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回來更新了。前段時間比較忙,所以斷更了一段時間,不好意思,在這里向諸位網友問好。之前有網友提到能不能寫一寫匈奴歷史,那么我們今天就來說一說匈奴人的歷史。
匈奴人這個話題略微有些復雜,因為在歷史上提到匈奴人這個名字,它可能會含有幾種不同的含義,并不是簡單地“這是一個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這么容易就能概括出來的。
最原始意義的匈奴人,當然就是一個我國北方的游牧族群,人種也肯定是黃種人,沒那么復雜。在早期的記載中,他們的名字叫“獯鬻”,這是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觀點。實際上對于戰國以前以獯鬻以及鬼方等游牧部落為代表的北方民族,長期處于一種歷史無考的狀態之下,匈奴這個名字切實出現,不早于戰國時期。
匈奴人,北方游牧民族的代表
在公元前3世紀的時候,匈奴部落中出現了一位名叫頭曼的領袖,他創立了最初的匈奴國家,此時的匈奴國家還極為簡陋,頭曼單于所做的也只是統一了匈奴各部,并且趁著戰國末期的混亂取得了河套地區,以頭曼城為中心建立了北方游牧民族歷史上第一個部落聯盟式的國家政權。
此時的匈奴汗國還只是一個在河套和蒙古高原南部一帶活動的小型汗國,人口不多,種族單一,真正使“匈奴人”這一名稱名揚世界的,還是頭曼單于的兒子,冒頓單于。
冒頓單于不但在匈奴人的歷史中居于極其重要的地位,在世界幾乎所有歐亞大草原的游牧民族歷史中,也具有極其顯赫的地位。冒頓單于是第一個統一蒙古大草原的游牧民族首領,而且也是因為冒頓單于治下地域廣闊、部落眾多、人種混雜,導致在史學界與考古界,匈奴人這一概念也變得復雜起來。
我們都知道冒頓單于的發家史是怎么樣的。但是冒頓單于最重要的影響力不在于他怎樣在匈奴汗國的宮廷斗爭中勝出,也不在于他在這種斗爭中怎樣冷血而取得了勝利,而在于他建立了一套較為完整的游牧國家體系,完全統一了蒙古大草原及其周邊地區,也讓“匈奴”這個名字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幾乎所有北方游牧民族的代表和統稱。
他向東吞并東胡,向西驅逐月氏,向北降服渾窳、屈射、丁零、鬲昆、薪梨等部,向南吞并婁煩、白羊等部,其后征服烏孫、呼揭與西域數十個小國,還有一個容易忽略的方向,在東北地區的扶余和肅慎其實也受到了影響,這樣,匈奴就成為了一個從里海到遼河流域甚至日本海的龐大帝國,南起河套、北至西伯利亞南部、西起蔥嶺、東達遼河流域,號稱諸引弓之民并為一家,擁有控弦之士四十萬,成為盛極一時的強大國家。
那么后世對匈奴人概念的爭議也是從這兒來的,受過匈奴統治的其他部落以及他們的后代,你要按照現在的民族概念來說的話,那不但沒有任何關系,匈奴人應該是他們的仇人才對。問題是當時的概念和現在不一樣,北方草原地帶向來是哪個部落做大了其他人就跟著叫哪個,然后內部再區分自己的部落。要是按照他們的傳統,這些其他的部落都可以叫匈奴人的分支,而匈奴帝國地域廣大,內部有黃種人也有白種人,也有混血人種,于是后來就產生了這樣的“謎團”:匈奴人到底是什么人種?
