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學者都認為,明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差勁的一個朝代,明朝的皇帝是歷朝歷代的帝王中最混帳的皇帝。
在明朝的混蛋皇帝中,最招罵的無疑又數明武宗朱厚照。
廣東社會科學研究院客座教授韋慶遠直斥朱厚照是“蕩子皇帝”、“混世魔王”、“淫蟲惡棍”。
誠然,從《明史》上的記載來看,明朝的皇帝確實都不是什么好東西。
要不,偉人毛澤東也就不會說“《明史》我看了最生氣”了。
不過,他老人家接著還說:“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識字的兩個皇帝搞得比較好。明武宗、明英宗還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盡做壞事。”顯然,從這句話來看,明朝的皇帝雖然多混帳,但并不是全部,至少,明太祖、明成祖是“比較好”的,而明武宗、明英宗也“還稍好些”的。
這,就讓人比較奇怪了,大明三百年歷史,除去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弘治中興、景泰中興、隆萬盛世等等幾個時期的皇帝,最不成器的就是頑劣成性的明武宗朱厚照了,人們要唾罵明朝的皇帝也都是先從朱厚照罵起,為什么會出現明武宗、明英宗也“還稍好些”的評語呢?
還是讓我們先來簡略看看《明史》里的《武宗本紀》都說了些什么吧。
明武宗的在位時間只有十六年。而從弘治十八年(1505)五月即皇帝位算起,一直到正德十二年(1517)二月,《武宗本紀》就沒提到有多少件與武宗個人有直接關系的事。
這長達十二年的時間里,反復出現的事件是有三類:
一、蒙古小王子犯邊。被侵犯的地方有宣府、大同、固原、薊州等等。
二、官軍與盜賊作斗爭。兩廣、江西、湖廣、陜西、四川、直隸等地的盜賊連年此起彼伏,官軍一直為此疲于奔命(當然,最后也都一一平息了)。
三、賑災免稅。這十二年內,天災不斷,但武宗都是逢災必賑錢糧、逢災必免賦稅。被蒙古兵、盜賊涂炭過的地方也照賑照免。
除了以上這三類事,提到的與武宗有直接關系的事大致有:
正德元年(1506)十一日,立皇后夏氏。十月,拒絕廷臣要誅殺內臣馬永成等八人的請求。
正德二年(1507)六月,將修邊墻費用轉入京師。八月,修建豹房。
正德三年(1508)二月,下令凡是在京官員休假超期及病滿一年的全部退休。七月,命天下推選樂工送到京師。八月,設內廠,由劉瑾領導。
正德四年(1509)三月,采納了吏部侍郎張綵請求不定期考察在京官員的建議。八月,遣使核實天下各邊境屯田。
正德五年(1510)八月,懲治劉瑾及劉瑾同伙,下詔從正德二年以后所更改的政策法令全部按原來的執行。
正德七年(1512)九月,賜義子一百二十七人姓朱。
正德八年(1513)正月,以邊將江彬、許泰帶領京師營兵,賜姓朱氏。
正德九年(1514)二月,第一次微服出行。九月,與虎狎戲受傷,不上朝辦公。十二月,興建乾清宮,增加天下賦稅一百萬。
……
從這些事兒看,武宗是做得不夠地道。
立皇后的事就不說了,但他怎么可以拒絕廷臣誅殺內臣的請求呢?還以修邊墻的費用來修豹房!還選樂工、設內廠、大批量認干兒子,并賜他們國姓朱!甚至還與虎狎戲,不上朝辦公!最最讓人生氣的是,居然興建乾清宮,增加天下賦稅一百萬!
不用說,和明武宗的爹明孝宗朱祐樘比較起來,明武宗做得實在太差勁、太混帳了。說他一句荒淫無恥還是輕的!
明孝宗朱祐樘可是人們眼里的曠古圣君,其最大優點就是虛懷若谷,從善如流,對廷臣、對文官非常尊重。
現在的明武宗,他居然拒絕廷臣誅殺內臣的請求,跟廷臣頂著干,昏君!十足的昏君!
