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位朋友拿著體檢報告來找微醫君,說今年體檢一下子多了好多毛病,然后微醫君就被淹沒在了一連串問題里:
我檢查出了甲狀腺結節啊,這要怎么辦呀?
我怎么聽說結節要手術去掉的啊?
結節這種病會演變成癌癥嗎?
我年紀又不大,為什么會這樣啊?
其實很多人都有類似的顧慮,體檢中檢查出的疾病有很多,比較常見有結節、增生、囊腫、息肉等等,這些疾病需要治嗎?真的會演變成癌癥嗎?今天微醫君就來和大家說一說。
結節
很多人體檢后,可能檢查出:甲狀腺結節、乳腺結節、肺小結節......這些結節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實目前結節的病因還不明確,本質上說,結節是一種體積比較小的腫物,稍微大一些的叫包塊,可發于身體任何部位,常見的有甲狀腺結節、乳腺結節、肺結節、皮膚結節等
甲狀腺結節
90%~95%是良性結節
很多人體檢檢查出的結節多數為良性的小結節,具備以下特征:
直徑<1cm
B超顯示形態規則、邊緣清晰、粗大鈣化.....
甲狀腺功能正常
這種結節一般既不需要用藥,也不需要手術,唯一要做的就是定期觀察,每6~12個月進行復查。平時注意休息,避免疲勞。
還有一些良性結節,可能出現這類情況:合并甲亢或甲減、炎癥反復發作、壓迫器官和周圍組織、使患者脖子變粗等,這時可能就需要進行開刀手術或微創消融,具體須由醫生檢查后得知。
至于很小的一部分被定義為惡性的結節,早期進行手術,患者大多還是可以長期生存的。
肺部結節
良、惡性與結節大小有一定相關性
臨床上把肺內大小>3cm的病灶稱為腫塊,≤3cm的病灶稱為結節,而<2cm的結節多稱為小結節,<5mm的結節稱為微小結節。之所以這樣定義,是因為結節的大小與結節的良、惡性具有一定相關性,>3cm的病灶多為惡性,而更微小的結節,良性的可能性居多。
如果體檢發現肺部有小結節,先不要擔心,它不一定是癌。其次對于不明性質的結節,進行規律的隨診,強于一切檢查和治療!
當結節≤4 mm時,可以不用復查;
當結節為4~6mm時,建議每12個月復查一次;
當結節為6~8mm時,建議每6-12個月復查一次;
當結節直徑>8 mm時,可以在第3、9、12個月進行增強CT、PET或穿刺檢查。
當然,如果你是高風險人群(年齡40歲以上;長期吸煙;曾經接觸石棉或放射性元素者;既往有肺結核病史或長期肺部慢性炎癥患者;有腫瘤個人史或家族史,特別是肺癌家族史者),建議縮短檢查周期,定期找專科的胸外科、呼吸科醫生診治,按醫生要求規律地復查、動態地隨診!
增生
相比于結節,增生這個詞應該會更好理解。細胞有絲分裂活躍而致組織或器官內細胞數目增多的現象,稱為增生。增生,分為生理性增生和病理性增生兩種。
乳腺增生
絕大多數都不會癌變
大部分女性的乳腺增生都屬于單純性乳腺增生,主要由體內雌激素水平波動造成。比如在月經期感覺到乳房疼痛、腫塊,但月經結束后隨著雌激素水平的下降,這種不適感就會減輕,腫塊也隨之減小。這種情況一般不會癌變。
如果是持續性的疼痛和腫塊,則需要去乳腺外科做進一步的檢查。如果是實性腫塊,且影像學提示惡性可能,則建議活檢確定病理性質。只有小部分病理性乳腺增生有癌變的風險。
女性朋友得了乳腺增生不必過于焦慮,因為大多數是無需治療的,只需要在平時多注意健康飲食、不熬夜、少生氣、不亂吃富含雌激素的保健品和藥品即可。
骨質增生
這不一定是“病”
隨著年齡的增長,骨質增生是很常見的。關節軟骨經過長年累月的磨損,失去了正常的光滑性而變得粗糙,機體對這種慢性磨損要進行修復并減小壓力,其修復方式就是關節軟骨邊緣發生骨質增生,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骨刺。
骨質增生本質是人體為適應力的變化而產生的一種自我保護的生理反應,并不是疾病狀態。但是如果骨質增生造成關節不穩、狹窄甚至變形,或刺激、壓迫神經、血管和組織,產生疼痛等癥狀,就需要注意了,建議就醫檢查,由醫生決定治療方案。
囊腫
囊腫聽起來好像是一種比較嚴重的疾病,但實際上是一種良性疾病,它可以長在人體表面,也可以長在內臟里。
卵巢囊腫
絕大多數為良性
卵巢囊腫早期一般沒有什么典型癥狀,所以多數女性是在做婦科B超時才會發現。不過大家不需要過于恐慌,因為卵巢囊腫又分為良性和惡性兩類,而大多數都屬于良性的。
如果囊腫直徑<5cm,又無證據提示是腫瘤的話,多為生理性囊腫,注意定期檢查即可。
如果囊腫持續增大(直徑>5cm),多為實性腫瘤,但多數為良性腫瘤,比如成熟畸胎瘤、子宮內膜異位癥等。盡管如此,大家也應聽取醫生建議,盡早切除或嚴密隨訪。
如果囊腫迅速長大,病情發展快,B超液性暗區有雜亂光團,腫塊周界不清,則可能為惡性腫瘤。這種情況多見于絕經后女性,需根據患者情況盡快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
息肉
相比于上面的結節、增生、囊腫,息肉應該更加引起重視,因為息肉癌變的可能性比上述這些情況都要高!
腸息肉
不同類型癌變風險不同
腸息肉的類型從病理學角度來看可分為3類:
炎性息肉:多發生在慢性結腸炎癥中,比如潰瘍性結腸炎、結核等。
增生性息肉:當粘膜發生了增生性改變(如體積增大等),就容易形成增生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又分為絨毛管狀腺瘤、管狀腺瘤以及混合型的腺瘤。
一般我們常見的結腸惡性腫瘤(如結腸癌等),多數是在腸息肉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但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會發展成腸癌。就風險來說,炎性息肉的癌變風險非常低,其次是增生性息肉和管狀腺瘤,而絨毛管狀腺瘤的癌變風險比較高。所以一旦檢查出腸息肉,醫生會根據情況制定治療方案,即使息肉切除后,也有復發的可能性,所以要定時復查。
膽囊息肉
常見的膽固醇性息肉不會癌變
膽囊息肉在臨床上比較常見的就是膽固醇性息肉,且絕大多數為多發。這類多發性膽囊息肉,病人的膽囊里面往往沒有真正的息肉,有的只是一些沉積在膽囊黏膜上的非常松軟的膽固醇結晶體。膽固醇性息肉無腫瘤傾向,不會惡變,但是有可能發展成膽囊結石或并發慢性膽囊炎,所以也要定時檢查。
另外還有一類膽囊息肉應引起重視,那就是腺瘤性息肉,這類息肉雖然在臨床上是比較少見的,但有一定的癌變可能,這種息肉越大(>10mm),癌變的可能性也越大。
最后微醫君提醒大家,以上的疾病仍需由專業醫生檢查與判定,且平時需注意觀察,定時復查,不要嫌麻煩。如果出現癥狀加重的情況要更加引起重視!當然,相信大家看完也知道了,很多癥狀多為良性的,所以切勿過度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