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九百多年前有一位十八歲少年名叫王希孟。 “政和三年閏四月一日賜,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謂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北宋 蔡京 《千里江山圖》 題跋
十八的年華,我們也許在求學、戀愛,有人甚至還沒有擺脫青春期叛逆。而在北宋,卻有這樣一個十八歲的少年,同樣涉世未深,卻因為他唯一這幅傳世畫作而流芳千古。至于他生于何地、有何愛好?我們無處詳考,但僅憑這幅作品,除了讓我們嘆為觀止,也多了份對畫外之音的揣測。
這里面當然有要展現他作為院體畫家的非凡功力,但更多是表現他胸中的丘壑:煙波浩渺的大江之中,群山星羅棋布,層巒起伏、爭雄競秀,重重疊疊;也有汀渚綿延、水天相接。拉近視角,山中坐落有漁村野市、水榭亭臺、茅庵草舍、水磨長橋等靜景,也有捕魚、駛船、游玩、趕集等動景。人物刻畫上精細入微,意態栩栩如生,飛鳥用筆輕輕一點,極具展翅翱翔之態。
從畫中,我們讀到了他的世界觀,王希孟心中的理想國,不同于很多文人士大夫心目中的山,要求人跡罕至,適于隱匿。雖同樣都要風景秀美,但他的理想國是要有人間煙火氣的,要“可游可居的”,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雖然畫面中沒有農田,但這里的山川風物輕易就可拓出良田萬頃,這大概畫家不想畫,無畫處就是畫外之音了。
這樣的棲息之所,已經跨越了時空,古人所追求的,也是我們更加向往的。王希孟雖然在弱冠之年就已早逝,但他來到世界,不但看到了這世界的精彩,更為這個世界留下了精彩。
——文章選自《清氣滿乾坤——中國詩書畫的高風峻節》
作者:賈志發
《千里江山圖》(全卷)
(請橫屏欣賞)
經典重現;重溫經典
圖文來源于“江西美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