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總動脈
▼▼▼
左頸總動脈:起自主動脈弓;
右頸總動脈:起自頭臂干
經胸鎖關節后方,食管,氣管和喉的外側上行至甲狀軟骨上緣高度分為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
頸動脈竇carotid sinus:頸總動脈末端和頸內動脈起始部膨大部分.竇壁外膜較厚,其中有豐富的游離神經末梢稱壓力感受器.
頸動脈小球carotid glomus:扁橢圓形小體,借結締組織連于頸動脈杈的后方,為化學感受器.
頸外動脈
▼▼▼
腦供血動脈 解剖 吻合 變異
頸內動脈
▼▼▼
頸內動脈分7個解剖段:
C1:頸段; C2:巖段;
C3:破裂孔段;C4:海綿竇段;
C5:床突段; C6:眼段; C7:交通段
C1段(頸段):
頸內動脈在C4平面分出,進入顳骨巖部的頸動脈管后C1段終止。
C2段(巖段):
全程均在頸動脈管內,分垂直段及水平段,如倒“L”形(黑箭),圓圈代表顱外及顱內頸動脈管的開口,平行黑線代表巖舌韌帶,白箭示破裂孔段。
C3段(破裂孔段):
C4段(海綿竇段):
始于巖舌韌帶上緣,穿過硬膜環而出海綿竇。
C5段(床突段):
始于近側硬膜環,止于ICA進入蛛網膜下腔外的遠側硬膜環,為硬膜間結構。
C6段(眼段):
起自遠側硬膜環,止于PCoA起點近側。
C7段(交通段):
起自PCoA起點近側,止于ACA及MCA分叉處。
分支:①PCoA;②AChA(脈絡膜前動脈):供應視束、內囊后肢、大腦腳、脈絡叢及顳葉內側;③ACA及MCA。
以下視頻來源于
ANDs
眼動脈按照其走行的位置分為三段,分別為顱內段(intracranial segment)、管內段(intracanicular segment)和眶內段(intraorbital segment)(Hayreh 1962b; Lasjaunias 2001)。眶內段又按照走行的不同,分為第一段(first part)、第二段(second part)和第三段(third part)(Hayreh 1962b)。
眼動脈顱內段,顧名思義是指眼動脈自頸內動脈眼段起源處,走行到視神經管顱內口之間的一段。由于鐮狀韌帶緊密覆蓋在視神經管顱內開口處,Hayreh將走行在鐮狀韌帶游離緣之前的眼動脈稱為顱內段,而將鐮狀韌帶游離緣之后走行的眼動脈歸入管內段(Hayreh 1962a)。
顱內段,眼動脈開始與頸內動脈近端有關,往往毗鄰一段距離。眼動脈在硬膜內與視神經下表面之間有疏松纖維血管結締組織相連接。
Hayreh仔細研究了眼動脈顱內段和管內段的走行。眼動脈的初始部分有特征性走行,作者將其分為四個部分,從起點開始分別為短支(short limb),角度a,長支(long limb),角度b。角度b以遠至眶尖的遠端部分即為管內段。
Hayreh對眼動脈顱內段和管內段的描述和觀察數據(Hayreh 2006)。短肢長度在 0.7-2.7 mm之間。a角度在90-135°之間。長肢長度在 1.4-5.2mm 之間。b角度在90—210°之間。
左側眼眶上外側觀,顯示左側眼動脈起始部(Perrini 2007)。
上圖放大觀,左側眼動脈呈一個銳角起自頸內動脈眼段的上內側緣,起始點正好位于遠端硬膜環的上方(Perrini 2007)。
顯示眼動脈的顱內段,可見有顱內穿支發至眼動脈,供應視神經的腹側面(Perrini 2007)。
眼動脈管內段指位于視神經管內的部分,常位于視神經的下外側。此處位于硬腦膜內,部分位于視神經鞘內,很少完全位于視神經鞘內而完全不在硬膜內。在視神經鞘內,眼動脈與周圍硬腦膜以疏松組織分開,只是在近端穿過視神經鞘處除外。
在視神經管內,視神經與周圍硬腦膜以纖維小梁連接,在這些纖維小梁之間有眼動脈在此段的分支。在視神經管骨折時,如果纖維小梁撕裂,可導致血管撕裂,引起視神經缺血性損傷。
眼動脈在眶尖處穿過視神經管進入眶腔。眼動脈眶內段又分為三個部分,在每個部分的交界處,眼動脈改變走行方向。
眼動脈入眶后,先在視神經的下外側走行,再在視神經的上方或者下方,繞到視神經的上內側,再繼續沿著視神經內側往眶內側壁方向走行。這樣,眼動脈眶內段走行過程中有兩個改變方向的彎曲,按照這兩個彎曲將眼動脈眶內段分為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
眼動脈眶內段走行與視神經的關系及分段,側位觀(Hayreh 2006)。
Hayreh研究發現(Hayreh 2006),眼動脈眶內第二段從視神經的下外側繞行至視神經的上內側,有82.6%在視神經的上方,17.4%位于視神經的下方。Perrini等(Perrini 2007)將眼動脈從視神經的下外側走行至上內側,眶內第二段走行在視神經上方稱為1型(Type 1),走行在視神經下方稱為2型(Type 2)。
眼動脈眶內第二段走行在視神經的上方(右)或下方(左)示意圖(Hayreh 2006)。
右側眼眶后上面觀,眶頂和外側壁磨除,牽開眼外肌顯露眼動脈走行。1型走行,眼動脈在視神經上方從下外側走向上內側(Perrini 2007)。
右側眼眶上方觀。2型走行的眼動脈,眼動脈在視神經下方從下外側走向上內側(Perrini 2007)。
五、眼動脈分支概述
(1)眼球組(ocular group):
① 視網膜中央動脈(central retinal artery);
② 睫狀動脈(ciliary arteries)。
(2) 眼眶組(orbit group):
① 淚腺動脈(lacrimal artery);
② 肌支(muscular branches)。
(3)眼眶外組(extraorbital group):
① 眶上動脈(supraorbital artery);
② 篩前動脈(anterior ethmoidal artery);
③ 篩后動脈(posterior ethmoidal artery);
④ 瞼內側動脈(medial palpebral artery);
⑤ 鼻背動脈(dorsal nasal artery);
⑥ 滑車上動脈(supratrochlear artery)。
(4)硬腦膜組(dural group):
① 淺回返眼動脈(superficial recurrent ophthalmic artery);
② 深回返眼動脈(deep recurrent ophthalmic artery);
③ 篩前動脈,篩后動脈和淚腺動脈也有硬腦膜供血。
眼動脈眶內段分支分布示意圖(Standring 2016)。
六、眼動脈DSA表現
正常起源眼動脈在頸內動脈造影上可清楚顯示。其在DSA上的表現有如下幾個特點:
① 眼動脈發自頸內動脈眼段。
② 側位上眼動脈的走行和分支顯示得更加清楚。
③ 側位上眼動脈眶內第二段有一個明顯的彎曲,此處也是視網膜中央動脈發出的位置。
④ 動脈晚期可見脈絡膜染色呈圓弧形。
頸內動脈側位,動脈期,顯示正常眼動脈顯影(Vignaud 1974)。
頸內動脈造影側位(Bradac 2011)。大箭顯示眼動脈圍繞視神經的向上的迂曲。從迂曲處發出視器分支視網膜中央動脈和睫狀動脈。可見脈絡膜顯影,淚腺動脈和大腦鐮前動脈。
部分內容來源作者:張雄偉教授(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總醫院) 來源:A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