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對于增肌/減脂這樣的訓練目標,相對于調整體態(tài),提升體能或者其他的專項性目標而言,在我看來可以說是健身的范疇領域里比較初級也沒有太多技術難度的任務,可即便如此還是有那么多人受到困擾,究其根本,可能還是在解決問題的整體思路上出了問題。
有句話大家想必不會陌生,那就是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
雖然不至于說你每天吃些什么會真的決定你變成什么樣的人,我也不太信吃啥補啥這樣過于簡單的道理,但是的確,你怎么在吃東西,你怎么在對待飲食,會很大程度上影響你的體型。
而在吃這件事上,最為使人苦惱的無非就是兩點:“沒吃飽怎么就胖了/餓著肚子體重也不掉”以及“吃飽了怎么體重還不漲/每頓都吃撐了還那么瘦”。
我們細化到減脂跟增肌期,那么就是很多人會苦惱的,減脂期明明已經(jīng)控制飲食了,明明在很多時候都保持著饑餓感,體重還是停滯不動;增肌期已經(jīng)增加了熱量攝入,還加了餐,還努力吃了,還是沒有變大塊一點的跡象。
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樣令人煩惱的問題,實質而言就是因為人們總是認識不到:有饑餓感,想要吃東西并不完全等同于你的身體需要進食;吃飽了也不完全等同于你的身體需要已經(jīng)被滿足,不需要再吃東西。大部分覺得自己瘦不下來跟覺得自己吃不胖的人,都是被自己的感覺欺騙了,被自己的食欲或是被自己不想進食的欲望給欺騙了。
在早幾年BBC就有做過實驗,找了一批瘦人志愿者,嚴格要求他們攝入 明顯超過自己熱量需求的熱量(每周35000大卡,每天5000大卡),而過了一周效果就開始出現(xiàn),在三周之后,那些真的吃下了這些熱量的受試者,都獲得了顯著的體重增長。
而對于想要減脂的人而言,排除節(jié)食過度導致基礎代謝損傷,排除運動過度激素分泌受到影響這些相對比較少見的情況,對于一個身體健康的普通人,只要你的熱量攝入是少于你的熱量消耗,那么你一定會瘦!你的身體一定會失去一些什么,這可能是脂肪,也可能是肌肉(這取決于你的訓練,還有你本身的肌肉含量,脂肪含量,熱量窗口的大小等因素)
不管你采用什么樣的飲食體系,是高蛋白還是高脂還是高碳水,你都不可能在吃了明顯比自己需求量更高的熱量之后,還獲得一個理想的減脂減重效果。
這就是最樸素的增肌需要的熱量盈余,以及減脂需要的熱量窗口(當然更深入去說,沒有熱量盈余,沒有熱量窗口不代表一定不能增肌或不能減脂,但這對于實際操作,沒有什么參考價值)。
而這些數(shù)據(jù)性的東西,跟你本身的食欲,饑餓感,飽腹感,飽足感都是沒有關系的。絕大部分的人都沒有足夠的經(jīng)驗去區(qū)分身體真實的饑餓感(也就是需要能量攝入)跟饞之間的區(qū)別,現(xiàn)在有那么多的外部信息源,那么多商家的營銷包裝手段在刺激你的食欲。
比如當你看到自己喜歡吃的東西,看到家鄉(xiāng)的美食,當你覺得壓力比較大,甚至當你看到一個電視廣告,看到某個你喜歡的明星代言某款產(chǎn)品,你想吃些什么的欲望隨時可能被觸發(fā)。而你之后去吃了些什么,又會影響到你的飽足感跟熱量攝入之間的關系,比如你去吃了一大塊巧克力,從熱量的角度而言,可以供你使用好幾個小時,但你并沒有獲得什么飽足感,你可能還是可以去正常的吃下一頓正餐,而這樣的習慣不斷持續(xù)下去之后,你就會因此發(fā)胖。
這背后,當然存在一定的原因,比如相對瘦一些難以順利增重的人,可能會習慣吃能量密度更低的食物,比如喜歡喝茶喝水,喜歡吃蔬菜粗糧,喜歡吃瘦肉,亦或者是飲食很不規(guī)律(比如一頓吃1500大卡的食物,一般人都會吃撐,但如果你一天只吃這一頓,那對你一天的熱量攝入而言,還是偏低)吃東西時更細嚼慢咽等等。
比如相對胖一些的難以順利減重的人,你可能習慣去攝入一些不太必要的熱量,比如喜歡喝有熱量的飲品,比如喜歡吃甜食/主食或喜歡吃油炸食品,喜歡吃那些能量密度高,但又不太能帶來比較強飽腹感的食物(巧克力,蛋糕)吃東西速度更快等等。
而這些習慣往往是從青少年時期就已經(jīng)養(yǎng)成的,那么在非人為強制調整的情況下,基于你個人的基礎代謝,運動跟飲食習慣,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大部分人的體重往往在日常生活跟年紀沒有明顯變化的情況下,會保持在一個比較均衡的范圍。
一直比較胖的人就會一直比較胖,一直比較瘦的人就會比較瘦,所以改變自己的原有體型是非常難的事情,是一種在對抗自己十幾或者幾十年習慣跟個人經(jīng)驗感受的一件事,因為你自己之前這么長時間的一個對于食欲,饑餓感,飽腹感的判斷,才使得你成為了一個偏胖或偏瘦的人,而等你開始想要改變的時候,如果還是仰仗之前這一套一樣的主觀判斷體系,顯然也不會有太高成功率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