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開講#
諸葛瞻戰死綿竹后,蜀漢震驚!蜀本謂敵不便至,不作城守調度,及聞艾已入陰平,百姓擾擾,皆迸山野,不可禁制。
自劉備入蜀后,整個益州已經數十年沒有經歷戰亂,突然得知魏軍兵臨城下,無論官員還是民眾產生恐慌也在情理之中。
張翼、諸葛瞻兩次北上幾乎調走了成都城內的全部軍力,此時的成都城里已經沒有足夠防御的兵力。
后主如果還想再戰的話,只有兩個選擇:
一退入南中;或以為南中七郡,阻險斗絕,易以自守,宜可奔南。
二是順江而下,固守永安,以孫吳為依托(或以為蜀之與吳,本為和國,宜可奔吳)
后主始終無法定策(后主使群臣會議,計無所出)
譙周趁機再次宣揚仇國論的觀點,力排眾議,極力主張投降。
自古已來,無寄他國為天子者也,今若入吳,固當臣服。且政理不殊,則大能吞小,此數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則魏能并吳,吳不能并魏明矣。等為小稱臣,孰與為大,再辱之恥,何與一辱?且若欲奔南,則當早為之計,然后可果;今大敵以近,禍敗將及,群小之心,無一可保?恐發足之日,其變不測,何至南之有乎!”
成都城里真正能打、敢戰的重臣都被諸葛瞻帶走了,留在城里的大部分都是求和避戰派,內心其實已經接受了譙周的主張,這些高層最大的疑問是:鄧艾不準咱投降咋辦?(群臣或難周曰:今艾以不遠,恐不受降,如之何?)
注意哈,蜀國的朝堂此時討論的已經不是該怎么打了。
譙周安慰眾人:方今東吳未賓,事勢不得不受,受之之后,不得不禮。
最后更是放出狠話,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請身詣京都,以古義爭之。
眾人無以易周之理。
后主動搖了,北地王劉諶還有先主的骨氣,請求背城一戰(地王諶怒曰: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
后主不同意,劉諶大哭后先殺妻子而后自殺(是日,諶哭於昭烈之廟,先殺妻子,而后自殺,左右無不為涕泣者)
益州南部軍區司令,南中監軍霍弋也請求帶兵前來守衛成都,后主再次拒絕(霍弋聞魏軍來,弋欲赴成都,后主以備敵既定,不聽)
霍弋是名將霍峻之子,霍峻雖然在劉備陣營中名氣不響,但在劉備入蜀時立下了大功,咱們后續會單開一篇寫他。
霍弋也有父輩的風采,在任時,撫和異俗,為之立法施教,輕重允當,夷晉安之。在得到后主已經東遷洛陽之事時,才率領六郡太守投降,之后平定交阯、日南、九真三郡,為晉朝統一南部立下大功(后遣將兵救援呂興,平交阯、日南、九真三郡,功封列侯,進號崇賞焉)
最終,在譙周的建議下,后主綁好自己,率領太子、諸王、群臣六十多人抬棺至軍營拜見降(后主遂送璽緩)
劉備要是知道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被兒子以這樣的方式拱手送人,不知有何感想!
滅蜀之戰,譙周立功甚巨!(時晉文王為魏相國,以周有全國之功,封陽城亭侯)
想當初劉璋在雒城能夠堅守一年多,成都被圍后軍民尚欲死戰,而蜀漢呢?
1、陽平關背叛自己人
2、江油不戰而降
3、雒城高掛降旗
這是為什么呢?兩點原因
1、連年大戰,空耗國力,姜維真正掌權后,五年里連續發動大規模北伐,益州太疲憊了!
2、益州派政治地位不高
重要的崗位全在荊州派手里。
既要出錢出人打仗,利益又得不到滿足,益州的豪族、民眾怎么會支持呢?
蜀漢比當年的劉璋可差太多了。
史上最冒險,難度最大的入川行動之所以會成功,很大原因是蜀漢的內部已經自我瓦解。
正如譙周一再說的那句話:人心皆失!
鄧艾一路順風打到成都城下時,姜維在干啥呢?
姜維其實做的相當不錯,他穩住了局面,蜀軍憑借天險,死守劍閣,魏軍攻關不克,加上運糧路程遙遠,鐘會已經開始商量退兵事宜!(會不能克,糧運縣遠,將議還歸)
鐘會一退,鄧艾這支孤軍還能堅持多久?
