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歡吃中成藥,因為方便省事。但是,大部分人吃了中成藥并不管事。原因很多,其中藥不對癥是最主要的。
下面要講的,主要是六味地黃丸系列、金匱腎氣丸系列中成藥。這是現在賣得最好的中成藥的代表。但是,吃這些中成藥的患者,見效的人實在寥寥無幾。下面就分析一下原委。
金匱腎氣丸
金匱腎氣丸是張仲景《金匱要略》中的方子,是經方。經方就是中醫經典里的方子,是幾千年來驗證下來確確實實能夠保證療效的方子。經方之外,還有時方,是張仲景之后,隨著時代變遷、歷代醫學家新發明的方子。時方中也有一些好方子,但與經方相比,往往差很多。
金匱腎氣丸既然是經方,療效肯定是確切無疑的。歷代名家也確實證明了這一點。但是為什么現在人用金匱腎氣丸往往無效呢?
這要從頭說起。
金匱要略里面,腎氣丸見于《金匱要略》卷下婦人雜病脈證并治方:“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腎氣丸主之。”
本方組成:干地黃八兩,薯蕷四兩,山茱萸四兩,澤瀉三兩,茯苓二兩,牡丹皮三兩,桂枝、附子(炮)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和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酒送下,一日二次。
顯然,這個方子是治療虛勞病的。所謂虛勞,就是體質非常虛弱,既有功能不足,又有營養不足,即陰陽兩虛。所以治療原則應該是陰陽雙補。方子的構成,也充分體現了陰陽雙補的思路。
從方藥組成上來看,地黃、薯蕷、山茱萸三味藥,是補腎陰、填腎精、固腎氣的,簡而言之是用來補虛的,補充營養的,占了方藥的絕大部分比例,顯然是主藥;茯苓、澤瀉、牡丹皮三味藥,主要是為了排出體內代謝垃圾的,即針對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的;桂枝和炮附子各一兩,分量最少,是用來溫陽通經絡的。
所以,這個方子是以補腎陰填腎精為主,其中地黃是公認的滋補腎陰的藥物,薯蕷兼補肝脾肺腎之陰,山茱萸固攝腎精和元氣并柔肝氣養肝血。三味同用,劑量又大,重點在于滋陰填精無疑。但滋陰藥難免滋膩礙膈,影響運化,這三味藥也難免有此弊端,因此后面少加桂枝附子辛開溫通,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滋陰藥物代謝過程中,難免產生大量代謝廢物,因而要加強利小便的功能,促進代謝廢物的排出;同時,本方針對的病機本身就有小便不利的問題,所以方中又加了茯苓、澤瀉和丹皮,活血利水兼顧。由此看來,此方配伍精妙絕倫。當然,此方配伍的科學嚴密,歷代醫家多有研究和贊譽,不需我來多嘴。
由上述簡略的分析可見,這是一個滋陰為主的方子,主要針對腎陰虛、腎精不足又有小便不利現象的病機。
如果遇到這種病機,使用這個方子,應該可以收到很好的療效的。
可惜的是,明朝有個很著名的醫學家——張景岳,把這個方子給搞反了。
按照張景岳的理論,腎陽虛不可以驟補腎陽,否則容易上火,壯火食氣,反而消耗了陽氣。溫陽的最好辦法,是補陰為主,少佐溫陽,徐徐溫之,少火生氣,方能達到溫陽的目的。他把這個理論,叫做“善補陽者,陰中求陽。”其實這個說法倒是有依據的,因為內經里就有“從陰引陽,從陽引陰”的說法。
按照張景岳的說法,這個方子是溫陽的方子,而且是最好的溫陽方劑,安全保險。按照他的思路,他又發明了一系列的溫陽方劑,比如右歸丸等等。
張景岳對后世醫家的影響非常巨大,所以后世醫家溫腎陽多按照張景岳的理論,用腎氣丸系列。直到現在的中醫藥大學的教材,還是沿用這個理論。可謂是貽害千古了。
張景岳影響雖然很大,但明清以降,據理反駁者總是層出不窮。比較著名的要數火神派創始人鄭欽安。鄭欽安說,傷寒論中,凡遇到陽氣虛微,陰寒內盛的病例,基本都要用四逆湯系列,比如干姜附子湯、四逆湯、通脈四逆湯、四逆加人參湯等等,絕沒有用腎氣丸的先例。腎氣丸既然是張仲景的方劑,仲景的用方技術自在張景岳之上,難道張仲景不知道“陰中求陽”的道理?難道不會用腎氣丸?他為什么不用腎氣丸而用四逆湯系列?顯然是因為溫陽散寒、回陽救逆,四逆湯系列功效確切、效如桴鼓,而腎氣丸則毫無價值!!!
