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燕召公世家第四》記載:“召公奭與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于北燕?!?/p>
按司馬遷的話來說召公名為姬奭,其在輔助周武王滅掉紂王后,被封于北燕,自此諸侯國燕國才算正式建立起來。經文物專家考證,其始封地在今北京房山區至河北淶水縣一帶。在淶水張家洼村曾出土有十多件“北伯”青銅器,晚清學者王國維認為,此地就是《詩經》中的邶國之地,即燕國之地。
1962年在北京房山區琉璃河發現商周文化遺址,經進一步挖掘,在遺址中部的董家林村發現了周初燕國城址,并出土文物數千件,其中青銅禮器多數帶有銘文。青銅銘文中有“郾候”的記載,足以證明《史記》中“封召公于北燕”的記載是符合史實的?!佰薄边@個字是燕國的古國名。
雖說召公奭是周王室被封燕國的第一任諸侯,但是為什么他沒有叫燕公,而成為被我們熟知的召公呢?那就不得不提下周武王時期的三公了。說到這三位,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是姜尚-姜子牙,無論在兒時的動畫里還是后來的電視劇里我們都看過《封神榜》,也是從這里對姜尚的經天緯地之才佩服的五體投地。因為姜尚在輔佐武王時的功勞巨大所以被封于齊,這是周朝以及春秋時期姜齊諸侯國的由來,至于后面到了戰國初期田氏伐齊使得姜姓齊國變成姒姓田氏齊國也是歷史發展的產物了。另一位三公就是周公旦,名叫姬旦,但是各位可千萬別誤會成雞蛋,對先賢不敬。熟悉歷史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周公是備受孔子推崇的圣人,周公旦“制禮作樂”,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維護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級的典章制度。確立的嫡長子繼承制,即以血緣為紐帶,規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長子繼承。同時把其他庶子分封為諸侯卿大夫。他們與天子的關系是地方與中央、小宗與大宗的關系,加強中央政權的統治,這就是所謂的禮樂制度,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就是這種有秩序的社會,影響了后世幾千年。另外周公還曾在軍事上以及文學創作上都做出了一番事業,他曾兩次東征從而徹底將商朝殘余勢力消滅或者驅逐出中原,并且周公對于《易經》《尚書》《詩經》都有一定的創造影響,周公因其功績被封于魯(今山東曲阜)。
因為武王時期的三公功勞甚大,而且都是輔政之臣。在周武王十三年的時候,周武王去世,其子姬誦繼位,是為周成王。“自陜以西,召公主之;自陜以東,周公主之?!闭俟珚]因采邑于召(今陜西岐山西南),故稱召公,這就是召公為什么不叫燕公的原因了。
雖然召公沒有去封地燕國,但是他派自己的嫡長子姬堇去封地管理燕國。在董家林出土的銘文中還記載“郾候命堇饌太保于宗周”,這就進一步證明了召公本人并未前往燕國就封,而由長子就封的記載。所以召公的長子燕候堇是第一代燕候,自此燕國才開始了建都與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