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玉錫將軍是平定西域的著名功臣。平定伊犁時,于格登鄂拉立顯赫戰功。阿玉錫原為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人,號喀喇巴圖爾,勇武過人,有罪應銼臂,后轉而投效清廷。乾隆帝聞其勇敢善戰而召見,賜銀,擢為侍衛。1755年乾隆皇帝派大軍進軍新疆,平息叛亂。達瓦齊逃守格登山,阿玉錫縱馬挺槍,率領24名騎兵,恰似天降神兵,乘夜幕而直搗敵營。他一馬當先,如入無人之境,殺得敵兵丟盔棄甲、四處潰散。清軍大獲全勝,阿玉錫立下赫赫戰功。降其眾6500多人,其中臺吉就有20余人,7月乾隆皇帝命阿玉錫覲見,阿玉錫因此被授散秩大臣。高宗為之作歌,列入平定準噶爾部50功臣之中,召郎世寧為之作《阿玉錫持矛蕩寇圖》畫像。
阿玉錫持矛蕩寇圖
那么阿玉錫:為什么能夠率領24名騎兵,俘虜準噶爾7000余人?
其一,清軍的強大,以及準噶爾內部發生混戰
乾隆初年,準噶爾內部發生混戰,在爭權奪利中取得汗位的達瓦齊,繼續搞分裂割據活動。清廷鑒于這個局勢,遂于1755年派出5萬大軍,兵鋒直指叛逆者的老巢固而扎(今伊寧市)。達瓦齊見大勢已去,不敢抵抗,率萬余殘部逃出伊犁,因此清軍兵不血刃地拿下了準噶爾汗國的首府,達瓦齊黔驢技窮,最后率部眾萬余人退至格登山扎寨。
乾隆大閱圖
其二,阿玉錫是智勇雙全的人物
清軍追到格登山不遠之處,命阿玉錫等三位準噶爾勇士,帶領22名士兵,前去偵察殲敵的道路。智勇雙全的阿玉錫一行,語言服飾與之相同,順利騙過崗哨,到達格登山頂,他隨機應變,變偵察為偷襲,“趁夜突搗其營”,也就是乘機發動進攻,放火沖殺,使猝不及防的準噶爾軍隊大亂,紛紛逃散或下山向清軍投誠。這就使得毫無準備的叛軍陷于潰亂,兵敗如山倒。據乾隆乙亥御制《平定準噶爾告成太學碑文》:“阿玉錫等二十五人夜斫營,覘賊向,賊兵大潰,相蹂躪死者不可勝數,來降者七千余。我二十五人,無一受傷者。達瓦齊以百余騎竄。”也就是說,阿玉錫一行25人,居然不僅無一傷亡,還俘虜準噶爾軍7000余人,創造了我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克敵全師的奇跡般的戰例。因兵敗而逃遁的達瓦齊在烏什被俘,叛亂平定。六月庚戌,回人阿奇木霍集斯伯克執達瓦齊來獻軍門,準噶爾平。
功臣圖之33位(阿玉錫)
其實還有很多原因促成了這個奇跡般的戰例,比如達瓦齊的部下士氣已極低落,當阿玉錫直接對達瓦齊王帳發動攻擊時。達瓦齊的部下因為士氣極其低落,見王帳突然受到進攻,不知清軍有多少,也不知是從哪里來的,哪里還有什么戰斗意志?所以紛紛拋棄武器投降的確實很多。阿玉錫身后是強大的清軍大部隊,盡管這些大部隊不能馬上支援自己的小分隊,一旦造成敵軍的混亂,不出幾個時辰清軍主力就會發現這里的戰斗,事實上戰斗到天亮的時候,清軍的大部隊已經趕到格登山,只是這個時候,達瓦齊的部下基本上都已經向阿玉錫的小分隊投降了,最后清軍的大部隊的主要作用就是看守俘虜,所以事后,乾隆皇帝對阿玉錫等人獎勵封賞,稱他為“巴圖魯”(勇士)。
格登碑
總而言之,阿玉錫能夠率領24名騎兵,俘虜準噶爾7000余人,原因有很多,主要還是清軍的強大,以及準噶爾內部發生混戰的大背景之下,加之阿玉錫的智勇雙全等因素起來決定性作用。時至今日,新疆仍然有此戰遺址的存在,乾隆皇帝為了宣揚這次戰功,曾經下令在格登山上樹立豐碑,以為紀念,是為平定準噶爾勒銘格登山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