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例:目前一個小區的均價是4萬,中介連續給你打了4個電話。
1、目前有套東南向110平,單價4.2萬,望中心園林;2、有套一線臨江,正南向,170平,單價4.2萬;3、小區里有北向3樓,82平,單價3.7萬;4、小區樓王單位,北向高層,望中心園林,4.1萬。
如果你還不滿意,中介還有一套“小區2樓,北向,望馬路,有點小吵,單價3.4萬,全小區最筍的了,您看如何?”
對于一個小白來說,一定會懵逼的,在他對這個小區沒有概念之前,一定是以“數字”來衡量這個盤、這套單位筍不筍的,3.4萬的一定筍過4.2萬。
以上全錯。
在深入聊這個話題之前,我們先來談談什么是筍盤?
判斷一個房子是不是筍盤,不是通過對比【價格是隔壁幾折】來判斷的;筍盤的判斷是一種估價能力,這個估價能力通過【看房200套】來獲得。
東三環CBD6萬,通州也6萬;這套大戶型是小戶型的9折;118戶型比106戶型還便宜20%;3棟比1棟整棟貴15%;臨街這套便宜50萬---
以上描述的種種情況,都是看房的一個過程,是對估價能力的一種培養訓練。
我們來分解一下。
1、對一個項目、一套房的估價能力
我們出去看一個小區,看幾套房子,中介稀里糊涂,或者有意為之的報個價格上來,我們要具備這種能力“中介報的這個價格到底是不是市場價格,是比市場價格高,還是比市場價格低,這個價格到底是中介故意為之,還是放盤的業主不切合實際情況亂報一起”。
你對這個小區的整體均價的一種態度,一種估計,一種后市判斷升降幅度的看法、觀點,以及形成的認識和認知就是你對這個小區的估價能力。
其中,市場分為牛市和熊市,牛市要看業主的放盤價,熊市要看最終的成交簽約價,這兩個價格判斷的標準才是這個小區的真正價格。
東方新世界6.8萬,雋園6.5萬,東暉花園5.8萬,新世界熹園7.2萬,新世界錦逸6.4萬,類似于上述的描述就是很粗略的估價,一方面市場是一個持續變動的動態過程,所以當有人問起你一個板塊、或者一個小區的價格的時候,你的回答一定是均價,最好是一個浮動的價格,比如東方新世界6.5-7.1萬,比如天河公園版塊均價6-7萬,其中新世界熹園最貴達到7.2萬,最便宜的東暉花園5.7-5.8萬。
版塊與版塊之間是有聯系的,比如珠江新城版塊8.0-9.5萬的單價,那么天河公園版塊6-7萬的單價,兩者是有關聯的。在2016年5月份之前,兩個版塊的價格分別是4.0-5.5萬和3.0-4.2萬,從增幅來看兩個版塊差不多,這樣才符合規律嗎。因為對于天河區離的相對比較近的兩個版塊來看,基本上屬于共振的狀況,不可能一個版塊增長很快的同時另外一個版塊增長很慢,不然更多客戶就會去追那個相對增長較慢的版塊,最終的結果就是兩個版塊一起增長,幾乎是同一個增長率。在大概率上,是這樣一種狀況和動態的變化。
一個版塊內通常都用幾個項目,比如天河公園版塊,就有6-8個項目,那么在同一個版塊之內,價格變化是什么樣子的呢?通常,一個版塊內的領漲是由那個價格最高的樓盤引起的,這很好理解。
單價最高的樓盤的業主一般都是有錢人,眼界和視界也最高,他們對市場的敏感度也更強,所以在市場向上的過程中,他們是先知先覺,所以價格上漲最先發生在他們身上;另一方面,最高單價樓盤的整體質素也一定是本板塊內最好的,不管是戶型設計、園林環境、物業服務,還是外立面就是看的順眼等等,最好的東西一定是最值錢的,所以要漲啊,它不漲其他的樓盤也不敢漲,關鍵是其他樓盤漲不起來啊。所以,單價最高樓盤就是本板塊的啟動引擎,新一輪的漲勢就是靠單價最高樓盤拉起來的。一旦勢起來,那么其他樓盤跟著也就都漲起來了。
相反,如果市場不好,遇上國家大調控、通貨緊縮等,地產市場還是往下走了,這個時候是要先經歷一個橫盤盤整的過程,斷則2-3個月,長則1-1.5年,在這個過程中,那些單價不太高的樓盤才是最有可能降價出售的,所以如果出現價格下降趨勢,那么引起降價的一定是那些單價相對較低的樓盤,這個過程跟漲價的過程恰好相反。所以,房產投資,那些保值增值的一定是那些質素最好的樓盤和小區,當市場不好的時候,猛烈洪水來勢洶洶的時候,它是最后被淹沒的,它是最保值的;當市場變好,莊稼地金燦燦的麥穗壓彎了枝頭之時,它是最大的受益者。