我們知道,火神派的傳人,在當今的中國中醫界,療效是有目共睹的,可見鄭氏的理論更加接近于仲景原意。
由此可知,自從張景岳以降,世醫之用腎氣丸溫陽者,無一不是師法景岳而背離仲景,走上歧途,危害一方!!!
也有患者反映,吃金匱腎氣丸之后,一些陽虛癥狀減少了。比如原先因為腎陽虛而水濕下注,兩條腿浮腫,一按一個坑。吃了一段時間的腎氣丸之后,浮腫減輕了。這種情況的確是有的,因為腎氣丸里利水藥的成分是有的,所以可以把水濕去掉。但不可能完全去掉,因為腎氣丸中滋陰的成分太多,所以會造成更多的濕氣。人體內的水濕是有痰濕水飲等不同的存在形式的。水飲是狀態清稀的,痰是最濃稠的。腎氣丸雖然把水飲排出了,但是會產生更多的痰濕,痰濕凝結于體內,問題更大更嚴重。所以,治病不能簡單地看某些個別癥狀的改變,要綜合考慮體質是否有改善,否則,治了標,傷了本,得不償失。
要記住,腎氣丸是用來滋腎陰、填腎精的,不是用來溫腎陽的!!現在中醫用腎氣丸溫腎陽,都是錯誤的,誤治!因此不會有療效,反而有害健康!! 六味地黃丸
六味地黃丸也是來源于張仲景的腎氣丸的方子,是宋朝兒科醫學家錢乙把張仲景的腎氣丸中的桂枝、附子去掉,剩下六味藥,專門用來治療小兒五遲的(見錢乙《小兒藥證直訣》)。所謂五遲,主要是指因為腎陰、腎精不足,而造成的發育遲緩。后來人們把這個方子,廣泛應用于腎陰虛的治療中,效果非常好,非常安全,可以長期服用。試想,連小兒都可以服用的藥,成年人吃,當然安全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對癥的話,吃起來當然安全,如果不對癥,吃了還安全嗎?
問題就在于此。
前面已經講了,腎氣丸本來就是一個滋陰填精的方子,只不過其中加了一些溫陽通經的藥進行反佐而已。錢乙把溫陽的桂枝附子去掉了,方子用于滋陰更加無疑。前人有言,說腎氣丸是溫陽的,錢乙去掉了兩味溫陽藥,就變成了滋陰的方子了。這個說法顯然是醫理不精。
宋元以來幾百年的歷史已經證明,六味地黃丸是個非常好的方子,滋陰效果好,又適合長期服用,應該說是個好方子。
但是,這個方子現在已經到了該退場的時候了。
我一直在強調,古代的人,陰虛陽虛都有,現代的人,近二三十年以來,陰虛的已經極少見到,都是陽虛體質。六味地黃丸,作為一個滋陰的方子,針對的是陰虛體質。現在陰虛體質已經不見了,所以六味地黃丸早已失去了用武之地。
六味地黃丸,現在已經成為應該淘汰的藥物了。可惜現在六味地黃丸買得還一直很好,很多人都在吃。為什么?因為現在的中醫還沒有認識到陰虛體質已經不存在了這個基本事實,把很多有熱象燥象的人,都誤診為陰虛,而開具六味地黃丸。事實證明,大多數人服用六味地黃丸之后,都沒有療效,甚至病情更加厲害。
六味地黃丸是錢乙整理出來的一個方子,但后來又出現了很多同一原理的方子,比如知柏地黃丸,用于陰虛火旺;比如杞菊地黃丸,用于肝腎陰虛而現眼睛紅腫干澀;等等。現在,地黃丸系列,大致有幾十個品種,洋洋大觀。這些中成藥,目前都是各藥店的主打商品。
當然,也不能說這些藥一點作用都沒有。有一個患者給我說,他前陣子上火,眼睛干澀,就到藥店買了點杞菊地黃丸,吃了就好了。其實,根據我的診斷,他眼睛干澀,實際是肝郁化熱,肝火上炎所致,應該疏肝清熱,方用柴胡劑,并加枸杞菊花之類即可。但他吃杞菊地黃丸竟然收效,顯然是其中的枸杞菊花起作用了。所以,這些藥物,現在雖然沒有了嚴密對癥的病情了,但對一些輕來輕去的小毛病,倒也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這只是微不足道的“功勞”,比起他藥不對癥造成的危害來,簡直不能同日而語。