這樣一來,雖然損失了漢中,但干掉了鄧艾,又保全益州,總體來說,姜維也算功過相抵了(于時鐘會大眾既造劍閣,維與諸將列營守險,會不得進,已議還計,全蜀之功,幾乎立矣)
但很快姜維得知諸葛瞻在綿竹戰敗的消息,糧道被斷,姜維被迫放棄劍閣,鄧艾軍里還有鐘會派來的部將田章,即使鄧艾不北上,田章也會相助鐘會(但鄧艾詭道傍入,出于其后,諸葛瞻既敗,成都自潰。維若回軍救內,則會乘其背。當時之勢,焉得兩濟)
但是姜維撤退的方向令人不解,這時應該立刻回師追擊鄧艾,然后退保成都。姜維放棄劍閣后,反而繞經東廣漢郡,見下圖2(維等聞瞻巳破,率其眾東入于巴)
也許姜維摸不清成都的情況,想先觀望片刻,再決定下一步的行動方向(維等初聞瞻破,或聞后主欲固守成都,或聞欲東入吳,或聞欲南入建寧,於是引軍由廣漢、郪道以審虛實)
鐘會再次喜提大禮,順利通過劍閣,率主力進駐涪城,同時派出胡烈、田緒、龐會(龐德的兒子)等將追擊姜維(會乃進軍至涪,遣胡烈、田續、龐會等追維)
不久,后主投降,同時下令姜維放棄抵抗(被后主敕令,乃投戈放甲,詣會於涪軍前)
收到后主要求投降的旨意后,姜維和仍在浴血奮戰的將士們憤怒到拔刀砍石(將士咸怒,拔刀砍石)
但是皇帝既已投降,姜維統兵的合法性瞬間就會成為問題。
一般來說,大部分將領就放棄了,安安穩穩的做個降臣,畢竟姜維的數次北伐已經對得起丞相的知遇之恩。
但是誰都沒有想到姜維將士為知己者死這句話演繹到了極致!
伯約據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余,側室無妾媵之褻,后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制,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隨手消盡
不貪財、不享樂的姜維只有一個想法:興復漢室。
姜維內心有了一個更冒險的計劃,煽動魏軍內訌,趁機復國。
他手上還有幾萬兵馬,這個大功勞送給誰呢?
姜維決定再賭一把,投降了鐘會(姜維應該還不清楚鐘會已有割據的意圖)
鐘會大喜,厚待維等,皆權還其印號節蓋。會與維出則同轝,坐則同席。
同時給出了極高的評價:以伯約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勝也。
夏侯玄字太初、諸葛誕字公休,鐘會的意思這兩位曹魏的大名士都不能與姜維相比。
除了厚待姜維,鐘會更與蔣斌等人傾心結交,提升自己在蜀地的影響力(于是禁檢士眾不得鈔略,虛己誘納,以接蜀之群司,與維情好歡甚)
至此,整個伐蜀之戰以魏軍的大獲全勝終結,鐘會和鄧艾歷時三個多月,付出了堪稱史上最小的成本,就完成了中國最艱難的伐蜀戰役。
曹奐命司馬昭以相國身份統攝朝政(命晉公以相國總百揆,于是上節傳,去侍中、大都督、錄尚書之號焉)
同時策封鄧艾為太尉,增加封邑二萬戶,封其二子為亭侯,各得封邑千戶;
鐘會進位司徒,增邑萬戶,其子二人也都封為亭侯,各得封邑千戶。
無論是官位還是封賞,鄧艾都力壓伐蜀的總策劃師、全軍統帥鐘會。沒辦法,鄧艾直接受降劉禪,拿下了首功。
這讓鐘會開始強烈的不平衡!他決定干掉鄧艾,嫉妒心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咱們之前提過的,鐘會早有謀反之心。詳見這篇:二士入蜀系列:司馬昭為什么選擇先滅蜀?(他心目中最佳伐蜀統帥人選是誰?)
之前他已經拿下了諸葛緒的軍隊,要割據益州,還有一個最大的障礙,那就是他深為忌憚的鄧艾。
但是鄧艾立下不世之功,威望甚高,要除掉他十分困難,正在鐘會一籌莫展之際,鄧艾主動送上了把柄。
進成都后,鄧艾表現極好,約束部眾,安撫投降的人員,使他們復任舊業,魏軍上下沒有發生搶掠,受到了蜀人的擁護(檢御將士,無所虜略,綏納降附,使復舊業,蜀人稱焉)
在巨大的勝利面前,鄧艾飄了,他干了幾件讓司馬昭猜忌的事情:
1、對蜀漢的官員進行了冊封。根據其地位高低,或任命他們為朝廷官員,或讓他們成為自己的官屬(輒依鄧禹故事,承制拜禪行驃騎將軍,太子奉車、諸王駙馬都尉。蜀群司各隨高下拜為王官,或領艾官屬)
蜀地感的是你鄧艾的恩,將來是聽司馬氏的還是你鄧氏?