不過,皇帝和廷臣頂著干,在封建王朝里并不是什么新鮮事。
事實上,在封建王朝里,皇帝和文官集團的權力之爭一直都沒有停息過。
朱元璋當初為了加強皇權,干脆利落地廢除了宰相制度。然并卵,但到了成化、弘治兩朝,皇權已經大為減弱,天下權柄,大部分已操持在文官手里。
文官有了權力,就會出現腐敗。北宋王安石變法時,司馬光曾經意味深長地對王安石說,天下的財富就是這么多,你為了增加國庫收入,一味與民爭利,最終會捅出簍子的。粗粗來看,司馬光這句話是對的。明孝宗可不愿意與民爭利,凡是文官進諫請減免百姓錢糧賦稅,他都一律批準(注意,在這一點上,明武宗可是保持住了他爹的好傳統)。明孝宗本人也帶頭勤儉節約,不大修宮室,不廣招后妃宮女,專寵張皇后一人。但不管他怎么節約,國家財政還是越來越緊張,入不敷出,導致了嚴重的邊防廢弛。明孝宗郁悶極了,專門就此事和最信任的大臣劉大夏進行了討論,他問:“古人都說,天下財富不在官則在民。太宗皇帝的時候,又是遷都又是修長城,還下西洋、征越南,從未匱乏。現在我們百般節儉,但軍民卻窮困不堪,錢財都到哪里去了?”顯然,明孝宗是陷進了司馬光式的思維中去了,把爭利者簡單地分為了國家(朝廷)和百姓。劉大夏呢,他是清楚錢財的去向的——瓜分天下財富的,除了國家和人民,還有各階層的大小官僚哪。但他不說,只嫁禍于太監集團,建議孝宗把各地的鎮守太監撤回來。
從《武宗本紀》看,明武宗已經意識到官員的貪腐問題了,他除了拒絕聽從廷臣的話而誅殺內臣外,于正德三年(1508)二月,開始對官僚集團進行整頓,下令凡是在京官員休假超期及病滿一年的全部退休。正德四年(1509)三月,又改革官員考核制度,改每三年一度的考核為隨時抽查方式。正德四年(1509)八月,還遣使核實天下各邊境屯田。
實際上,武宗所做的這些,他只是總體主持,實際的操作者,還是他的心腹太監劉瑾。
從相關史料來看,劉瑾做得相當不賴。
劉瑾對國家各種財政收支進行了全面的審計,并格外嚴格地審計國家食鹽專營的收入,大規模清丈土地。
清丈土地的目的,就是要以行政權力緩解土地兼并問題,增加國家財政收入。
圍繞著土地兼并問題,封建王朝有一個循環周期,即發展到一定階段,官僚地主就會兼并有大量的土地。以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徐階為例,此人做上內客首輔后,家里田產竟高達二十四萬畝之巨!而更令人惡心的是,官僚地主明明占有了這么多田產,他們還惡意瞞報,把交稅賦的責任推到了無權無勢的百姓身上,導致國家財政緊缺、人民困苦不堪,最終的惡果是社會大崩潰、王朝覆滅。
劉瑾這幾板斧嚴重地砍伐到了官僚集團的利益,也因招致了權貴們的強烈反撲。
甘肅的安化王正準備叛亂,就趁機以反對劉瑾為借口,向明成祖朱棣學習,打起了“清君側”的旗號,起兵篡位。
于是,就有了正德五年明武宗懲治劉瑾及劉瑾同伙的舉措。
劉瑾被懲治了,清丈田地活動也就停止,正德二年以后所更改的政策法令全部恢復成了正德二年以前的陳規。
在這場皇帝與文官集團的權力斗爭中,明武宗是個失敗者。
我們也就可以理解明武宗營造豹房的另一層用意了。
明武宗移居豹房并不完全是為了玩樂,《明武宗實錄》里面顯示,在豹房里面,明武宗每天都在不停的批閱大臣的奏章。
選擇在豹房里處理政務,就是不想過多被文官羈絆,可以自主做出一些決策。
正德八年(1513)正月,明武宗以邊將江彬、許泰帶領京師營兵,賜姓朱氏。江彬是一個很有能力的武將,明武宗賜姓朱氏,讓他帶領京師營兵,其實是想從訓練京師京兵開始,強化大明軍事力量。
而從正德九年九月武宗與虎狎戲受傷一事來看,武宗是有這種熱血、有這種激情、更有這種膽魄的。
誰不知道猛虎是百獸之王?誰不知道老虎的屁股是摸不得的?
