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唐朝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是一個特別偉大的唐朝,當時可謂是世界最強大的國家。特別是在唐玄宗李隆基統治前期,政治清明,勵精圖治,開創了著名的開元盛世,整個中國進入到全新的局面,百姓安居樂業,國家實力強盛。然而歷代君主都有這樣的一個毛病,晚年之后總會犯糊涂,開始貪圖享樂起來,唐玄宗也不例外,晚年他不理政事,大權旁落,整日與楊貴妃纏綿于后宮之中,唐朝開始慢慢走下坡路。公元755年,以安祿山、史思明為首的節度使突然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揭開了唐朝從極盛走上衰退的序幕。
安祿山見唐室政治腐敗,武備廢弛,便于公元755年,以討楊國忠為名,自范陽率兵南下,很快就攻占了洛陽,自稱大燕皇帝。第二年,唐軍在潼關潰敗,安祿山便長驅直入長安。唐玄宗匆忙南逃,走到馬嵬驛(今陜西興平),隨行的將士在憤怒中殺死了楊國忠,又逼使玄宗絞殺楊貴妃,才肯繼續起行,南下至四川。同時,太子李亨逃往靈武(在今寧夏境內),在郭子儀、李光弼等一班西北將領的支持下,即皇帝位,是為唐肅宗。假使唐玄宗晚年也能夠繼續保持前期勵精圖治的精神,那么作為北方節度使的安祿山也不敢輕舉妄動,然而歷史沒有如果,一切留待后人評說。
當時唐朝可以說已經陷入到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由于長時間的和平生活,使得唐軍戰斗力下滑十分嚴重,根本無法同北方安祿山的叛軍抗衡,為此李亨調集常年戍守甘肅和西域的野戰軍團進入內陸,抵抗叛軍。大家都知道,當時吐蕃對唐朝可以說是虎視眈眈的,一向都是唐朝的宿敵,在看到唐朝調走了甘肅野戰軍團后,便趁虛而入,調集傾國之力攻擊甘肅全線,由于敵眾我寡,公元763年,甘肅最終徹底淪陷,而遠在西域的大唐將士從此與大唐王朝開始隔絕起來,杳無音訊,但是這些西域將士卻從未忘記唐朝,一直在盡力與唐朝取得聯系。
后來,經過長時間的平叛,安史之亂慢慢接近尾聲,當時唐朝名將郭子儀正在率領大唐軍團圍剿殘余的叛軍,而他的侄兒郭昕此時正在遙遠的西域安西都護府中擔任將領,為了同東方的大唐王朝取得聯系,以郭昕為首的西域將士并未放棄希望,接連派出好幾批密使東出甘肅河西走廊,但是大部分要么被吐蕃抓獲,要么無緣無故失蹤,最后僅僅只有一支小隊到達了長安,據史料記載,當時的這支小分隊來到長安之后,衣履殘破不堪,可想而知他們吃的苦有多大,但是再大的苦,他們也要來到長安。
當時已經是公元768年,也就是說西域將士已經足足同大唐王朝隔絕了5年聯系,據《新唐書》記載:
大唐與西域隔絕
“肅宗末年為安西四鎮留后。吐蕃陷關、隴后,四鎮與中原隔絕。建中二年昕遣使來朝,德宗詔書褒獎,拜安西大都護、四鎮節度使。”當時密使到達長安后,滿朝文武才知道遠在西域的大唐將士仍然為大唐守衛著西部邊境,無不聞訊痛哭,十分感動。然而大家也知道,當時仍處于安史之亂的末期,大唐政府必須要徹底剿滅安史之亂,無暇西顧,直到9年之后,也就是公元772年,大唐也派出了密使前往西域,同郭昕等西域諸將取得了聯系。據史料記載,當時的西域安西都護府本來是有4.4萬唐軍,但是因為國內爆發安史之亂,被征調走了近2.1萬人,也就是說留在西域的不足2.3萬人,加上抵御吐蕃進攻所損失的兵馬,人數其實不到2萬人。
然而,就是這區區的2萬將士,在吐蕃和回鶻的兩面夾擊之下,仍然再堅守了9年,所有將士從未忘記過自己保境安民的重大責任,后來安西節度使戰死,郭昕成為安西都護府的主將,主政西域事務。吐蕃趁大唐軍隊全去圍剿安史叛軍之時,趁虛再來進攻安西都護府的重鎮龜茲,有勇有謀的郭昕深知吐蕃和回鶻有矛盾,最后買通了回鶻,與回鶻軍聯合打敗了前來進犯的吐蕃軍,威震西域,短時間吐蕃不敢再輕易進攻西域,但是吐蕃的積蓄力量,卻帶來了更為嚴重的后果。
戰爭的勝負取決于綜合國力,當時西域地界的唐軍已經成為孤軍,沒有外援,吐蕃軍隊卻能得到持久的物質、兵源補充,后來在5年之后,也就是公元808年,吐蕃軍隊舉傾國之兵進攻安西都護的門戶重鎮龜茲,最后大唐將士全部戰死,安西都護府滅亡,西域被吐蕃占領。這些不足2萬多人的大唐邊防軍,在整整半個世紀里為大唐守衛邊境,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絕境中與吐蕃展開了持久戰,打出了華夏軍隊的軍威,最后郭昕在戰斗中戰死,以身殉國,后世的人因為敬重他的勇猛作戰和愛國精神,稱他為“鐵血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