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長提問:我的孩子16歲,常年和我妻子在家。小孩子的母親和孩子說話,經常發生沖突。一個月前,我那時候還在家,孩子又和媽媽發生沖突,小孩摔門而出。我說:“你走了之后,我和你媽怎么生活?你媽只不過說了你兩句。”孩子回來了,我問你和你媽媽為什么沒有辦法溝通?他說,媽媽說的話我不認可。我常年不在家,他們老沖突,怎么辦?
家長每天“叨叨叨”,對孩子可謂掏心掏肺,孩子卻對家長愛理不理,甚至對父母心生怨恨,家長如何走進孩子的心呢?
答案是:請閉嘴!
孩子畫畫,涂了個家長不喜歡的顏色,家長就禁不住指著其他顏色教導:
用這種顏色不好嗎?這種顏色多漂亮啊!
孩子吃飯,吃的不如家長想象的多,家長又開始爆發:
再吃點,再吃點,吃這么少怎么行呢?營養不夠的!
如果小孩在看書,媽媽跑過去說:
你在看什么書?《奧特曼》有什么意思?我給你看《格林童話》。
帶孩子買衣服,孩子挑了一款,家長不同意:
哎呀,這種款式不好看,你看這個多好看啊,買這個,這個…………
我相信在很多家庭里,這都是常態——家長以孩子生命導師的身份自居,對孩子的任何一種不符合自身期待的行為或跟自己不一樣的習慣指手畫腳,不管孩子的行為是否有原則性的是非對錯!
美國成功大師卡耐基曾說,“在魔鬼發明的所有惡毒辦法中,嘮叨是最厲害的。它就像眼鏡蛇毒一樣,總是具有毀滅性,置人于死地。”
說實話,我很同情在這種家庭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因為每天的每天,他都要被迫面臨太多的教導,好像自己動不動就會出錯一樣,事實情況卻是,在這類無關原則是非的小事里,他只是在坦然地釋放天性,自然地做他自己,但因為不符合成人的期待,就被耳提面命,一天到晚……
很多調查數據顯示,孩子最不喜歡媽媽的行為,首當其沖就是“嘮叨”。家長嘮叨的出發點是愛,嘮叨的內容是有愛的,但為什么話出口,就令孩子如此反感呢?
不能否認,很多父母也真為孩子付出了一切,不管是時間、金錢還是精力上。但父母這些做法的前提, 是孩子要“聽話”,如果孩子幼小沒有反抗力量而不吭聲,父母就感覺自己沒有威望,于是就不停的“苦口婆心”。當面對青春期反叛的孩子時,孩子的對立就讓家長不停“訴苦”,變成了一個“怨婦”!
親人與人關系疏遠的重要標志,就是“無話可說”或不愿應對,于是就出現了一方高舉“免戰牌”,一方是“宜將剩勇追窮寇”,可這樣的做法將進一步加深相互距離感。所以,與其說那么多“心里話”孩子不聽,還不如想想孩子為什么會這樣,或自己是否帶有強烈的負面情緒?
父母無法解決孩子的問題,不知不覺中嘮叨越來越多。每當孩子出現某些問題,家長既沒有原則和界線,又舍不得按照事先約定懲罰孩子,或完全“不知道”應該如何去解決,只好學習祥林嫂,不停的嘮叨了。一般孩子對最初幾次的嘮叨,還是能聽進去一部分的,家長就感覺“管用”會延續使用,可這無疑是飲鴆止渴。
父每當孩子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家長總是按照成人的處事原則來判斷孩子的對錯,完全忽視孩子的發展特點。所以,只看結果的做法,不僅會用自己的話打斷孩子的話,還認為孩子是“狡辯”。這直接導致父母失去信任,并使孩子自尊心受到傷害,嚴重的會自我封閉,不再和家長說任何事情!
這種喋喋不休的陪伴對孩子意味著什么呢?
嘮叨和農藥一樣,過度使用就會讓人產生“抗藥性”。當孩子反復聽到家長說的同樣的話,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為了保護自己,就會“選擇性失聰”。于是我們經常會發現,當家長在嘮叨時,孩子其實是走神或“神游”的狀態。
有一個媽媽嗓子發炎失聲,醫生說她這種狀況還要持續好幾天。晚上她兒子放學回到家,一見她就說:“我再也不去上課了,我恨死許老師了!”媽媽聽了大吃一驚,要是平時她早就制止兒子,不許他胡說八道了。可是這一天她什么也說不出來,只能看著兒子,靜靜地聽他說。
兒子趴在媽媽腿上,流著眼淚繼續說:“今天我們許老師冤枉我了。我沒搞小動作,她卻說肯定是我,真不講理!”這個媽媽能感覺到兒子說的是真話,她很想安慰他,但是嗓子不能說話,就用手輕撫著兒子的背。
過了一會兒,兒子似乎從壞情緒中走了出來,他站了起來說:“許老師平時對我還是不錯的,也許他只是一時沒搞清楚。現在我要去寫作業了。”然后又摟了媽媽一下說:“媽媽,今天您真好,能夠聽完我說話。”說完就回他房間寫作業去了。
一個非常偶然的原因,使這個媽媽發現了傾聽的妙用,原來自己什么話都不用說,只做聽眾就可以知道兒子是怎么想的。此外,更令她驚喜的是,兒子自己就會分析問題,并不需要她講一堆大道理,而且,他自己也會調節好情緒。她幾乎要感謝嗓子的病了,看來以前她總說教、總嘮叨,真的會給兒子帶來困擾,完全沒有安靜傾聽來得有效。
家長與其啰哩啰嗦地嘮叨和指責孩子,不如和孩子一起找找方法,方法總是比問題多。老話說:“人教人不精,事教人才精。”其實是非常有道理的,我們大概都有這樣的體會,那些留有深刻印象的經驗,都是親身經歷得來的。所以孩子不愛穿衣服,媽媽怎么念叨效果都不大,倒不如他自己出門被凍著了,就會長記性了。寶寶非要往下鉆,那就放手讓他去好了,撞疼了撞哭了,下次就知道桌腳不是什么好玩的東西了。小時候讓孩子多做嘗試,大了以后也能少走彎路,當然,這些嘗試是以不會造成生命危險為前題的。
放手讓孩子自己摸索,適當學會閉嘴,你改變了,孩子就會有所改變。你敢不敢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