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在唐代的地位十分之高,甚至可以說道教就是唐王朝的“御用宗教”。唐王朝的歷代皇帝尊崇道家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因為隋末以來農民起義,讓唐朝的統治者認識到了“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為了不讓歷史重演,為了可以控制好水勢,將民眾的思想統一,那就是勢在必行的事情;另一方面,則是唐王朝之前的南北朝時代,在那個時期遺留了的大量門閥家族,這些門閥一直演變到了隋朝,在短暫的隋朝時期,并沒有時間和能力來解決門閥對于政治上的影響,這個后遺癥便一直留到了唐朝。李唐的出身本是比不上這些世家大族的,但是李唐又需要一個強有力的祖先來在聲名的氣勢上壓倒各個門閥,于是道教的祖師爺李耳變成了最好的人選!
為了讓道家學說成為立國之本,治國之道,唐王朝創行了道舉制度。道舉制度的設立,讓道家學說在唐王朝達到了鼎盛時期。
李耳
道舉制度的形成
道舉制度的形成,也是經歷了一個過程的。
唐高祖李淵下詔說:老先,次孔,末后釋宗。這就是讓道教成為了三教之首!
唐高宗時期,一方面將老子追封為皇帝,另一方面又在科舉考試中加入了《道德經》為考試的內容。唐玄宗更是親自為《道德經》做注解,還下詔讓“庶家藏《老子》一本”,并且還下令將科舉考試中考《尚書》、《論語》中的一兩條內容更換為《老子》中的內容!
無論是《新唐書》,還是《唐會要》等等這些史書,都認為唐玄宗頒布的《令兩京諸路各置玄元皇帝詔》是道舉制度的正式開始確立的源頭!在《新唐書》的《選舉志》中有記載說“(開元)二十九年,始置崇玄學,習《老子》、《莊子》、《文子》、《列子》,亦曰道舉?!本瓦@樣道舉成為了一種獨立于進士、明經之外的科目。
在唐代,道舉的設立和道學的設立是同步進行的,這點從上文《新唐書》中記載可以看出。
崇玄館
培養道學人才的學校
崇玄學是最早的為道舉制度培養專業人才的學校。崇玄學的學生一般是國子學和州縣的學府中抽調一些來充實崇玄學。崇玄學的設置不僅僅是在京師中,在各地的州府中也有設立,由此就形成了一套從朝廷到地方的道學教育系統。
根據新唐書的記載,在天寶二年,朝廷將京師的崇玄學更名為崇玄館,而將地方上的崇玄學改名為通道學。而且當時的宰相還兼任著崇玄館的校長。
原本崇玄學生的教材為《老》、《莊》、《文》、《列》,后來又增加了《庚桑子》一書。
道舉制度的意義
除了在開篇的時候,提到的為了統一思想,以及神話李氏家族,與當時的門閥相抗衡之外,最終要的還是為了推行“無為而治”、“與民生息”的道家統治思想。
經過了五代十國和隋末的戰亂,道家的思想不僅僅有助于社會生產力的恢復,更是能夠彌補一些儒家治國理念上的不足。道舉制度的建立讓知識分子有了另一條入仕的途徑,也為了推行老莊理念而提供了大量的人才。這些習老莊之術的人才,成為了李唐統治全國最有力的幫手!
道舉制度的推行,還有利于道教的發展,從另一方面來說,也使得朝廷對道教的控制得以加強,使得道教成為了一種為王權服務的工具,“神權君授”而不是像歐洲一樣“君權神授”。
道教壁畫
唐王朝所創行的這種道舉制度,為李唐王朝施行道家理念奠定了非常堅實的社會基礎。道教也在唐王朝開創道舉制度的前提下,被推上了巔峰,在大唐王朝開枝散葉,上至帝王將相,中蔓延到各個官員貴族,下到販夫走卒都有道教的信徒!唐朝為了更有效的控制道教,讓其在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中發揮出作用,于是設立出一整套對道教的管理制度。
道官制度是由朝廷認可的一些道士、道姑來幫助朝廷更好的管理道教。敕度制度是一種唐王朝為了控制道教的人數而制定的。由敕度制度又衍生處理度牒制度、薄籍制度等,進一步加強了唐王朝對道士的管理。置觀制度是唐朝為了控制道觀的數量以及道觀的經濟而產生的。
唐代諸多對道教的管理制度,將道教徹底變成了一種由大唐朝廷把控的一種治理民眾的有效方式,徹底杜絕了造反者借助宗教的力量來反抗皇室,比如說是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
黃巾起義
敕度制度
敕度也稱作是官度或者是正度,就是按照皇帝專門頒布的詔令而入道的。李唐王朝雖然崇老尊道,但是也嚴禁私自出家成為道士、道姑,私自出家的行為在唐王朝都是違法的。
不僅僅嚴禁私自出家,對于朝廷許可的出家入道也有著非常嚴格的規定,一個人想要成為一個道士,必須要拜師修行,然后經過老師的舉薦,再通過朝廷的考核,才能成為一名“光榮的道士”。
敕度制度是唐王朝管理道教最為重要的手段之一,有效的控制了入教的人數,也遏制了道觀經濟的發展,唐王朝的創立的這種制度,成為后世管理宗教最有效的手段!
大唐著名道士李淳風和袁天罡
道官制度
道官制度是唐王朝對道教實施管理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唐代的道官是由朝廷任命的一些官員,一般情況下是由那些有名望的道士出任。
在唐朝時期的道官被稱為道門威儀。道門威儀又叫做“道門威儀使”,他們的主要職責就是“監領諸道士”。除了道門威儀之外,還有道門教授。道門教授主要職責是掌管道門教育事務。
在每個道觀中又有三個道士分別管理道觀眾一應事務,當時稱之為“三綱”。這三人分別是觀主、上座、監齋。觀主負責道觀內的總體事務,上座和監齋是觀主的副手,按照俗世的叫法可以是“副觀主”。無論是觀主,還是上座、監齋都需要經過眾人的推舉,并且到禮部備案。
道觀
在政治上,雖然唐朝尊崇老莊,并且設立道舉制度,專門培養道學人才,但是被沒有發生道教失控的情況出現。自東漢以來,道教成為了統治者的心病,因為道教的一些理念,十分容易被造反者利用,道教也一直在與封建王朝相抗衡。但是到了唐王朝,經過唐王朝一系列的統治手段,最終實現了對道教控制。
在經濟上,道觀的主要經濟來源是朝廷的饋贈、做法事的收入、還有一些經營性的收入等等。唐朝對道教的支持為道教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但是由于道觀不事生產,卻擁有大量的土地,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國家財政。但是經過控制道士出家的人數、控制道觀的數量等等,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遏制了道觀兼并土地的情況出現。
唐王朝對于道教的控制,一方面可以讓道教保持高昂的發展態勢,另一方面也使得儒釋道三家的思想理念得以融合發展。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中國的根底全在道教!的確如此,作為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對于我們生活、文化、政治等等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道家的對我們影響程度絕對不在儒家的四書五經之下,佛道儒三家的思想交融,是我們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