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小編說
春節期間,不少父母還要帶著孩子回到爺爺奶奶家走親訪友,一定有不少人在夸孩子“長大了,懂事了”,可是,孩子要怎么樣才能真正開始為自己的生活負責,成為家庭中富有建設性的一員?寒假中,您不妨帶孩子做下面這些事……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少年商學院”(ID:youthMBA)
作為領先的國際素質教育平臺,少年商學院通過世界名校通識課幫助6-15歲孩子發現興趣并樹立目標。
01
一份可參照的家務清單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韋朗特曾追蹤一組青少年數十年,發現童年時期較常參與家務的孩子,日后人際關系更好,心態較樂觀,成年后獲得高薪工作機會的可能性高四倍,失業可能性則少了十五倍。
下面與您分享這份最全家務清單:
12-24個月:給孩子一些簡單易行的指示,比如讓孩子自己把臟的尿布扔到垃圾箱里。
2-3歲:在家長的指示下把垃圾扔進垃圾箱,或當家長請求幫助時幫忙拿取東西;幫媽媽把衣服掛上衣架;使用馬桶、刷牙、澆花(父母給孩子適量的水);晚上睡前整理自己的玩具。
3-4歲:到大門口取回地上的報紙,睡前幫媽媽鋪床,飯后自己把盤碗放到廚房水池里,幫助媽媽把疊好的干凈衣服放回衣柜,把自己的臟衣服放到裝臟衣服的籃子里。
4-5歲:獨立到信箱里取回信件,自己鋪床,準備餐桌(從幫家長拿餐具開始),飯后把臟的餐具放回廚房,把洗好烘干的衣服疊好放回衣柜(教給孩子如何正確疊不同的衣服),自己準備第二天要穿的衣服。
5-6歲:幫忙擦桌子,換床單,自己準備第二天上學用的東西,能把亂放的東西撿起來并放回原處。
6-7歲:在父母的幫助下洗碗盤,能獨立打掃自己的房間。
7-12歲:能做簡單的飯,幫忙洗車,掃地拖地,清理洗手間、廁所,掃樹葉,掃雪,會用洗衣機和烘干機。
13歲以上:能換燈泡、換吸塵器里的垃圾袋、擦玻璃、清理冰箱、爐臺和烤箱,做飯前列出食物清單、掌握洗衣服的全過程,包括洗衣、烘干衣物、疊衣以及放回衣柜、修理家里的植物。
02
早當家的孩子更獨立
是的,做家務只是一件小事,但它是孩子走向獨立的重要標志。世界上越來越多國家,都把做家務視為孩子必須掌握的能力。
日本孩子從幼兒園起,就要帶兩塊抹布上學,一塊用來擦桌子,一塊用來擦地板,學期末還得為地板打蠟、刷洗風扇;五年級開始,每年都上50-60個小時的“家庭課”,包括學習烹飪、縫紉、洗衣服等。
芬蘭更是堅持花大力氣,把家務納入課程體系,系統訓練孩子好好生活的能力。
著有《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的陳之華老師,也曾分享過芬蘭羅亞市(Lohja)一所中學七年級的課表:
課表里的“家事經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家政課”。不少中國家長一聽,可能會認為,孩子上學,又不是為了做家務活或當保姆,為什么要上這種課?也就是覺得家政課太“土”!
但芬蘭人卻極為重視這門課。他們認為,這是一堂“生活教育課”,要從做飯、做家務、家庭理財這三個方面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生活技能,并能夠生活得經濟適用,讓生活環境可持續化。
說白了,就是讓孩子具備好好生活的能力。在不少芬蘭學校,學生一大早來學校,不學習,先做飯——自己的午餐。任課老師一般會先花15-20分鐘,跟學生一起讀懂食譜、分享tips,接著,學生要到“廚房教室”,拿起鍋碗瓢盆,對著食譜,開火做飯。
家政課還重點訓練學生的另外兩項技能——做家務、參與家庭消費。
它會教孩子養成及時清理廚具的好習慣,比如自己用洗碗機洗刷一家人的餐具,知道怎樣手洗餐具最節約用水,怎么給垃圾分類更環保,甚至還能讀懂衣服上面的洗滌說明,更有效地使用洗衣機——這些事情,很多大人都不會。
它會讓孩子盡早參與到家庭的日常消費中。課上,學生要認識一個家庭的收入、預算、支出等基本概念,練習如何用適當的錢,購買既實用,又有美感的物品等,讓生活可持續發展的技能。
一言以蔽之,芬蘭的家政課,準確地闡釋了芬蘭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孩子不能只負責讀書,他還要深度參與到家庭生活、社會公民生活中去。
他們不僅是他們自己,他們還是一個家庭里的成員。通過學習家政課,他們才能學會照顧自己,分擔家務,還懂得照顧其他人,以后,也才有能力把生活過得溫暖舒適。
03
想讓孩子動起來
爸爸的表率作用最強大
那么,父母該如何引導孩子主動、甚至樂意做家務呢?關鍵在于父母的態度。如果我們都能賦予家務更積極的內涵,不是把它當作苦差事,而是一種照顧家人的方式——尤其是爸爸們,孩子的積極性就會更強。
不妨看看美國富豪爸爸們怎么做。
2016年,比爾·蓋茨夫婦發布的年度公開信里,特意討論了爸爸媽媽應該在家庭中承擔什么角色。
這封公開信里,分享了這么一組數據,關于世界各地男性(陰影部分)和女性(非陰影部分)每天在“無薪工作”(即家務)上花費的時間:
我們將這組數據做了更系統的梳理,可以看出,中國女性平均每天花費在家務上的時間是4.3個小時,而男性平均是1.8個小時,差距足足有2.5小時。
因此,蓋茨夫妻提倡,爸爸們無論在事業上多忙,也要重視家庭、回歸家庭,而這一切,都可以從做簡單的家務活開始。
當然,比爾·蓋茨自己也做出了很好的表率。比如妻子梅琳達為開車送女兒上學路遠而頭疼,他就主動提出分擔勞動——不管多忙,每周至少開車接送女兒兩次。據說學校里其他媽媽看見了,還紛紛跑回家跟老公抱怨,“你看,連比爾·蓋茨都在接送孩子,你到底能有多忙?!”
同樣,亞馬遜創始人杰夫路·貝佐斯,管理著超過600億美元的生意,也堅持身體力行地參與到家務中。他總是堅持回家吃晚飯,而且主動洗碗,當別人問他為什么熱衷于洗碗,他風趣地回答說:“因為幫妻子洗碗是一件很性感的事。”
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中國家長也拉著孩子行動了起來,一開始,這些家長也特別焦慮,譬如:“孩子這么小,動刀動叉不會太危險嗎”?但真的下決心手把手教孩子的時候,又會發現,孩子遠比我們想象得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