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然君子立身,務(wù)修其本,揚雄謂詩賦小道,壯夫不為,況復(fù)溺思毫厘,淪精翰墨者也?夫潛神對弈,猶標(biāo)坐隱之名,樂志垂綸,尚體行藏之趣。詎若功定禮樂,妙擬神仙,猶埏埴之罔窮,與工爐而并運。好異尚奇之士,玩體勢之多方;窮微測妙之夫,得推移之奧賾。著述者假其糟粕,藻鑒者挹其菁華,固義理之會歸、信賢達之兼善者矣。存精寓賞,豈徒然歟?
釋意
然而君子立身處世,以修身為根本。揚雄說:“詩賦小道,壯夫不為。”詩賦還被視為小玩藝兒,大丈夫不會專門去做,何況沉溺在書法中呢?然而專注于下棋,還有“坐隱”的美名,潛心于釣魚,還可以體會“行藏”的樂趣。而下棋和釣魚怎么能比得上書法呢?書法有參預(yù)制定禮樂之功,有近乎神仙之巧妙。好像摶土成器,煉礦成金,是無窮無盡的創(chuàng)造。好異尚奇的人,可以玩味字體形勢的變化萬千;有研究事物興趣的人,可以探尋世事變遷的奧秘。著述、品評的人,通過書法對事物去偽存真、去粗存精,這的確像是經(jīng)義與名理、賢德與通達合一的完美。精研書法并學(xué)會品評,難道是沒有意義的嗎?
注釋
君子立身,務(wù)修其本:《論語》:“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大學(xué)》:“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立德是根本。
揚雄:揚雄(前53—18),字子云,西漢蜀郡成都人。少好學(xué),長于辭賦,多仿司馬相如。成帝時,以大司馬王音的推薦,獻《甘泉》《河?xùn)|》《羽獵》《長揚》四賦,拜為郎。王莽時為大夫,校書天祿閣。除為詞賦家外,揚雄還是著名的學(xué)者,著有《太玄》《法言》《方言》等。《法言》載:“或問:‘吾子少而好學(xué)?’曰:‘然,童子雕蟲篆刻。’俄而曰:‘壯夫不為也。’”古人講求“立德、立功、立言”,立德居首,立言居末,所以首孝悌,次見聞,行有余力,然后學(xué)文。明代的黃道周就說過,書法是學(xué)問中第七八乘事。
潛神對弈:潛神,專心。對弈,下棋。
坐隱:《世說新語》:“王中郎(王坦之)以圍棋為坐隱,支公(支道林)以圍棋為手談。”坐隱,這里意指下圍棋猶如坐而隱居。
樂志垂綸:樂志,樂其志,以垂綸之志為樂。垂綸,綸,絲。垂綸即垂釣,又指隱居。相傳呂尚曾垂釣于渭水。《史記·齊太公世家》:“呂尚(本姓姜氏,從其封姓,又姓呂)蓋嘗窮困,年老矣,以漁釣奸周西伯。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螭,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于是周西伯獵,果遇太公于渭之陽,與語大悅,曰:'自我先公太公曰:當(dāng)有圣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耶?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之曰'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師。”呂望、太公望,也就是姜子牙。
行藏:《論語·述而》:“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故行指出仕,藏指歸隱。
詎若功定禮樂:詎,豈。禮樂,禮教和樂教。古人認為禮、樂都是道德教化的方法。
埏埴:音shān zhí。《老子》:'挻埴以為器,當(dāng)其無,有器之用。'挻或作埏,揉土。埏埴即揉和泥土做成器具。
罔窮:無窮。
工爐:善于冶煉的工匠。
玩:玩味。
推移:變遷,轉(zhuǎn)移。
奧賾:奧秘,深秘的含蘊。
著述者假其糟粕:假,憑借。糟粕,酒滓。此句或譯為:'撰寫書論文章的人,往往選擇了前人的糟粕。'不知所據(jù),似于上下文意不合。糟粕,有過濾、廢棄無用之物的意思。我認為指著述者借書法,也即書寫,凈化語言。
藻鑒者挹其菁華:藻鑒,藻鏡,品評鑒別。菁華,精華。能夠品評鑒別者,汲取其精華。這里的“假其糟粕”“挹其菁華”,我認為是同一個意思,是互文。另外,“假其糟粕”“挹其菁華”的對象,也指經(jīng)義之理,而不是指書法。
義理:經(jīng)義名理。
賢達:賢能通達。
徒然:白白地。
原文
