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和元朝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清朝共傳十一帝 ,享國二百七十六年。而元朝享國僅九十八年,皇帝卻不少。更搞笑的是開國皇帝忽必烈和末代皇帝元順帝加起來一共半個多世紀,可見其他九位皇帝也不過區區四十多年而已。
這還不算,終元一朝,可以說爭奪汗位和皇位的皇室內訌從未停止過,即便能順利繼位,也有的會被害。
這就不得不說元朝皇位的傳承,實在是混亂至極,包括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叔死侄繼、侄死叔繼、祖父死孫子繼等多種類型。
清朝在皇位繼承上可以說算是比較順利的完成,盡管皇太極死后出現叔侄爭位,康熙朝后期九子奪嫡,甚至在晚期還出現慈禧專權,但均沒有釀成動亂。
那么,元朝的皇位傳承為什么會如此混亂呢?
蒙古的皇位繼承異于中國歷代朝代,采取庫力臺大會推舉的制度,由王室貴族公推大家的領袖。但他們同時遵行的還有“少子守灶”的傳統,即父輩的故土家業須由小兒子繼承。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開始漢化,但也只是學了個皮毛而已,仍然保留了大量的蒙古舊制,自始至終元朝都沒有融入中國文化當中。
但忽必烈還是受到了中原王朝嫡長子繼承制的影響,然而這些相互矛盾的繼承制度并存,是導致元政權在汗位、皇位繼承問題上曲折、復雜和混亂的重要原因。
反觀清朝,其實在后金時期,清朝的繼承制度也并非嫡長子繼承制,而是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亦稱'八王共治'的政治制度。
也就是說汗王的擁立或廢黜,要由八位旗主商量著辦,也并非一定是嫡長子,可以說在這一段時期,后金的皇位繼承雖然不混亂,但時有爭端出現,皇太極和福臨的上位,也是充滿了爭議,但并沒有出現內亂。
這個時期和蒙古有點類似之處,但清朝入關后,可就沒把自己當外人了,入關以后,幾乎全盤漢化,相對元朝漢化程度很高。
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父死子繼在滿族皇家成為主導觀念,經過了康熙朝的九子奪,雍正又建立了秘密建儲制度,盡管清王朝的繼承制度仍然存在缺陷,但對保持清政府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