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在古時候也稱為三月節,傳承到現在已經有2500度年的歷史了,
在二十四個節氣中,只有清明節和冬至,即是節日又是節氣,而且清明節的傳播范圍更廣。
二十四節氣在無論是在農耕時代還是現在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古人觀察天文研究地理
的智慧結晶,一年四季氣溫、將于、物候等方面的變化都在二十四節氣中體現出來。
在古代勞動人民根據這些節氣來進行農事活動,春耕播種。
清明節不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我國最重要的民俗節日之一,在2006年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
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到清明,外界的氣候就逐漸升高,是開始春耕播種的時節,所以在民間就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
“植樹造林,沒過清明”的說法了。
寒食節跟清明節
在古時候清明節是不掃墓的,那個時候的清明節還只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古代掃墓的節日是寒食節,
寒食節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但是由于寒食節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在后世的傳承中慢慢的寒食節跟
清明節就合二為一了,寒食節也成為了清明節的別稱,同時清明節也由一個節氣轉變為民俗節日習俗。
寒食節相傳起源于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饑”的事跡,想看這個典故的可以百度一下"割股充饑
傳說“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的介休,就休的來歷就是為了幾年內介子推“割股充饑”而不圖回報,
最終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也因此稱為“介山”。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清明節起源于春秋戰國時代,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大概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
清明節過后雨水會逐漸增多,大地將呈現一幅春和景明只想,在這一節氣之后,世間萬物吐故納新,
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物,還是跟自然相處的人,都會在這個時候褪去冬天的污濁,迎來春天的氣息。
清明節這天不僅是大人掃墓,同時也是少年小二玩耍娛樂的一天,在這一天大人們會帶著小孩去踏青,
放風箏,蕩秋千等民間習俗活動。在以前的風箏中制作中,會在風箏上裝上竹笛,風衣吹過就會發出響聲,
后來說風箏的名字就是這樣來的,。
在古代清明節還有許多有趣的習俗,只不過這些習俗傳承到現在很多都已經流失掉了。
如: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清明節在遼代的時候是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在清明節這一天
不管是朝中大臣還是民間百姓都會以踏青,放風箏,打秋千為樂。比較那個年代的娛樂活動還是很少的。
清明節的食俗
在江南一帶,清明節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的畢本食物,也正是因為這樣,
青團子在江南一帶顯得非常的重要。除了吃姓青團子還有清明果,清明果是艾葉做成的,因為艾葉有著祛濕驅寒
的作用,在民間吃清明果不僅是祭祀先祖的貢品也是民間保健的一種養生方法。年年艾葉綠,年年過泛香,清明果
已經不只是清明節祭祀祖的貢品了,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了家喻戶曉的美食了。
在新疆的維吾爾族有吃"馓子"的習俗,在四川成都吃歡喜團的習慣,在其他地方也有吃畫卵一說。清明節也吃糕點,
就是用棗面粉蒸熟吃,而且在有的地方也會吃田螺啊,在清明節這一天被稱為清明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