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初期,魏國對秦國的猛打,讓秦國險些滅國,要不是魏國四面樹敵,秦國就完了,怎么能說魏國對秦猛打成就了秦國?當然你要說秦獻公、秦孝公對此痛定思痛,因此厲行變法,最終反超魏國,這個可能有點關系,但并沒有太多關系,頂多也就是弱相關而不是強相關。
三家分晉以后,魏國率先變法,作為三晉領袖強勢崛起。魏文侯時代,魏國精選健兒為武卒,是很超前的職業步兵,戰斗力十分強悍。另外,魏文侯還帶領趙、韓兩國在對外戰爭中多次獲勝,并且也注意分潤利益給趙韓兩國,加上長期同處晉國的香火之情,趙、魏、韓的三晉聯盟十分緊密。
到魏文侯之子魏武侯即位后,因為形勢一片大好,自大成狂,于是開始四面樹敵,首先跟長期盟友趙國掰了關系,魏武侯死后趙國、韓國一度想要將魏國一分為二;然后在大破秦軍的大好形勢下,猜忌對秦戰爭的主帥吳起,使吳起逃亡楚國;大塊奪取楚國領土,直到楚悼王任用吳起反守為攻;雖然幫田氏齊國爭取到了諸侯的位置,但試圖控制齊國內政,導致齊國并不領情。
到了魏惠王時代,魏國國力達到頂點,但也更加作死。魏惠王對長期盟友韓、趙分別大打出手,引來齊國干涉;秦國通過商鞅變法日益強大,在魏國自顧不暇之時奪走西河之地;齊國通過圍魏救趙、馬陵之戰兩戰,將魏武卒主力全殲,使魏國元氣大傷;楚國經過吳起變法,國力也有所提升,時不時反攻魏國。
可以說戰國七雄除了燕國,魏惠王全部得罪干凈了,還聽了商鞅的忽悠稱王,更加成為眾矢之的,在這種情況下,秦國才得到機會,趁魏國跟齊楚韓趙為敵,在縫隙里面搞商鞅變法,然后強大起來。
否則,吳起一直在準備消滅秦國,陰晉之戰更是創下五萬魏武卒大破五十萬秦軍的壯舉,而且吳起一心一意,以消滅秦國為念,因為滅秦則魏有了后方,不會再四面受敵。如果魏武侯委政吳起,那么秦國就滅亡了,還怎么成就他呢?
秦魏主要矛盾是河西這塊地原本就是晉國的和長期和秦國沒有半點關系,可是由于魏趙韓三家分晉河西部分向秦國投降,這塊地才屬于秦國,這塊地和后期魏國變法后實力增強開始收復這塊原本屬于晉國的土地從地理位置上來看韓國的上黨有很多相似之處,都因為占了不屬于自己的土地招來戰禍。
魏國早期的首都離河西最近,魏國也最有義務收復晉國的河西。秦國也不能輕易把河西這塊地給丟了。成就秦國的是齊國和楚國魏趙都是死在齊國背后搗鬼上,楚國也是衰敗在齊魏手上,齊國被圍毆了一次就一蹶不振。
秦國利用自己地處河流上游以水代兵重創楚國,利用魏趙與齊國矛盾削弱魏趙,利用各國與楚國矛盾圍毆楚國,齊國滅宋后被圍毆一蹶不振退出大國行列。
我覺得有點道理,尤其是魏國成就了秦國這一問題上,完全沒什么毛病。不論商鞅還是范雎,都是魏人。魏和楚為秦國輸送了大量人才。但說到窮追猛打,就有點無中生有了。
三家分晉后的戰國時代魏文侯率先變法,文治武功雙管齊下。強大起來的魏需要檢驗一下成績。第一個試刀的是中山國。成績不錯。可是魏文侯很明智,沒有找三晉同胞的麻煩,而是聯合韓趙打群架。楚隔著韓,燕臨著趙,齊魯宋都是老諸侯,沒合適借口不敢出兵。如同打怪升級,奧特曼要打小怪獸,中山顯然已經不足魏打了,西邊的秦成為新的小怪獸。
為什么是秦。首先,秦已經不復秦穆公時代,是個軟柿子。其次,秦在中原諸侯的認知里和楚一樣都是蠻夷虎狼。別看秦是公爵,魏是侯爵,在中原國家眼中認不認秦是同胞還兩說,更別說諸侯會盟等重要活動。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魏國國情決定。
三家分晉后,魏的領土其實是一個倒著的凹字型。國都在安邑,靠西側,與秦的很近,容易受到威脅也容易出兵攻秦。而且相臨的是秦國的河西之地,很肥沃,算是秦為數不多能夠稱得上是中原的地區。所以,從經濟軍事地理政治等因素綜合出發,魏一定會對秦的肥地盤垂涎三尺。故而魏文侯動手了,一戰而奪。
原本可以窮追猛打,但是魏止步了。雖然吳起等人認為應該滅秦更好,可于魏文侯的子孫們看來,秦國剩下的地不值得攻略,秦的爛地還與異族接壤,民風粗野,戰事頻發,拿到了也是麻煩。相反,為了進一步拱衛魏國國都和領土,應該向兩個同胞國家出手了,讓他們知道誰是大哥。效法春秋,魏開始以霸主自居,各種管閑事,各種充大哥。文侯武侯,到了孫子輩惠王,連跳兩級,由侯變王。魏國國力達到鼎盛,可是視野依然狹窄,追求著春秋霸主的榮光。此時怎么可能還將被打的山河破碎的秦放在眼里,于是開始找齊楚趙的麻煩,發動爭霸戰爭。當時的齊正在齊威王時代,也經歷了變法強國,國力正在走上坡路,而且還任用了孫臏為軍師。圍魏救趙,馬陵之戰,幾戰下來,讓魏國國力大傷,精銳盡喪。
這一期間,秦得到了喘息機會。這么說來還是齊國成就了秦國呢。。。
孝公立志強秦,任用魏人商鞅變法后。此時秦魏實力對比已經不復魏文侯當年了。河西之地再次落入秦人手中。
不過,重奪河西之地在秦的歷史上應該不叫成就,而應該叫雪恥才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