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取法乎下,其下下矣。“這句話引用到書法上,意思是說學習書法要向高水平的經典學習,取法古人先賢的經典作品。
書法史上,行書在晉朝達到巔峰,代表人物是被后世譽為“書圣”的王羲之。因此中書協原副秘書長、聯合國特聘書法教授、當代“二王”書風代表人物、北蘭亭創始人、著名書法家張旭光行書有一觀點說:“學行書自晉人入手,學晉人自王羲之入手”歷史告訴我們,兩晉的文化走向多元發展,是一個文化開創、沖突又融合的時代。這個時代的書法是文人化的的過程,從而升華到至高境界。著名美學家宗白華先生認為,東晉王羲之的行草書代表了這一時代文人士大夫的生命狀態,達到了最高峰。這也就是張旭光先生提出“學行書自晉人入手,學晉人自王羲之入手”這一觀點的依據。
王羲之
現在書圣王羲之存世的法帖幾十種之多,基本是后人摹本,已失本來面貌,在這些法帖中最接近真跡的應該就是《圣教序》了,因此說學王羲之草書必臨《十七帖》,行書必學《圣教序》。
《圣教序》全稱《懷仁集王羲之書圣教序》,先說說《圣教序》,《圣教序》是唐玄宗說書,是為玄奘法師翻譯的經書所做的序言,全文共計2400余字,后來刻成碑。
《懷仁集王圣教序》
首先 《圣教序》是懷仁借內府所藏王羲之真跡,搜天下藏王羲之真跡,歷時25年集募而成,是經典中的經典,是最接近王羲之書體特色,故為世所重;
其次《圣教序》是集王羲之字,字跡大小完全是按墨跡的原尺寸,多為一寸之內,也是當時晉代指的“八分”書大??;
再就是《圣教序》的字易于放大,由于集字是真跡,即便是放大尺寸也不失真。初學者可以先放大尺寸,仔細揣摩每個字的筆意,逐步縮小到原大,體會書寫時用腕、用肘及用臂的結合;
第四點, 因《圣教序》是集字,排列而理性,各個獨立,便于初學;因是刻石,線條速度較慢,書寫比較從容,易于學習;
最后一點《圣教序》全篇近2400余字,若吃透了,就掌握王羲之行書筆法、部首、結構等要素精髓;再《圣教序》是一長篇美文,讀懂了,提高文學水平,亦可領會哲理、佛意,提高素質。
此碑由于直接從唐代所存王羲之墨跡及摹本中吸取,真實保留了王書原貌,因而被歷代書法家視為書法楷模,學行書還是臨摹《圣教序》。史上出自王羲之的書法大家不僅學《蘭亭序》,另一件法帖才是關鍵,書法史上更有很多大家脫胎于《圣教序》,臨摹王羲之行書法帖不在多,只要下功夫臨摹《圣教序》一定學到王羲之行書精髓。
張旭光書法講座教材系列之《行書八講》
《行書八講》是張旭光書法講座教材系列之行書部分,是以《圣教序》為藍門,分八講講述通過《圣教序》臨摹,學習王羲之行書的經典教材。由初學到創作,層層遞進,
《行書八講》目錄
張旭光《行書八講》凝聚了張旭光先生30多年的行草書創作和教學成果,突破性地提出學書可從行書入手,行書從二王入手,二王行書由《集王羲之圣教序》入手的觀點,對傳世行書經典《集王羲之圣教序》,做了系統梳理和深入細致的解析。
《行書八講》語言平實、通俗易懂、深入淺出,既適合書法專業人士又適合書法初學者。該書首次詳細披露了張先生獨家的“分析比較法”,行書的“閉合性規律”,“創作三段論”等獨門秘笈,可以讓學書者深入書法的內部,真正掌握書法語言,從而不再囿于臨摹的泥潭而無法創作。
當代有的書家不懂這一點,到處講課、吹噓自己的功夫好,三橫或四橫的空間一樣寬,用尺子量不差毫厘,此乃大謬也!
張旭光以圣教為例教學:這就是《圣教序》的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