯、桃紅四物湯等。
選用藥物:三七、桃仁、紅花、土鱉蟲、蜈蚣、川芎、劉寄奴等。
總結:綜上所述陽痿一病以虛證為多,病位主要在腎,與肝、脾、心有關。腎之精氣必須得到后天脾氣所化水谷之氣的填充;肝腎同源,腎精必須得到肝藏之血的填充,且肝氣調達、肝經脈的通暢是精氣到達前陰的基本條件;心所藏神明,是人體心理活動的源頭,且心火下達于腎,可使水火相濟,陰陽調和。故陽痿的治療必須抓住腎、脾、肝、心的內在關系,調整四臟的平衡,絕不能只顧腎臟。當然還有如瘀血、痰飲、濕熱等實證,但臨床還是以虛證居多,只要抓住主要矛盾,充分利用辨證施治這一法寶,臨床定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