再次強調一下,現在早就沒有陰虛體質了,地黃丸系列的藥物早就沒有對癥的病機了。所以,大家生病,也絕對不要再吃地黃丸系列的中成藥來滋陰了。
附子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也是張仲景的方子。仲景傷寒論中,回陽救逆基本都用四逆湯系列,可見四逆湯的溫陽效果是絕對的好,不容置疑的。我們來對比一下四逆湯和附子理中丸的組成。
四逆湯:附子,干姜,炙甘草。
附子理中丸:附子,干姜,炙甘草,白術,人參(現在都用黨參了)。
可見,附子理中丸中,是包含了四逆湯的成分的,另外還加了健脾化濕的白術和健脾補氣的人參,所以,治療效果應該比四逆湯還有廣泛。
當然,四逆湯藥味少力道專,且是湯劑,湯者蕩也,故力大,可用于危急重癥而回陽救逆。附子理中丸雖然含有四逆湯成分,但是丸藥,丸者緩也,量少力衰,所以用于慢性病,溫陽散寒。
但不管怎么說,附子理中丸是真正的溫陽方劑。無論脾陽虛還是腎陽虛,附子理中丸都是絕佳的選擇。事實上,在溫陽方面,附子理中丸的療效,遠遠好于現在很多中醫動輒就開的金匱腎氣丸!!!!!!!!!!
所以,陽虛的患者,溫陽散寒,一定要吃附子理中丸,不要吃金匱腎氣丸了。張景岳的流毒,該肅清了。
現在人的體質,多數都是陽虛,雖然有些人呈現虛火,但不宜清,只宜溫里。道理我已經在其他博文里多次闡述過了。當然,以溫治虛火,劑量很重要,劑量不夠,虛火更旺,加大劑量,才能收功。
去年在海口講學,同一個單位的六七個女孩子一起找我看病,基本上都是臉上長痘,或大便干燥等等熱像。因為沒有條件煮湯藥,所以我就開附子理中丸。我事先說了,服藥后肯定會出現痘痘增加、大便更干等等熱像更重的情況,不要擔心不要放棄,堅持吃,火越大越加量,堅持下去就會好起來。
他們后來告訴我,跑遍海口市,都很難買到那么多附子理中丸,因為南方這個藥很少買,即使有,也不肯賣那么多給他們。后來他們是托親戚從外地郵寄過去的。吃了一段時間后,大家都出現痘痘更多大便更干的情況,所以多數都害怕,放棄了,只有一個堅持下來了。(她當時聯系我,我讓她堅持,她就堅持下來了。)大約兩個多月之后,她說,痘痘都下去了,大便也不干燥了,精神也好了,各方面都好了。
可見,溫陽的方法,治療陽虛,不管有沒有虛火,都是可以的。
當然,如果配合其他方法,虛火還是可以控制,不至于增加的。但這就比較復雜,要么用多種成藥配合,要么用湯藥進行加減才能做到。
可惜的是,現在的附子質量往往都不行,再加上炮制方法不對,人為造成藥效差毒性強等現實。即使是國營知名大藥店的附子,也難幸免。這真是現代國人的一大悲哀。
不過,即便如此,附子理中丸仍然是溫陽散寒的好方子。
當歸補血湯
當歸補血湯也是非常常用的補血方子。
上文說到金匱腎氣丸,按照張景岳的解釋,立方之意,在于從陰引陽、在于少火生氣,就是說 “善補陽者,陰中求陽。”既然說到金匱腎氣丸,我們就有必要對這個陰中求陽的理論,再稍作剖析。
