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8.關于星球內部熱平衡的思考
2013.2.9
我是把星系與原子結合在一起考慮的,因為二者有著相似之處:星系就像放大的原子,而原子就像縮小的星系。如果二者真是相通的話,星系的形成就不是偶然的現象,每顆二級恒星與它們的行星都與系統內主星的內部結構存在必然的聯系,類似原子核與核外電子的關系。并且,主、副星球可能具有相反的物質形態:主星球為正物質,副星球就可能為反物質,或者相反,類似核外電子與核內質子具有不同的正負電荷。可星系畢竟不同于原子,每個星球都擁有巨大的質量,形成自己的重力環境和物質相變的各種因素,每時每刻都在成長,進行著內部物質和能量的復雜結合、分解、交換、演變,并形成構造上的層次,說明物質的相變可能存在吸熱和放熱反應的周期循環,因此存在星球內部的熱平衡問題。
舉例來說:氫聚變為氦是放熱反應,氦裂變為氫必然是吸熱反應。聚變釋放多少熱量,裂變就要吸收多少熱量。而鈾的裂變是放熱反應,鈾的聚變就必然是吸熱反應,裂變釋放多少熱量,聚變就要吸收多少熱量。地心的構造分為上下地幔、中間層和地核,上下地幔區間的物質相變是放熱反應,中間層和地核區間的物質相變就是吸熱反應。只有放熱反應而沒有吸熱反應,地球就會融化,而恒星就會演變成氫彈在一瞬間毀滅。
地球和恒星都沒有在自身物質的相變中毀滅,說明它們內部的熱交換處于相對的均衡狀態,這種相對的均衡是如何實現的我們還不得而知,火山、地震和日珥的存在說明這種均衡并不穩定,要通過能量的釋放和層次間的收縮、膨脹得到維系。所以,地震、火山和日珥活動不可避免。
門捷列夫化學元素周期表上有一百多種化學元素,哪些化學元素形成于吸熱聚變,哪些化學元素元素形成于放熱聚變,有待人們進一步研究。
地球大氣主要由氫、碳、氮、氧組成,氫元素來自太陽風,而碳、氮、氧元素應該由太陽風引發的地球大氣邊緣的核聚變形成,說明地球在太陽系中處于碳、氮、氧的形成區間。越往后,太陽風的密度越低,形成的化學元素在門捷列夫化學元素周期表上越靠前;而越往前,太陽風的密度越高,形成的化學元素在門捷列夫化學元素周期表上越靠后。所以,在太陽系中的其他星球上尋求地球環境是癡心妄想。
碳、氮、氧的形成可能都是放熱反應,所以形成了地球大氣邊緣的熱層。氫與氧結合很容易產生水,所以地球相比于其他星球是水球。碳、氮、氧元素都是生命要素,所以地球上生機勃勃,而太陽系的其他行星相比于地球可能都存在氧元素不足的問題,難于產生豐富的水源和生命。
至于碳、氮、氧元素的形成是否都是放熱反應,需要證明。地球大氣熱層的溫度據說有數千K,而熱層以下的溫度為攝氏零下數十度,是如何形成的呢?地球大氣層中的熱平衡也有許多奧秘需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