而東晉士人,互相陶染,至于王謝之族、郗庾之倫,縱不盡其神奇,咸亦挹其風(fēng)味。去之滋永,斯道逾微。方復(fù)聞疑稱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絕,無所質(zhì)問。設(shè)有所會,緘秘已深,遂令學(xué)者茫然,莫知領(lǐng)要,徒見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
釋意
而東晉的文人士子,相互陶冶影響,以致王、謝、郗、庾四大家族的子弟,即使不能寫得出神入化,也自有風(fēng)采。距離東晉越遠,書道也就越衰退了。現(xiàn)在學(xué)書者見到一些不正確的論書觀點,也只好聽信,得到一些三流字帖,也只好去效仿,異代不同時,沒法向古人去請教了。即使有的人悟得一點東西,也總是藏著拽著,不讓別人知道。這樣就使學(xué)書者茫然無所從,不得要領(lǐng),只見到別人書跡的成功之美,卻不知道走向成功的途徑。
注釋
陶染:陶,黏土燒制成器皿。染,白布染上顏色。陶染,陶冶,影響。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與款狎,重漬陶染,言笑舉動,無心于學(xué),潛移暗化,自然似之。”人是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受特定的時空和事件的模鑄和影響。東晉士族門閥,有愛好書法并相互爭勝的習(xí)慣。
王謝之族、郗庾之倫:王、謝、郗、庾四家,為東晉四大貴族世家,子弟多身居高位,且多為書法名家。王氏家族以王導(dǎo)為代表,曾權(quán)傾一時,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王氏一門善書者有王導(dǎo)、王恬、王洽、王劭、王薈、王珣、王珉、王敦、王廙、王曠、王羲之、王玄之、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煥之、王獻之等。即使后代,如南北朝王僧虔、王褒等,仍然善書,一直延續(xù)到王羲之七世孫隋代智永,歷代多有書家。《伯遠帖》的作者王珣,是王導(dǎo)之孫、王洽之子、王小令王珉之兄,在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及王僧虔《論書》中,都不曾一語道及之,由此可以推想其他人的書法水準(zhǔn),大抵如孫過庭所說,“縱不盡其神奇,咸亦挹其風(fēng)味”。謝安、謝尚,郗鑒、郗愔、郗超,庾亮、庾翼,都是有名的書法家。四大家族間政治關(guān)系復(fù)雜,同時每有姻親,相互間的影響很多。如王羲之、獻之父子都是郗家女婿。郗鑒為王羲之夫人郗璇之父、王羲之岳父。選王羲之為女婿,留下了“東床坦腹”的美談。《世說新語·雅量》載:“郗太傅(鑒)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書,求女婿。丞相語郗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門生歸,白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咸自矜持,惟有一郎在東床上袒腹臥,如不聞。'郗公云:'正此好!'訪之,乃是逸少,因嫁女與焉。”
去斯滋永:滋,更加。永,久遠。指距離東晉越來越遠。
微:衰微,衰敗。
稱:稱頌,稱贊。
質(zhì)問:質(zhì),正。質(zhì)問,問人而正其是非。不是質(zhì)責(zé)的意思。
原文
或乃就分布于累年,向規(guī)矩而猶遠,圖真不悟,習(xí)草將迷。假令薄解草書,粗傳隸法,則好溺偏固,自閡通規(guī)。詎知心手會歸,若同源而異派,轉(zhuǎn)用之術(shù),猶共樹而分條者乎?
釋意
有的人多年學(xué)習(xí)結(jié)構(gòu)布白,還遠遠不合規(guī)矩,楷書、草書都學(xué)不好。即使稍微掌握了點楷書或草書,又容易沉湎于一隅,不能把各種書體融會貫通。豈知心使手,手傳心,不同的書體,運筆方法互有關(guān)聯(lián),就像同源異流、同樹分枝一樣。
注釋
就:即,接觸,這里指學(xué)習(xí)。
圖真不悟:圖,追求。追求楷書卻不明白其規(guī)矩道理。
隸法:即楷法。晉唐之際,一般稱楷書為隸書,稱隸書為八分。古代隸書、八分書的稱法比較混亂。
好溺偏固:好,愛好。溺,沉湎。偏,片面。固,鄙陋。
自閡通規(guī):閡,阻隔。通規(guī),通用的規(guī)則。略知草書或稍習(xí)楷法者,沉溺一體,不能真正理解各體書法的統(tǒng)一性。
原載《書法》雜志201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