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朱高熾被父親朱棣,和兩個弟弟朱高煦、朱高燧折磨了半輩子,好不容易熬上了龍椅,不料才九個月就撒手人寰。
明仁宗從發病到駕崩只有一天時間,所以可以用“暴病”來形容??善婀值氖?,史書關于明仁宗朱高熾之死的原因只字未提,給人留下遐想的空間。
于是后人產生了五種說法:雷劈致死;宮人下毒致死;金石之藥損傷;被朱瞻基弒殺;縱欲過度。
這兩種說法都來自于一個叫《病逸漫記》的個人史作,作者叫陸釴,嘉靖年間的翰林編修,原文如下:
仁宗皇帝駕崩甚速,疑為雷震,又疑宮人欲毒張后,誤中上。予嘗遇雷太監,質之,云皆不然,蓋陰癥也。
陸釴用了兩個“疑”字,已經對明仁宗死于雷劈,以及死于“宮人下毒張皇后卻誤殺皇帝”,這兩種說法的可靠性提出了質疑。后來陸釴又向“雷太監”咨詢,得出了否定的答案。
想想這兩種說法也太過于勁爆了,假如是真的,一定不可能僅流傳于民間,尤其是宮人下毒,肯定會牽扯一批人,也一定會有后續處置。所以這兩種說法,基本上可以排除。
這個說法的“始作俑者”應該是暢銷書作家“當年明月”,他在《明朝那些事兒》中提出,明仁宗駕崩后,朱瞻基和朱高煦的密探,同時從北京給他們送信。得到報信后,身在山東的朱高煦布下伏兵,準備截殺從南京回北京的朱瞻基??芍煺盎尤粨屧谥旄哽悴挤乐?,通過了山東地界。
從地理位置上講,這種情況是不可能發生的,除非朱瞻基在朱高煦之前得到報信,并在朱高煦之前行動。那就表明,朱瞻基提前預知了明仁宗的死亡時間。誰能提前預知別人的死亡?細思極恐??!
因此“當年明月”提出,朱瞻基在父親身邊有同伙,是他操控了父親的死亡時間。
不過這個說法沒有任何證據,朱瞻基的太子之位并未受到威脅,他沒有理由弒殺父親。至于朱高煦為何被朱瞻基打了個時間差,可能有多種原因。
比如朱高煦的密探獲得信息時間較晚、朱瞻基完成視察南京任務后已經提前回京、明仁宗在病重之前就詔朱瞻基回朝了,等等??傊嬖诙喾N可能性可以解釋,“當年明月”的說法僅是推測,不能當作結論。
這是一個大家都“喜聞樂見”的說法,也最容易被大家接受。皇帝嘛,呵呵,何況朱高熾遠比他爹高產,生了十子七女,放在大明一朝,這個數字都可以算是名列前茅了。
時任刑部主事、翰林侍讀的李時勉,還曾經放出一枚“大雷”,他給明仁宗上了一道奏疏,指責皇帝大肆選美,有傷風化,惹得龍顏大怒,被當堂打斷三根肋骨,差點因此喪命。李時勉的奏疏是這么說的:
“側聞內宮遠自建寧選取侍女,使百姓為之驚疑,眾人為之惶惑。若曰;天子之宮,古有常制,則大孝尚未終;左右侍御,不可無人,則正宮尚未冊??止燥L化之原,有阻維新之望?!?/p>
有人說這是李時勉在明仁宗駕崩前兩天的奏疏,記載于《明史》。因為那些只會從別人文章里摘抄的家伙,害得我花了好幾個小時查找原文,結果一無所獲。這段話根本不在《明史李時勉傳》里,如果誰能查到,拜謝告訴我一聲。
從這段話的內容看,此奏疏不可能發生在明仁宗駕崩前兩天。請注意“大孝尚未終”、“正宮尚未冊”這兩句,這一年已經是洪熙元年,早已經過了成祖朱棣的喪期,張皇后也早已冊立,這話與事實明顯不符!
