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過地理的朋友都知道,我們中國是“多山之國”,山地面積占據了四分之三,因此在長達數千年的華夏歷史發展之中,九州大地演化出了不同的地域文化。中國的古文明基本上按照區域可分為三大部分,塞北的草原文明,黃河流域文明以及長江流域文明。長久以來,地處黃河流域的中原文明,一直被視作為華夏文明的核心。不過在小編看來,深處大西南崇山峻嶺之中的古蜀國文明,在獨特性和神幻色彩上,具有中原文明不可比擬的風情。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對于蜀地的切身體會。誠然,古代的蜀地的確處在遠離中原庶土的不毛地帶,也正因為蜀地的與世隔絕,使得其安然的發展出了震驚世界的古蜀文化,上世紀80年代出土的大批奇特詭異的三星堆古蜀文物,堪稱世界考古史上“第九大奇跡”!
四川三星堆遺址上挖出來的青銅器、玉器和金器等上萬件文物,幾乎每一件都稱得上是考古界的孤品,無論是在造型還是風格上,均獨特于世界其他地方的古文物。其中甚至有不少奇異的文物,居然就是《山海經》里所記載的神獸和神物!
《山海經》是我國先秦時期一部講述了諸多神與獸,以及數百個奇異古國和上千座名山大川的集荒誕、志怪和地理人文于一體的魔幻著作。《山海經》分為《山經》和《海經》兩大部分,其中《山經》主要記載華夏海內各地的地理風俗和珍禽異獸。在《山海經·海內經》中有記載,“西南有巴國,大皞生咸鳥,咸鳥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為巴人”。大皞指的就是伏羲,為華夏文明的始祖,她生了咸鳥,咸鳥又生了乘厘,乘厘接著還生了后照,后照便是巴蜀之地的先祖。
在《山海經·海外東經》則提及有,“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這兒便清晰地描述了“鳥人”的特性,他們長著一張類似于人的面龐,卻同時有著鳥狀的身體。上文中說到的巴蜀先祖的祖先“咸鳥”,亦是屬于“鳥人”一族。然而,三星堆遺址則出土了大量的有關青銅鳥的文物,有站在青銅樹上的,也有單獨存在的,更有人面鳥身狀的,總之古蜀人對鳥圖騰充滿了無比崇拜之情。
最值得一說的當然是一尊名叫“青銅人首鳥身像”的古蜀鳥形文物。該像為平頭頂,頭戴頍,臉帶面罩,臉形方正,大耳高鼻,其雙眼呈外凸狀;其鳥身較短,雙翅突出呈飛行狀,仿佛表達出了古蜀人向往天空的一種豪壯情懷。《山海經》記載的鳥形神獸眾多,不管是“咸鳥”還是“句芒”,其展現出來的有關于鳥的圖騰特征,卻在三星堆被大量發現,而這在其他古跡遺址卻不曾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