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樹:所謂對岳母的孝順,其實是在成全我自己的心愿。新書作品欣賞
說到父母的時候
就是他們的孩子
這一聲聲“媽”,明明就是了卻了我個人的一個心愿,令自己多賺了份母愛。可老人家因為這個事兒,心里總是美滋滋的,逢人便夸我這個二女婿心好、嘴甜、人厚道。
初次以毛腳女婿的身份登門拜見準岳母,是在1985年的中秋節。那是岳父平反昭雪的第三年。見面后,岳母很樂觀地說,她家最困難的日子總算熬過去了,現在終于有個像樣兒的家了。啊?所謂像樣的家,除了那座新瓦房和生活必需品,再沒有一件多余的家具和裝飾品。年長的幾個哥哥姐姐都結婚另居了,家里當時以22歲的女友為長,女友還有兩個弟弟一個妹妹,分別在待業、讀書。一家五口,住在農村卻沒有田地,說是城市戶口,卻沒有一人有工作、有收入,只能依靠每個月少得可憐的遺屬補助維持溫飽——困境可想而知。 初進家門,我真的是因她家貧困,有過幾次退卻的念頭。相處十天之后,我慢慢的從細微之處感受到了岳母的堅韌與精致、樂觀與豁達:當時,家里雖然一貧如洗,但屋內干凈整潔;弟弟妹妹身上的衣服雖然帶著補丁,可每一個補丁都是形態迥異的小動物形狀,而且縫補得恰到好處;深秋的院落里,除了盎然生長著大白菜和蘿卜,籬笆墻外還有斗艷的牽牛花、大麗花、菊花……如此拮據,一個單親媽媽領著四個孩子,能子孝母慈地把窮日子經營得有聲有色,處處歡聲笑語,我不得不由衷地佩服起年過半百的女主人。在我們老家有個說法:娶媳婦,要先看丈母娘。我也就循著老理兒,從欣賞丈母娘開始,決定要做這家的女婿,與岳母共同支撐這個家。在我們魯西南的鄉下,習慣稱母親為娘。上中學時,我曾經嘗試過,學著村里的知青稱“娘”為“媽”。可娘親總是含糊著不肯回應,街坊鄰居也都笑我“拽洋文”。于是,“媽媽”的稱謂,我只好憋在心里。
身邊的戰友都說,第一聲改口喊丈母娘為“媽”時,特別難為情。但我因為早有渴望,所以喊得很是迫不及待。1986年農歷臘月,趁著休假,我想先到東北拜見岳母,再帶上未婚妻回老家見父母,可又擔心家教嚴格的岳母不同意我在沒有任何儀式和表白的情況下,提前帶她女兒去未來婆家過年。于是,就巧使計謀先喊了“媽”。當時,絲毫沒有準備的老人家,愣是被我那聲“媽”嚇得一個趔趄,往后倒退了一步。多年后,老人家重提舊事時還笑著說:當時那聲“媽”叫得可管用了,一下子就讓我踏踏實實地把姑娘交給你了。也就是從那天開始,每次見了岳母,我都會特別嘴甜地把“媽”喊在前面。這一聲聲“媽”,明明就是了卻了我個人的一個心愿,令自己多賺了份母愛。可老人家因為這個事兒,心里總是美滋滋的,逢人便夸我這個二女婿心好、嘴甜、人厚道。不過,1988元月,我那三封加急電報的催婚以及沒有任何儀式的娶親,倒著實把岳母惹哭了——這是我此生愧對老人的第一件事。不過,老人家并沒有忌恨我。在我兒子出生、最需要人幫手時,從未出過遠門的岳母,竟然撇下家里的弟弟妹妹和雞鴨鵝狗兒,千里迢迢來廣州伺候女兒月子、照顧剛出生的外孫。老人家到廣州的第三天,還未休息好,我愛人就提前一周生產了。于是,我和岳母便每天圍著產婦和新生兒轉。直到建國40周年國慶節那天,在哄睡寶寶、安頓好媳婦之后,我才用28式自行車帶著岳母,首次夜游廣州。剛開始,岳母坐在后座上,有些許拘謹地與我保持著距離。后來,我強烈要求岳母把我當親生兒子一樣地依靠著,以免不慎跌落。岳母這才小心翼翼地把頭靠近我的脊背,用一只胳膊摟住我的腰。于是,我便大膽地載著岳母,在廣州天河新區的璀璨夜色中飛奔起來。聽到岳母在我身后不停地驚呼贊嘆廣州的美景,我的心被自豪感充盈得滿滿的。感覺自己壓根兒不是在騎自行車,儼然就是開著宇宙飛船,載著我所崇拜的岳母遨游夜空呢!我娘是舊時代的裹腳女人,一雙三寸金蓮走起路來顫巍巍的,因此,她只敢乘坐三輪車和地板車,無論我怎樣哀求,娘就是不敢坐在我的單車后座。青春年少時,每每看到同齡人載著自己的娘去走親戚,我都好生羨慕,而自己卻無法體會。是岳母在我初為人父后,填補了我的這個人生空白。否則,我的心底可能會永遠有那么一絲缺憾。那天載著岳母回到營院,我恨不能碰到熟人便顯擺:我剛載著我媽去看國慶煙花啦!那個溫暖碎片,每次憶起,都令我心生暖意。可岳母卻把此事當成我孝順的標志之一,到處說我是天底下最好的姑爺,能用自行車載著她在大都市里開眼界、長見識。