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禮監始設于洪武十七年,司禮監設提督太監一員,掌印太監一員,并設秉筆太監、隨堂太監若干人。那個時候司禮監的職責是“掌宮廷禮儀凡正旦、冬至等節,命婦朝賀等禮,則掌其班位儀注,及紛察內官人員違犯禮法者”。由此可見此時的司禮監主要負責的還是宮廷禮儀等方面,并不像明朝中后期那樣成為舉足輕重的宦官衙門。洪武二十八年太祖朱元璋對宦官部門進行了第二次調整,司禮監排列于內官監后面仍屬于宦官的一般衙門。明成祖朱棣稱帝以后為了加強對全國的統治不惜違反他父親朱元璋明太祖定制的祖制“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公開任用了一大批宦官,而且這些宦官還擔任要職。永樂、洪熙年間宦官掌東廠、監京察、守備南京,出鎮各地。而與此同時,宦官鄭和下西洋,可見宦官的地位得到了明顯提高。
司禮監太監王振劇照
司禮監的真正崛起是在宣宗時期,就整體而言,宣宗皇帝是個很不錯的皇帝,開辟了明朝歷史上的“仁宣之治”,可是這位皇帝做過的最大一件錯事就是在宣德元年設立內書堂,《明史宦官傳序》中公開指出宣宗這個舉措是明代宦官專權亂政的根源之一。
“后宣宗設內書堂,選小內侍,令大學士陳山教習之,遂為定制,用時多通文墨,曉古今,逞其智巧,逢君作奸。數傳之后,勢成積重,始于王振,卒于魏忠賢。考其禍敗,其去漢、唐何遠哉。雖間有賢者,如懷恩、李芳、陳矩輩,然利一而百害也。”
意思就是說,宣宗設立內書堂,挑選小太監,讓大學士陳山教他們讀書寫字,逐漸成為制度,這些小太監長大以后,多數懂得如何寫文章,知道古往今來的大事,會耍小聰明,用花言巧語把皇帝哄的團團轉,私底下卻做出貪污腐敗,濫用權力之事,數年之后,這種局勢加重且無法扭轉,開始于王振,消亡于魏忠賢。通過考察司禮監的禍害和弊端,發現比漢朝、唐朝的宦官之禍還要嚴重,當中雖有較為賢良的人,像懷恩、李芳、陳矩,但是他們做出的事情絕大多數還是會禍害百姓。
正統(明英宗朱祁鎮年號)以后司禮監逐步成為宦官機構的第一衙門,將宦官各衙門的權力的主要權力也逐步集中于司禮監太監的手中,再加上正統以后的明朝皇帝大多不理朝政,這無疑更進一步給了司禮監控制朝廷政治的機會與權力。很多沒有骨氣的文官投入到司禮監太監的門下助紂為虐,為虎作倀,也就使得明朝中后期朝風混亂,官場風氣十分污濁,政局動蕩不安,為明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司禮監太監劉瑾劇照
司禮監的權力在正統年間以后得到了陸續擴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用武力奪取了親侄子政權的明成祖朱棣在即位之初遭受到不少的流言蜚語,雖然篡位是事實,但是作為皇帝的朱棣決不允許別人這樣說他。于是,在永樂十八年(即1420年)成祖為了鎮壓政治上的反動力量決定設立一個稱為“東緝事廠“”,簡稱東廠。東廠的屬官有掌刑千戶、理刑百戶各一員由錦衣衛千戶、百戶來擔任稱貼刑官。正德以后,司禮監掌管東廠成為規定的制度,司禮監掌印太監按照規定不得兼掌廠印,通常由宦官中僅次于司禮監掌印太監的第二號人物,也就是司禮監秉筆太監擔任這個職位,其官銜全稱為“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簡稱“提督東廠”。但是嘉靖后期和萬歷初年,司禮監掌印太監麥福、黃錦、馮保等先后兼掌廠印。所以成化皇帝以后東廠的權力也被司禮監太監所掌握。