武宗敢與狼共舞、與虎“狎戲”,說明他是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主,豪氣比天高。
明武宗最精彩的人生是從正德十二年開始的。
我們再來看看《明史》里《武宗本紀》從正德十二年后的記錄:
武宗在正德十二年扮成民裝出宮,是收到了相關情報,知道蒙古騎兵將有大規模進犯行動,一心想到邊鎮與蒙古人過過招。
不過,在文官集團的鉗制下,八月的離京行動流產了。
半個月之后,武宗總結了失敗的原因,于半夜扮成民裝悄悄出了關,留下谷大用堵截京朝官員出關追躡。
十月五日,武宗親自率領軍隊與蒙古小王子在應州展開對砍。
這場對砍,參考《明武宗實錄》,武宗的軍事調度是頗有見地的,并且,他還在真刀真槍的生死搏殺中親自操刀上陣,成功斬殺了一名蒙古騎兵。
明朝十幾位皇帝中,能做到親自統兵、并拎刀子上陣搏殺的,也就是明太祖、明成祖、明武宗三位了。
應州之戰以明軍勝利而告終。
雖然《明武宗實錄》的評論是:“是役也,斬虜首十六級,而我軍亡者五十二人,重傷者五百六十三人,乘輿幾陷。”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一仗打出了十年和平。我們因此有理由懷疑《明武宗實錄》所記載的雙方傷亡數并不可靠。畢竟,雙方共十多萬人展開了五天的激戰,傷亡數目不應該只有這么一點,而且,從這一仗所打出的效果來看,已然震懾了蒙古十多年,則其過程一定驚心動魄、其傷亡一定慘重。
要知道,這個所謂的蒙古小王子,其實就是巴蒙圖克的達延汗,他16歲繼承汗位,后來統一了整個漠南,被蒙古人稱為中興之主。此人從明憲宗朝起就一直在明朝邊境鬧騰,和武宗對陣時,他的年齡并不小了,所謂“小王子”,不過是明朝人對他的慣稱罷了。
蒙古人吃了這次大虧后,在此后十多年間再也沒有發起過較大規模的入侵,中國北方邊境相對安寧。
正德十四年(1519)朱厚照想去巡視江南地區,但遭到了文官集團的一致反對。
朱元璋出身于貧苦家庭,當上了皇帝后,恒念天下物力惟艱,專門在《皇明祖訓》里面告誡后世兒孫:“凡諸王宮室,并不許有離宮、別殿及臺榭游玩去處。雖是朝廷嗣君掌管天下事務者,其離宮、別殿、臺榭游玩去處,更不許造。”
所以,明朝成為了唯一一個皇帝從來不在京城以外給自己修建行宮、離宮、避暑山莊、皇家圍場的大一統朝代。
文官集團要求皇帝必須老老實實在呆紫禁城里面,帝國的所有信息就要以文官系統提供的奏章為準。在強大的文官集團的干涉下,明朝的大部分皇帝也只能一輩子窩在皇宮里面哪里也不去了。
講真的,從明太祖朱元璋到明思宗朱由檢共一十六帝,也只有明太祖、明成祖、明英宗、明武宗四位皇帝走出過京城的城門了。
這,也許就是偉人毛澤東認可這四位皇帝的原因之一吧?!
文官集團要這么做,表面上是出于愛護皇帝,實際上是為了架空皇帝,把皇帝變相地禁錮了。
在文官的圍追堵截下,明武宗原本是沒有機會下江南的。
但由于江西的寧王造反,武宗找到了南下的理由:皇帝親征。
寧王叛亂很快就被南贛巡撫王守仁平定了,武宗密不發布勝利消息,繼續南下。
中國歷史上以游江南著名的皇帝有三位:隋煬帝、明武宗、清乾隆帝。
不過,與其他那二位相比,明武宗游江南是最寒酸的,沒有規模浩大的龍舟船隊,更沒有金碧輝煌的行宮,一路行來,主要是借宿于官員或太監的住宅里。
從《武宗本紀》記載的“漁于清江浦”等寥寥幾字來看,武宗卻很是過了一段愜意舒適的時光。
《明武宗實錄》還記了幾件瑣事:在臨清,山東諸鎮巡官前來見駕,吃飯時,碗具粗糙,沒什么講究,武宗見了,只是淡淡說了句:“慢我何甚?”
從這些事情來看,武宗是一個對臣下非常寬容的人。
《明武宗實錄》也因此說“蓋上巡幸所至,事每有容。”
如果說明武宗是明朝最差勁的皇帝,那么,由此看來,明朝皇帝的整體素質還是很不錯的。
由于武宗此前一直生活在紫禁城里,是個十足的旱鴨子。正德十四年(1519)秋天,明武宗在積水池釣魚時,不幸落水,被溺后患上了肺炎,次年不治身亡。
雖然《明史》《武宗本紀》對武宗的評價不咋地,但很多明朝人還是很贊武宗的。
萬歷朝的何喬遠在《名山藏》武宗本紀里就說:武宗慨然有肅清海宇、鞭笞夷虜之志。
歷經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的名相楊一清夸贊武宗,說:武宗的剛斷決伐,豈是近代君主可比得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