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14年,一場戰爭改變了當時中國的格局,這場戰爭直接導致強大的魏國走向衰落的道路,而經此一役,戰國的一個霸主崛起,并在戰國時期一直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一度成為秦以前最強大的國家。
這一場戰斗被稱為馬陵之戰,魏國為了補償在桂陵之戰損失,發兵攻打韓國齊威王待魏韓火拼后以田盼為主將,田嬰為副將,孫臏為軍師攻打魏國。魏國派太子申來抵擋,在馬陵全軍覆沒,隨之田盼又以“減灶”之策誘魏國龐涓中計,追至馬陵山中伏身亡,齊軍乘勝追擊,俘太子申,全殲魏軍。
馬陵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設伏殲敵的戰例,更是兩大著名軍事家孫臏和龐涓的正面交戰,在我國戰爭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
在馬陵之戰中,十萬魏武卒消耗殆盡,魏國爭霸天下的大業就此終結在魏惠文王手上,而秦楚等國則是趁機痛打落水狗,從魏國手中奪得了大量的利益,而戰爭的獲勝者齊國,更是借此一躍成為當時第一強國,被其他國家所尊敬畏懼。
然而,這一場擊敗魏國的戰爭,齊國所獲得的利益卻沒有想象中大,而且,本可以一舉殲滅魏國的齊,卻在半路收手,沒有選擇擴大戰果,反而讓自己止步不前?
馬陵之戰后,魏國名將龐涓自殺身亡,太子申被俘自殺,而齊國在魏國最為虛弱的時候,在國內玩起了政治斗爭,這時候的齊王,最先想到的不是趁著大勝擴展戰果,而是開始猜忌起自己的將軍,擔心起對方的名望要超過自己。
同時為齊國霸業立下汗馬功勞的名將田忌因為和相國鄒忌不和,而一場馬陵大勝鄒忌對田忌是恨到了極致,于是他誣陷田忌謀反,逼迫田忌只能出逃楚國,同時,馬陵之戰后,孫臏便下落不明,歷史上對他便再無記載,想來是看明白了齊王的心思,加上對自己有著知遇之恩的田忌離開,孫臏也不再想呆在齊國這個是非之地繼續為官了。
連續失去了田忌和孫臏兩位軍事家,齊國對外的威懾力大為下降,加上齊威王被勝利沖昏了頭腦,自立為王,引發了歷史上著名的“徐州相王”事件!這讓齊國走到了刀尖之上,當時的秦楚兩個大國對他的這種行為極其不滿,開始了對齊國曠日持久的對峙和打壓,讓齊國的爭霸之路愈發的艱難,最終被秦國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