景泰年間內臣的調派之權逐漸歸于司禮監。到嘉靖年間,明世宗竟說¨請各處內宦亦非朕親用皆系司禮監指名奏”,由此可見,司禮監在內官出鎮的調派權力之大。
司禮監與兵部同理京營軍務始于土木堡之變。英宗命令司禮監太監興安、李永昌、石亨、于謙整理軍務,宦官曹吉祥于正統年間曾督軍出征和監督神機火器,后以復辟之功,天順初年升遷為司禮監太監,并總督三大營。成化以后,司禮監太監提督京營成了定制。所以京師的部分軍權也控制在司禮監太監之手。
魏忠賢畫像
永樂年間設置的東廠,目的在于防止負責偵緝審理的錦衣衛北鎮撫司及刑部、都察院在重大案件中的徇私舞弊。東廠由司禮監秉筆太監執掌首領就是被大家所熟知的“廠公”。東廠權力之重在于手眼通天可以直接面奏皇帝。正統時期,明英宗開始任命司禮監太監會同三法司堂上官審錄獄因,以后成為了一項制度,謂之“大審”。每隔五年舉行一次。到了明代中期內臣犯法只交司禮監審問處治,而法司不得過問。
明朝票擬圖片之一
這些都說明了司禮監享有司法方面的特權。司禮監代表皇帝參與司法增加了司法的隨意性,這樣也為明代中后期的種種冤獄埋下了禍根。這些都說明了司禮監權力在正統以后繼續擴展的情況,這樣,在組織結構形式上,司禮監已經形成了一個以掌印太監、秉筆太監為首腦的和內閣及六部相對應的龐大官僚機構。
劉若愚在《酌中志》卷16《內府諸司職掌》中將司禮監太監與內閣大臣比喻為:“最有寵者一人,以秉筆掌東廠,掌印秩尊視元輔,掌東廠權重視總憲兼次輔,其次秉筆,其次隨堂,如眾輔焉。”
而《明史職官志序》說“然內閣之擬票不得不決于內監之批紅而相權轉歸之寺人”。可想而知,司禮監太監的權力是何其大。正統以后的司禮監實質上成為了內廷的另一內閣,司禮監掌印太監實際上成了和內閣首輔對柄機要的“內相”,而且他還是可以直接向皇帝面奏取旨的“內相”,比內閣首輔面見皇帝容易多了。
明朝票擬圖片之二
在明朝中后期,司禮監更是直接與內閣形成了分庭抗禮的局面。
《明史職官志》曰“內閣之票擬不得不決于內監之批紅而相權轉歸之寺人。”從職責上說內閣票擬的范圍是“綸言批答裁決機宜,悉由票擬”。司禮監批紅的原則是“凡每日奏文書自御筆親批數本外,皆眾太監分批。遵照閣中票來字樣,用朱筆楷書批。之間有偏旁偶訛者,亦不妨略為改正。”
這是內閣和內監批紅的正常原則。此時,諸司奏起的批答不僅均由內閣而且一般以內閣的票擬為定,但在王振、劉瑾、魏忠賢等司禮監太監專權時,卻出現了擅改閣票甚至自行擬票的記載,正常的政治秩序遭受到嚴重破壞,從體制上講,司禮監的批紅是代表皇帝履行對閣票的審批手續,代表的是皇權。而魏忠賢等人的行為無疑是代替皇帝行使了皇權,可以說是有實無名的皇帝了。
假如朱元璋泉下有知,他的心里話應該是這樣的
縱觀明朝中后期的歷史,司禮監對政治的影響如此之深,恐怕沒有哪個朝代的宦官之禍可以超過司禮監的,哪怕是嘉靖朝、萬歷朝的內閣爭斗,也和司禮監的太監們脫離不了關系。要是明太祖朱元璋泉下有知,知道他辛辛苦苦打下的大明江山被宦官弄得如此不堪,不知心中會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