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積停滯,實而不虛,根據“客者除之”的治療原則,當用消食化積之品,去其積以復脾胃納運之常。
故常以山楂、神曲、麥芽、谷芽、萊菔子、雞內金等消食藥物為主。
再據證情的兼夾,病性的寒熱,隨證配伍成方,體現消食化積法則。
如保和丸、楂曲平胃散,就是根據本法配伍的典范。
食積停滯,影響脾胃升降功能,必然出現氣和津的病理改變,呈為濕凝氣阻證象。本類方劑常配除濕的蒼術、白術、半夏、茯苓;行氣的枳實、厚樸、陳皮、紫蘇之類,在于恢復脾胃的生理功能和津氣的流通。若因膽汁、胰汁不能輸注于腸而呈不饑不食,宜用木香、枳實、郁金促進膽管蠕動,暢通膽流。若脾胃素虛,飲食成積,或積滯已久,脾胃已虛,雖有積滯亦不能單純消積,而應消補并行,才能邪正兼顧。此種虛中夾實之證,若只消積而不培本,即使積滯暫去,猶有再積之虞。若只培本而不消積,不僅積不能去,且有助邪而增脹滿之憂,是故唯有消補并行,才是兩全之策。本法常于消食化積之外,配伍一組補氣健脾的人參、白術、茯苓、干姜之類藥物。如枳術丸、健脾丸、楂曲六君子湯、枳實消痞丸等都是消補并行的配方法度。至于補脾與消積兩組藥在一方中孰重孰輕,應當根據證情的偏勝決定。虛多實少的,以補脾為主,化積為輔;實多虛少的,以消食為主,補脾為輔。如前所舉四方,枳術丸是消補并行,無所偏倚;健脾丸、楂曲六君子湯是以補為主,以消為輔;枳實消痞丸則以消為主,以補為輔。雖然同屬補脾消積,重點有所不同。食積停留于胃,除用消食化積和補脾化積兩種常規治法以外,尚有涌吐使其上出,推蕩使其下行的導積外出法。所謂消導,實際是消食化積和導積外出兩法的全稱。以下兩種情況可用導法。食停胃脘,脘腹急痛,多因年輕好勝,飲啖無度,致使食停胃脘而呈脘腹急痛。此類急證若不急治則危亡立見,使用一般消食藥物顯然緩不濟急。應當根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滿者,瀉之于內”的治療原則,選用大黃、檳榔、牽牛等藥為主,組合成方,共成瀉下蕩積之效,如枳實導滯丸就是這種結構。他如承氣輩皆可隨證選用。誤食毒物,亦可使用此法將其毒物排出,以免中毒。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