匈奴人的核心部落,冒頓單于那個部落,當然是黃種人,問題是后來只要是受過匈奴帝國統治的甚至是只要沾一點點兒邊的這些其他的部落,幾乎無一例外地都自稱自己是匈奴人,這才導致了這樁公案。所以在考古時挖掘匈奴貴族墓葬發現什么基因都有,匈奴人是什么人種就似乎成了一個未解之謎。其實哪有這么復雜,它就是一個古代的游牧部落聯盟,不是現代民族,而且你就是現在去了哈薩克斯坦那樣的中亞混血國家,你也會發現同樣是哈薩克斯坦人,有的像黃種人,有的像白種人,俄羅斯也有類似傾向,因為它本來就是各種部落混血形成的。
冒頓單于幾乎統一了所有的游牧部落,匈奴帝國由此建立
所以匈奴人除了那個爭議很大的匈人,最起碼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指匈奴最初頭曼單于那個部落,毫無疑問就是黃色人種。另一個意思是指冒頓單于治下的各種部落組成的超級游牧聯盟,以及他們的后裔,那就什么人種都有了。說實話后者有點兒類似朝鮮日本自稱中華的意思,只是一個泛化的而不是科學的概念,所以這個要區分清楚。像泛突厥主義這樣的東西,它也是拿著這種沾一點點兒邊或者牽強附會強行沾一點兒邊就拉扯上的邏輯,強行拉扯關系,來為自己謀私利。
所以匈奴人就是黃種人,其他的部落現在已經是民族國家時期了,他們的后裔該是誰是誰。
那么匈奴人的人口,它的核心部落人口,左右賢王都算上,估計不超過100萬人,同時整個匈奴帝國的人口,估計有300萬人以上,有個最大的數據說有500萬人,可能高估,這個里頭人種極為混雜,所以造成了考古發現什么人種都有的現象。
在臣服于冒頓單于的各部落之中,東胡,后來分為烏桓和鮮卑,后來的柔然、契丹、蒙古等部也是從這個大部落聯盟中走出來的,大月氏西遷到阿富汗去了,留下來的叫小月氏,融入了其他民族。
渾窳、屈射,古代西伯利亞南部一帶的部落,后來不可考。丁零,位于貝加爾湖一帶,一般認為是回鶻先民,融合了很多后來的高車、鐵勒這些部落,唐朝時西遷,和南疆的吐火羅人融合成了維吾爾人。鬲昆,也叫堅昆,古西伯利亞土著部落,后來的黠戛斯,現在俄羅斯的哈卡斯人是他們比較直系的后裔。他們的大宗人口也遷徙到中亞去了,融入了部分白種人血統后形成了現在的吉爾吉斯人。薪梨,也不可考,這幾個大約都是當時的南西伯利亞土著,大約都是森林漁獵部落。
匈奴帝國疆域龐大,人種混雜,因此基因檢測沒有意義,它其實是一個超級部落聯盟,擁有不同來源
婁煩,這個部落在戰國時期出鏡率還算可以,是比較接近中原的那些北狄之類的,白羊部落同理,匈奴帝國的南部一直有一些西羌一類的和漢族親緣上較為接近但尚未完全開化的半農半牧民族,這些人基本上就是這個情況,匈奴帝國人口中同樣存在一些向北逃亡到草原上的漢人,他們大多是在斗爭中失敗逃亡過去的,比如韓王信及其部下,盧綰也跑到北邊去了,后代好像還做了一個東胡地方的小王。還有一部分是隨著和親的一塊過去的,比如那個中行說,自個兒不愿意去硬塞過去的。另外劫掠人口也會帶過去一部分。像李陵這種投降的,也會被安排進去,李陵后來做了堅昆王,就管理南西伯利亞哈卡斯人那一帶。
呼揭,位于阿爾泰山。就是后來的突厥,屬黃白混合人種,以較為發達的冶金業聞名,部分研究指突厥可能是從西邊里海甚至更西的地方遷過來的,突厥西遷只是又遷回去,這個民族不大像中國本地的民族,經常有紅頭發的記載,比如那個后來漢化了的沙陀部。突厥和回鶻的關系相當不好,所以泛突厥主義是張冠李戴,生拉硬扯。
烏孫,應該也是黃白混合人種。哈薩克斯坦認為烏孫是其祖先,不過這個也不太好說,因為哈薩克人混血混得太厲害了,如果烏孫人真的是其祖先的話,那應該也是最早的那一批了,而且現在在哈薩克人人口中的占比,應該已經不大了。烏孫最早是在甘肅西部那一帶,后來受匈奴壓力遷到了中亞一帶,匈奴強盛時是其屬部,匈奴衰落了就聯合漢朝打匈奴,匈奴后來滅亡和烏孫有很大關系。
受匈奴節制的西域各國應該是以吐火羅印歐人為主,東伊朗語系,也有羌人,還有一些是受希臘化影響的,比如大宛,吐火羅人的主體后來和西遷的回鶻人融合成了維吾爾族。
西域也在匈奴的勢力范圍之內
扶余,東北古代民族,后漢化消失,和匈奴的關系不是很明確,有的記載說受到匈奴奧健王節制,有的說沒有。有說法日本的彌生人與扶余人的語言接近,無法完全證實。肅慎和扶余的情況差不多,和匈奴關系不是很明確,部分記載顯示受到過其影響,肅慎就是后來女真的祖先。
