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侖或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君主之一了。這個出身科西嘉島,身材不高的男人,雖然生于草芥之間,卻在之后的幾十年里成了將全歐洲鬧得天翻地覆的人。他與彼得大帝,亞歷山大大帝一樣,都是全世界最有名,最具威望的皇帝。
作為十九世及人類最偉大的軍事家,與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締造者,他率領法國近衛軍和胸甲騎兵征戰四方,先后數次反攻歐洲反法同盟。他對炮兵部隊出神入化的運用被后世軍事家奉為經典。
即使巴黎被占領的戰敗,拿破侖本人也被流放到厄爾巴島上。他在海內外的擁戴者仍是數不勝數。無數人期待他再次歸來,帶領法國再次走向輝煌。后來拿破侖這正如他們所愿,再次趁機率兵歸來,回到了巴黎再次成為法國皇帝。可惜后來再次兵敗滑鐵盧,拿破侖再次被流放于圣赫勒拿島,結束了一生。
為何聯軍們沒有選擇將拿破侖殺害而是選擇流放?
在國人印象里,戰爭是一件非常殘酷的事情。一旦開戰,就要將對方盡全力消滅。但是事實往往并非如此。
而且拿破侖雖然是篡權上位,但是他畢竟是當時法國的合法皇帝。如果皇帝可以被隨意處死,這會影響皇權或王權在歐洲各國人民心目中的神圣性和不可侵犯性,從而動搖歐洲君主國家的君主制度,這是歐洲君主國家不希望看到的。
其實不光是歐洲,在中國歷史上因為戰敗而處死的帝國皇帝也非常少見。比如北宋末期,即使首都被金兵占領,金軍也沒有選擇殺掉宋徽宗,而是選擇將他擄走。
拿破侖擁有著被人稱之為“上帝給予他”的魅力的男人。在當時的法國,無論男人還是女人,都是他的崇拜者。
當拿破侖再次回到巴黎時,他的舊部將他高高拋在空中,熱淚盈眶的呼喊他的名字。當得知拿破侖回到巴黎后,路易十八的將軍們倉皇的從軍營逃跑,以避免給自己的士兵俘虜。可見拿破侖的威望有多可怕。
既然拿破侖在法國有如此為王,那么聯軍自然不敢輕易處死他了。處死拿破侖或許會讓穩定的法國再次出現一個極端政權,這自然是得不償失的。
聯軍并非一開始就像放拿破侖一馬。比如法國的私底普魯士。普魯士代表一開始就要求“交出波拿巴,不管是死是活”。在討論如何處置拿破侖的維納斯會議上,在最開始的宣言上,也有著“要求公眾象宰條瘋狗那樣殺掉波拿巴”的要求。
而救了拿破侖一命的正是在聯軍中的主力,英國人。雖然英國是聯軍中對拿破侖傷害最大的,但是不能否認,沒有英國代表的據理力爭,拿破侖幾乎沒有活路。
對英國而言,拿破侖的死把那個不符合英國幾百年來的大陸政策。將拿破侖作為歐洲大陸上的一個楔子,給法國和奧地利普魯士甚至俄國帶來一點紛爭與矛盾才是英國最希望看到的。
萊比錫戰役以法國首都巴黎被占領為終結,但是這并不代表法國戰敗了。
眾所周知,1813年德意志解放戰爭之后,聯軍攻入法蘭西本土,就此1814年法蘭西戰役拉開帷幕。盡管拿破侖曾打出閃電一周,也就是一周之內連戰連勝,大挫聯軍,然而仍阻擋不了物量差占據上風的同盟方攻入巴黎。
后來拿破侖深感大勢已去,決定簽訂和平條約。這就是《楓丹白露條約》。值得注意的是,這不是戰敗條約而是和平條約。該條約宣布拿破侖放棄對法國的主權,但仍保留皇帝稱號,享有對厄爾巴島的主權。
對于聯軍來說,拿破侖已經退位,法國局勢也已經穩定下來。如果你殺他,法國殘余的軍隊變化會群起而攻,戰爭再次開始。而反而得不償失。
基于這些原因,拿破侖兩次戰敗都只是被流放,而沒有被處死。但他第二次戰敗后,戰勝國也感到留著拿破侖實在是個威脅,但他們仍然不敢公開處死他,就選擇投毒暗殺他。拿破侖因中毒而死是直到現代才被發現的,人們對拿破侖實體的頭發化驗后,發現拿破侖真正的死因很可能不是歷史上記載的那樣是病死的,他很有可能死于砷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