我們已經說過,這個理論,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了。即:如果我們要補陽氣,那么我們最好不要直接溫陽,而是補陰,陰氣足了,只需稍稍溫之,陽氣就生發出來了;反過來,要補陰,也不要直接補陰,而要先溫陽,陽氣足了,然后稍稍滋陰,陰氣就滋生出來了。這個理論屬于經典理論,顯然是正確的。
但是,任何真理都不是絕對的,都是相對的真理,都是有前提條件的真理。黃帝內經的這個理論當然也是有前提條件的。加上這個前提條件,比較完整的表述應該是這樣的:
因為陰虛而導致的陽虛(陰損及陽),要著重滋陰,然后稍稍溫陽,即善補陽者必陰中求陽。即從陰引陽,少火生氣。
因為陽虛而導致的陰虛(陽損及陰),要著重溫陽,然后稍稍滋陰,即善補陰者必陽中求陰。即從陽引陰。
黃帝內經古文簡奧,只講結論和主體內容,而隱去了前提條件。后世人讀之,往往犯斷章取義的錯誤,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們只要把經典讀透,這些意思都是可以領會出來的。
根據從陰引陽、從陽引陰的理論來創立的方劑很多,且有很多久經檢驗的靈方效方。當歸補血湯就是其中之一。
當歸補血湯組成非常簡單,只有兩味藥,生黃芪和當歸,其中黃芪的劑量是當歸的5倍。顯然,方子中黃芪是主藥,君藥,當歸是臣藥。黃芪補氣,大劑量補氣,氣足,功能增強,自然生血能力就增強了,然后稍加當歸,提供一些造血的原料,就可以有效地生血了。所以這個方子,歷來被視為補血的效方。
從方子的立意來看,補血沒有大量使用生血的藥當歸,反而大量用補氣的黃芪,顯然是取從陽補陰之意,所謂“善補陰者,必陽中求陰”。所以,這個方子可以算是這一經典理論的生動案例。
但是,這個方子的應用范圍,顯然是用于因氣虛而導致血虛的患者——患者要解決血虛的問題,但他這個血虛,是因為氣虛引起的。(氣虛則無力生血。)所以用這個方子,來補氣生血。即:因為患者的病根是氣虛,所以用大量黃芪補氣,然后稍加當歸補血即可。
所以,這個方子是用于氣虛所致的血虛。在這一點上,歷代醫家早有定論,大家都知道,當歸補血湯是用于氣虛導致的貧血患者的。
反過來,如果病根是血虛,甚至因血虛而導致氣虛,那么勢必要用相反的方子:黃芪補氣湯——大劑量當歸生血,稍加黃芪補氣。但事實上,很少有用這個方子的,因為由血虛導致氣虛的人,實在太少了。
同樣的道理,金匱腎氣丸,用了大劑量的滋陰藥,稍加一點溫陽藥,顯然是用于嚴重陰虛以致陽氣也受損失的病機。即,金匱腎氣丸也能治療陽虛,但他治療的陽虛,病根是陰虛,是嚴重的陰虛導致的陽氣受損,即陰虛所致的陰陽兩虛(虛勞)。所以我們可以用金匱腎氣丸滋陰,陰氣生起之后,少加溫藥即可達到溫陽的效果。
由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張景岳提倡的理論可以說是對的,是經典理論。但是他倡導的用藥方向,即適應癥,顯然是搞錯了。他把金匱腎氣丸,當做常規的補陽藥,用于一般性的陽虛患者,顯然大錯特錯了。
綜上所述,金匱腎氣丸是滋陰為主的方子,如果說可以溫陽的話,也只適用于陰虛所致的陽氣虛損。但這種陰虛所致的陽氣虛損,現在實在是太少太少了。所以,金匱腎氣丸的適應癥,已經極少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