以上就是匈奴帝國治下以及受到過其影響的北方各部落的大體情況,這些游牧部落有黃種人,有白種人,有混合人種,可能還有老亞洲棕色人種,總之非常復雜,這說明匈奴人本來是一個黃種人游牧部落,成為帝國之后成了整個草原的代稱,匈奴人的稱呼也泛化了,一時間從中亞到東北亞各部落都自稱匈奴,甚至包括部分北逃的漢族人,所以對匈奴人的確切定義最好還是:這是一個極其龐大的部落聯盟集團,不是一個現代意義上的民族。
而在后來自稱匈奴人的部落中,比較有名的幾個,比如白匈奴。也就是嚈噠,自稱自己是匈奴人,據說是和白種人混血以后的匈奴人,實際上它到底是不是西遷的北匈奴呢?大概率不是,極大的可能是受到北匈奴影響的其他部落,而且大概率就是白色人種為主的部落自號匈奴,嚈噠后來建立了一個不小的帝國,主體在今天的中亞和阿富汗一帶。
還有那個縱橫歐洲的匈人,這個不可考,因為匈人的文明程度好像比匈奴人低很多。對于阿提拉帝國的來源,歷來是眾說紛紜的,現在基本上已經沒有那種直接把匈人稱為西遷的北匈奴的說法了。不過也不能夠完全否定匈奴對匈人的影響,最可能的一種可能是:匈人是受到北匈奴影響的一種較為野蠻的游牧和漁獵部落,那個“匈”字,古代念“hun”,意為胡人,他們可能是自稱為整個歐亞大草原通用的稱呼“胡人”,確實有稱阿提拉為大單于的記載,這個影響是怎么來的,具體細節就不好說了,但是最靠譜的一種說法應該是,他們是受到匈奴人影響的一種胡人,不是西遷的匈奴人本身,也不是毫無關系。有研究說他們的后代是現在的楚瓦什人,現在的楚瓦什人是一種混血人種,究竟靠不靠譜不好說,不過應該比直接說他們是匈奴人靠譜。
沒有確切證據表明匈人是匈奴人,二者關系較遠,但應該受到過某種影響
匈人后來定居在匈牙利平原,但是它和匈牙利人的關系也是不大的,匈牙利人的主體人口應該是后來的馬扎兒人,這個馬扎兒人語言上有亞洲影響,人種上已經是歐洲人了,馬扎兒人來到匈牙利平原以后,后來非說自己是匈奴人的后裔,其使用的邏輯和泛突厥主義差不多,就是馬扎兒人祖上是受到匈人影響過的,匈人又是受匈奴影響過的,所以匈牙利和現在在匈奴曾經的核心地帶的蒙古人是親戚,這個基本上就是隔了十萬八千里之后再隔兩個十萬八千里,然后就是“親戚”了,根本不可信。當然馬扎兒人姓氏在前面,明顯的還是有亞洲影響,但那應該是各種游牧民族入侵歐洲的過程中留下來的,和匈奴并無直接關系。
還有稱呼俄羅斯為“現代匈奴”的,這個差得就更遠了,俄羅斯確實有某種歐亞草原游牧民族的影響,但是所謂“最后的匈奴”這個稱呼,更多的是一種文藝感懷,并不是說俄國人真的是匈奴人的后代。
我們都知道匈奴后來分為南北兩部,南匈奴融入漢族了,那么真正的北匈奴人到底去了哪兒呢?其實有個不太受關注的記載,很簡略的,大約是在南北朝時期,有記載其在中亞一帶活動,之后就沒有記載了,而當時正是匈人大掠歐洲的時代,所以說真正的北匈奴應該就是西遷到中亞就不再繼續向西,然后融入到中亞各族的洪流中去了,后來出現在歐洲的各種“匈奴”都是受其影響拉大旗扯虎皮的存在。
這就是匈奴的歷史了,一個在河套一帶的小部落,在頭曼單于帶領下統一,在冒頓單于帶領下統一了草原,成為了帝國,某種程度上成了游牧民族的代名詞,其核心部落在漢朝的打擊下分裂瓦解,分為南北兩支,南匈奴融入漢族,北匈奴西遷至中亞后融合進當地各部中,受到匈奴統治的各部后來在草原上競相登場,紛紛攀附匈奴為其“祖先”,最后蒙古大草原形成了蒙古這一現代民族,而其他部落各奔東西,時至今日,已經沒有了匈奴這一族群,匈奴人在歷史上也從來不是現代民族,當然,它成為了一個符號,人們在提到北方的各種歐亞混血的游牧民族時,還是會用匈奴這一名號來形容他們,從一定意義上來講,匈奴的名字已經成為了一種象征,但也僅僅就是個象征了。
圖為世界匈奴人后裔大會,也是一種很好的文化交流
這就是匈奴這個“百蠻大國”的簡略史,以往的匈奴史中,都是重視匈奴與漢朝的關系和戰爭,以及西遷后和匈人的關系等等,對于匈奴及匈奴治下各部的發展形不成一個系統,本文對此進行了大略的梳理,所以對于“匈奴人最后去了哪里”、“匈奴人到底是什么人種”以及“某某某是不是匈奴人”這些問題,現在應該有一個較為全面合理的解答了。匈奴人已經融合進各民族之中了,就是中國北方的一個普通的黃種游牧部落,而且他們人口很少,不可能是“某某某民族的祖先”,當然對于這些民族和匈奴的關系,他們古代都受到過匈奴帝國的統治,這一點也沒有必要完全否定。游牧民族在歐亞大草原上的遷徙、擴張,所過之處剩下的除了馬糞堆之外,也確實在客觀上帶動了歐亞大陸東西部的交流,對于這一點,客觀看待就好。這就是匈奴人所能夠帶給我們的全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