因此我高度懷疑,這句話很可能出自那個筆記小說,而不是《明史》,甚至跟李時勉沒一毛錢關系,有人張冠李戴,東拉西扯,蒙騙了一群混子。
不過,李時勉確實在明仁宗駕崩前上了一道奏疏,也因此惹得皇帝勃然大怒,后來明仁宗還對楊士奇念念不忘地說,“時勉廷辱我”。
那么李時勉究竟說了啥,讓明仁宗覺得遭到了當庭折辱呢?《明仁宗實錄》記載:
“己卯,云南金齒軍民指揮司及鶴慶軍民府,等處土官貢馬賜鈔幣,表里有差 。行在翰林院侍讀李時勉、羅汝敬俱以言事,改都察院掌道監察御史?!?/p>
原來李時勉和羅汝敬二人,就土官的貢馬和賜幣數字偏差問題,提出“改都察院掌道監察御史”的建議。
這個話題一點也不火爆???怎么就惹得一向溫和的明仁宗暴跳如雷了呢?朱瞻基登基一年后聽說了這件事,他把李時勉從監獄提出來親自審訊:
帝遙見罵曰:“爾小臣敢觸先帝!疏何語i?趣言之?!睍r勉叩頭曰:“臣言諒暗中不宜近妃嬪,皇太子不宜遠左右?!钡勐勓裕造V。徐數至六事止。帝令盡陳之。對曰:“臣惶懼不能悉記。”帝意益解,曰:“是第難言耳,草安在?”對曰:“焚之矣。”帝乃太息,稱時勉忠,立赦之,復官侍讀。
原來李時勉跟明仁宗談了六個問題,一個是“皇帝在居喪期間不宜跟嬪妃做游戲”,二是“皇太子不宜遠離左右”,至于其它四件事,挨頓打,恐嚇過度,忘了。
朱瞻基一聽第二件,滿心舒坦,為我著想,忠臣啊,臉上立刻陰轉晴。又問,草稿在哪里?李時勉回復:燒掉了。朱瞻基轉怒為喜,夸贊李時勉是忠臣,官復原職。
不知道你們讀后什么感覺,我總覺得李時勉說的不是真話。就算是真話吧,所謂“居喪期間”近嬪妃,純粹就是胡說八道嘛。前面說過,那時候都已經是洪熙元年了,距離皇帝的27天守喪期早就過了。
估計就是李時勉“找茬”似的話題,惹怒了明仁宗??墒抢顣r勉的奏疏,涉及了“縱欲過度”嗎?沒有吧,親近嬪妃不是這個意思吧?
我查來找去,始終沒找到明仁宗玩爆缸的證據。
倒是羅汝敬,在給楊士奇的一份上書中,說了一句很有價值的話:
“先皇帝嗣統未及期月,奄棄群臣。揆厥所由,皆憸壬小夫,獻金石之方以致疾也”
皇帝繼位不到一年就駕崩,全怪那些奸佞小人,給皇帝獻金石之方。至于誰是“憸壬小夫”,羅汝敬沒說。
相對于植物藥方而言,金石之方是一種含有大量重金屬的毒性藥物。這類藥方“以毒攻毒”,很兇險,道家最喜歡用,醫家對之很謹慎。
那么,明仁宗得了什么病,需要用這么兇險的藥方?據“雷太監”的說法,明仁宗得的是“陰癥”。
我大概查了一下,所謂陰癥是指寒性凝滯,陰寒之邪侵入人體,損傷陽氣,寒邪留滯不去,外現寒證的病機。
雖然我不懂醫學,但很顯然,這種病跟縱欲肯定不劃等號,應該是身體機能下降,導致的寒濕之癥。因此有人拿金石之方這種極陽藥方來對沖陰癥,也不算太意外。
明仁宗年輕的時候體質就不好,他不喜歡運動,長得過于肥胖,連走路都需要兩個人左右攙扶,因此有人認為,他很可能還有嚴重的心血管病。
明仁宗一生過得其實一點都不舒心,22歲參加靖難之役,好容易熬過刀頭舔血的日子,又迎來兄弟相煎和父親的猜忌,期間差點被廢掉儲位。能活到48歲,明仁宗已經賺大發啦!
李時勉奏對發生在“己卯”日,“洪熙元年己卯”,即1425年五月初十。第二天,五月十一(庚辰)明仁宗病重,五月十二(辛巳)駕崩:
“庚辰,帝不豫,遣使召皇太子于南京。辛巳,大漸,遺詔傳位皇太子。是日,崩于飲安殿,年四十有八?!?/p>
由此可見,已經接近油盡燈枯的明仁宗,在不當用藥的摧毀下,又因李時勉的激怒,導致急火攻心,第二天就不行了。
所以,明仁宗之死沒有陰謀,跟縱欲也沒多大關系,主要是體質太弱,用藥不當,李時勉的激怒成了最終的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