2、擅自任命魏軍將領的官職,以師纂領益州刺史,隴西太守牽弘等領蜀中諸郡。
刺史級別的官職只有司馬昭控制的朝廷才能任免,鄧艾哪來的權力和膽量!
更夸張的是,鄧艾居然私自對后主進行了安排。
滅蜀之后,鄧艾向司馬昭提出了籌劃滅吳之策:
今因平蜀之勢以乘吳,吳人震恐,席卷之時也。
今宜厚劉禪以致孫休,安士民以來遠人,若便送禪于京都,吳以為流徙,則于向化之心不勸。宜權停留,須來年秋冬,比爾吳亦足平。以為可封禪為扶風王,錫其資財,供其左右。郡有董卓塢,為之宮舍。爵其子為公侯,食郡內縣,以顯歸命之寵。
他希望厚待劉禪,同時將后主留在益州,不可遷至洛陽。古代敵國皇帝如何處置是一件十分敏感的政治大事,你留后主在益州,給司馬昭帶來的是強大的?心理暗示:鄧艾想打出后主的旗幟,在益州割據了!
一個從底層爬上來的寒門子弟,對于權力場上的很多游戲規則不懂啊。
司馬昭這時還比較克制,傳書給了監軍衛瓘,告誡鄧艾:此事應上報,不宜馬上實行(文王使監軍衛瓘喻艾:事當須報,不宜輒行)
如何處置后主,是否滅吳這些大事,不是你能干的,趕緊停下來!
司馬昭已經給鄧艾留有余地,偏偏鄧艾讀不懂他的意思,回信辯解:
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專之可也。
啥意思呢?
按照春秋上關于大義的說法,領軍在外,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的事,就可以自己專斷。
司馬氏是怎么上臺的,不就是專權嘛,鄧艾說出這種話,頓時讓司馬氏起了殺心。
當然,?也有可能這封信是鐘會篡改過后的版本,鐘會的父親鐘繇是當世最著名的書法家,鐘會平日里就經常炫耀這項技能,曾模仿阮籍、荀勖的筆跡,騙過旁人(會善效人書,於劍閣要艾章表白事,皆易其言,令辭指悖傲,多自矜伐)
同時鐘會鼓動監軍衛瓘、師纂等其它高級將領共同上書說鄧艾要造反!(鍾會、胡烈、師纂等皆白艾所作悖逆,變釁以結;瓘自以與會共陷艾)
鄧艾不僅觸碰了司馬昭的逆鱗,也犯了眾怒,看看他之前自作主張做了?什么事。
任命師纂兼領益州刺史,任命隴西太守牽弘等人兼領蜀中各郡郡守。
這些都是鄧艾的下屬,和衛瓘、師纂可沒有一點關系,成都也是鄧艾的軍隊先進的,鐘會等人沒有撈到任何好處!
鄧艾實在是得罪了太多人了!
衛瓘本就是司馬昭派去的監軍,作為司馬昭的心腹,他說的話,司馬昭不由得不信,再加上鄧艾之前屢次觸碰權力紅線,司馬昭最終下定決心:收拾鄧艾。
朝廷隨后下詔書派監軍衛瓘逮捕鄧艾父子,用囚車將其送到京都來(詔書檻車徵艾)
滅蜀的最大功臣轉眼就成了階下囚,如此逆轉,讓鄧艾不由得仰天長嘆:艾忠臣也,一至此乎!白起之酷,復見于今日矣。
鄧艾冤枉嘛?
?
這位三國后期的名將,最終被政治斗爭所打倒,蜀中最大的實力派鄧艾被押后,鐘會馬上趕到成都,獨統大眾,威震西土。
二十萬大軍在手,鐘會自認功名天下無比(最能打的姜維也依附了他,放眼天下,能與鐘會較量的,還有誰!?),不愿再屈居人下,決定反了!(艾既擒而會尋至,自謂功名蓋世,不可復為人下,加猛將銳率皆在己手,遂謀反)
業余寫作,可以稱呼胖貓,不要叫小編!!!
查看之前歷史文章的方法:點開胖貓讀歷史首頁,找到下面帶框的欄目,向右移動,找到合集,里面就有之前的文章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