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離退休干部局醫療保健處 趙偉
很多老年朋友都喜歡人體穴位按摩,希望能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如果能夠掌握人體經絡的相關知識,實際運用時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相信那將是件令人歡喜的事情。今天,我們就來初步了解一下人體經絡的基本知識。
一、何為經絡?
中醫學認為,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內外上下,調節人體功能的一種特殊的通路系統。《黃帝內經》云:“經者,徑也。”經,有路徑之意,又稱經脈。經脈大多循行于人體的深部,且有一定的循行部位,是經絡系統中縱行的主干。“支而橫出者為絡”,絡,有網絡之意,又稱絡脈。絡脈是經脈別出的分支,較經脈細小,縱橫交錯,網絡全身,無處不至。
二、經絡的組成
如上圖所示,經絡系統由經脈和絡脈構成,其中十二經脈是我們最常用的。
三、十二經脈的命名
上為手,下為足:根據經脈分布于上、下肢的不同,分別在經脈名稱之前冠以“手”字和“足”字。
內為陰,外為陽:四肢的內側面為陰,外側面為陽,根據陰陽氣血的盛衰分為三陰三陽,即肢體內側面的前、中、后,分別稱為太陰、厥陰、少陰(其中,下肢內側內踝上八寸以下為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后),肢體外側面的前、中、后分別稱為陽明、少陽、太陽。
臟為陰,腑為陽:臟者“藏精氣而不瀉”為陰,即肺、脾、心、腎、心包、肝;腑者“傳化物而不藏”為陽,即大腸、胃、小腸、膀胱、三焦、膽。每一陰經分別隸屬于一臟,每一陽經分別隸屬于一腑,各經都以臟腑命名,具體名稱見下表。
四、十二經脈的循行
人身氣血在十二經脈內流動不息,循環灌注有一定的走向和交接規律:手三陰經,從胸走手,交手三陽經;手三陽經,從手走頭,交足三陽經;足三陽經,從頭走足,交足三陰經;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交手三陰經,構成一個“陰陽相貫,如環無端”的循行徑路。
五、十二經脈的子午流注
人體的十二條經脈對應著每日的十二個時辰,由于時辰在變,因而不同經脈中的氣血在不同的時辰也有盛有衰。
六、經絡系統的作用
《靈樞·經脈》曾經指出:“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這里概括說明了經絡系統在生理、病理和診治疾病方面的重要性。
(一)生理功能
1.聯系作用
“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靈樞·海論》)經絡能溝通表里,聯絡上下,將人體組織器官聯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2.濡養作用
《靈樞·本臟》說:“經脈者,所以行氣血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經絡能輸布營養到周身,為各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
(二)病理反應
1.反應病候
根據經絡在人體分布的規律,內臟有病時,其所屬經脈循行部位可出現相應的癥狀和體征。如心火上炎可致口舌生瘡;肝火升騰可致耳目腫赤。
2.傳注病邪
在正虛邪盛時,經絡又是病邪傳注的途徑。如《素問·繆刺論》說“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孫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絡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經脈,內連五臟,散于腸胃。”此即經脈病傳入內臟。反之,內臟病亦可影響經絡。如《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
(三)診斷方面
如頭痛病,可根據經脈在頭部的循行分布規律加以辨別,如前額痛多與陽明經有關;兩側痛與少陽經有關;枕部痛與太陽經有關;巔頂痛則與足厥陰經有關。
此外,還可根據某些點上的明顯異常反應如壓痛、結節、條索狀等反應,幫助診斷。臨床上闌尾炎患者,多在闌尾穴處有壓痛即是例證。
(四)治療方面
經絡學說廣泛地應用于臨床各科的治療,尤其是對針灸、按摩、藥物等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針灸按摩治療時,某經或某臟腑的病變,選取相關經脈上的腧穴進行治療,例如兩肋痛取肝經腧穴。藥物治療時,常根據其歸經理論,選取特定藥治療某些病,如少陽頭痛時常選用入少陽經的柴胡等。
經過今天的介紹,大家對人體經絡應該有了初步的認識,在以后的推送中,我們將逐一介紹十二經脈的循行及其穴位主治等,希望給大家帶去更大的幫助。
編輯:趙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