仔細想想,親人之間的關心照顧,又何嘗不是一個彼此成全的過程呢? 岳母是一個頗具領導才能的女強人,如果當初有條件走進學堂,她一定是個學霸。岳母在廣州的小兒媳就異常崇拜老人家的記憶力:“媽的大腦堪比電腦,從她兒時一直到80歲的事情,每每講述起來都是聲情并茂、有聲有色,令人百聽不厭。”岳母一生共生育了12個孩子,撫養成人的有9個。9個孩子9種性格特點,9個孩子牽扯了9個原本毫不相干的外姓人成為這個大家庭的一員。9個孩子9種職業,其中涵蓋了工人、農民、醫生、教師、軍人、商人……可是,不管她的子女在社會上的地位如何,到了她面前,都能放下自己的社會角色,統一服從她老人家的領導。這一點,舅舅每次酒后都會借著酒勁兒反復嘮叨:“姐,我這輩子經過那么多事兒見過那么多人,但只佩服您一個。就是不知道,您是用什么絕招,把媳婦、女婿都管得服服帖帖的?”我從來沒見岳母大聲責罵過哪個兒媳和女婿,而六個兒媳,三個女婿,在她面前個個恭敬有禮。我和小妹夫在部隊都曾是帶兵授課的團職干部,到了岳母面前,也都自動自覺地如列兵一般服從岳母的領導。也不曾見她打過哪個兒孫,可是所有兒孫,都能把老人家當成至高無上的老太君一般尊重孝敬。每當鄰居向岳母討教治家秘訣,她總是笑呵呵地說:“是老天爺在照應著呢。或許是老天爺看我孤老太太獨自一人帶孩子可憐吧,所以,就把好兒女、好兒媳、好女婿、好的孫男娣女全都送來寬慰我啦。”老人家數遍她所有后人的好,獨獨不提自己的點滴之好。岳母這輩子,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希望能成全兒女的好。在那個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年代,她精心烹飪每一頓粗茶淡飯,為的是養好兒女的胃,保證孩子身體健康;她獨具匠心地把每一雙鞋子、每一件衣服做得比鄰居家孩子的精致時尚,其良苦用心,就是為了使因家庭成分而備受歧視的孩子們能穿出自信。在日復一日的烹飪和縫補中,不知不覺,兒女們都羽翼漸豐飛走了,只剩岳母一人獨守老宅。晚年的岳母,絲毫不肯讓自己的生活枯燥寂寞。她用各種綠植和鮮花熱鬧著自己的院落,每日與花草為友。她甚至親手在房前屋后的每條鄉間小路旁都種上鮮花。連居住的村莊都要親自美化的老人,對自己的形象,那自然更是有高要求。每逢親朋好友誰家有娶媳婦、嫁女兒、孩子滿月等喜事需要岳母參與慶賀,老太太都非常重視,會根據赴宴的環境來規劃設計自己的服飾、發型和包包。我愛人曾建議她“年紀大了,穿衣服盡量以舒適為主,不要計較品牌和款式”,她卻一本正經地說:“本老太太出行的衣著,可是帶著我這一群兒女的臉面呢!丟自己的人不怕,我不能窩窩囊囊的到大庭廣眾面前去丟兒女的面子,讓親朋好友說我的子女不孝順。”老人84歲生日,在東北有大擺壽宴的習俗,但岳母堅決反對在自己的生日那天擺筵席、鋪張浪費。兄弟姐妹們考慮到老人當時患有動脈血管瘤,且醫生已預測她隨時有生命危險,便密謀派我去說服老人家準許孩子們為她擺酒祝壽。因為早就打定了主意,我幾乎沒動心思,便在電話里用很簡單的一段話說服了老人家:“媽,不要說怕勞神傷財,我們國家都會在重大日子搞國慶大閱兵來慶賀共和國生日,我們何不趁此機會樹家風、增強家族凝聚力呢!您若是不配合,您分居在天南海北的孩子,很難再有機會湊在一起了。親人們久不相聚就疏遠啦……”不等我把話說完,老人家馬上說:“好,聽你的,咱們就大辦一次。但任何人不能影響正常工作,也不準請人操辦,咱就用自己家的人手,有多大能耐辦多大事兒。”于是,壽宴由老壽星自己策劃,兒孫們分工操辦:老壽星擬定長孫和重孫女為壽宴司儀,我愛人寫壽宴主持詞,她老兒子代表所有子女致辭,感謝親朋好友對孔氏家族的關心和照顧。席間還有子女即興演唱、有孫女獻花、有重孫女表演舞蹈……很遺憾,我當時因身體原因,未能親赴現場祝壽。這是我愧對老人的第二件事。但我送去了一封真摯的賀信。老人家拿到賀信后,即刻讓主持人現場朗誦了我的祝福。2013年,岳母用這場壽宴,給自己的人生畫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兩個月零21天后,老人家帶著一臉的安詳仙逝了。我偉大而慈祥的岳母,用她一生的不懈努力,成全了兒女們的一個又一個心愿。■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