所以,我們可以推導出,如果要培養你對一個小區的均價的認識和認知能力,就是我們所說的“估價能力”,你要做好兩件事情:
第一就是看盤200套,這個下面再細講,任何結論和感受都是實踐出來的,都是看出來的;
第二你還要有總結、對比、分析差異、后市預測的意識,并在這個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認識和認知,并把這種變成你自己的能力。你甚至需要建立一個二手房個盤的價格變化統計表,在一段時間內觀察各個版塊、各個樓盤的價格變化趨勢,從而培養自己對市場宏觀、中觀的感覺。凡事都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無他爾。
比如:美林海岸花園。
這個小區屬于員村-金融城版塊,是天河區除了珠江新城、天河公園版塊之外的另一個興起的版塊,隨著廣州向東的發展,金融城的投資建設,以及廣州第二CBD的規劃,員村-金融城版塊崛起了。美林海岸是員村-金融城版塊最好的小區,價格最高,這是基本的判斷面,因為有江景、離珠江新城3-6公里,與金融城一路之隔,包括地鐵、環珠三角輕軌等利好,甚至后續的花城大道東沿線,足以支撐美林海岸的樓價。珠江新城8.0-9.5萬,金融城5.0-6.0萬,美林海岸5.8-6.0萬,這個價格梯度變化沒問題,也符合常規。
你只是知道了美林海岸5.8-6.0萬的單價,依然沒有用。因為你還是不能回答別人的問題,比如“我要首付180萬,如果要買美林的話,建議是哪種戶型,以及為什么?”。所以,你還得需要在5.8-6.0之下進行分解:
北部組團的美林灣畔、翠堤灣畔、藍月灣畔、海天苑、海星苑、碧水軒、水晶軒;南部組團御江灣、臨江灣;以及靠科韻路沿線的逸江灣、云河軒。
你需要根據你實際看盤的過程、中間的感受、中介給你的建議和觀點,需要你大致做出一個判斷,在5.8-6.0這個幅度范圍內,各個組團,甚至各棟樓宇的均價去到多少,這樣做的話,能給到你一個初步的判斷,看看這個小區價格高、價格中等、價格較低的房源都在哪個組團、哪幾棟,這樣強逼迫、加強你對市場的判斷,這才是最關鍵的。
組團
樓棟
北部組團(5.8萬)
海天苑、海星苑最好
碧水軒、水晶軒次之
美林灣畔、翠堤灣畔較差
藍月灣畔最差
南部組團(6.1-6.3萬)
御江灣好
臨江灣次之
臨科韻路組團(5.5-5.6萬)
云河軒好
逸江灣次之
整體均價:5.8-6.0萬
如果你看盤,能看到上述的這個表格,甚至對于每棟樓(比如海天苑、御江灣等)的價格也大差不差的了解了,那么你就是一個高手,可以做顧問和老師了。顯然,你不僅僅只是對一個樓盤的價格很熟悉,比如每個組團的價格大致怎么分布,其中的每棟樓宇的單價跟整體均價的關系如何,更為重要的是,你培養了一種能力,這種能力是什么呢?
因為你對市場有感覺:在一個城市當中,各個版塊之間的價格到底是什么關系,以及如何判斷一個版塊的價格是高了還是低了;
因為你對市場有感覺:你能大致判斷出一個小區的整體均價是高了,還是低了,跟同版塊相比價格位于什么水平;
因為你對市場有感覺:知道一個小區的單價最高、單價最低的房源在哪一棟、哪一層,以及什么朝向,有什么景觀資源、有無噪音污染;
因為你對市場有感覺:你知道同一個小區,最高單價、最低單價之間的差異通常在多少比較合理,同一樓層南北朝向差大概在多少比較合理,同一戶型在不同樓棟因為景觀、噪音的影響導致的價差在多少比較合理。
上述的這些就是你對市場的認識能力、判斷能力,就是“估價能力”,如果你有一套自己的判斷體系,你就能判斷出某套單位是不是筍盤,某一套單位是不是真的筍,不然你一定還會以為 3.4萬的一定筍過4.2萬。
“估價能力”可以解釋為:某一個版塊、某一個小區、每一個組團、每一棟樓都有一個價值和價格的水平在那里放著,在那里標記著,而且這個水平還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那么你用這個標準去看所有的房源就會一清二楚,一清二白,是不是筍盤,一眼就看穿了。
2、看盤200套
在一個房產投資群里,有一個朋友(比較熟悉)說他去年在重慶買了兩套房,跟著歐神的大部隊去了重慶,飛機來、飛機去,就周末兩天時間就搞定了。他還給我們闡述了中間的過程,點點滴滴、麻辣燙麻辣小火鍋之類的,并且強調自己買了兩套筍盤,真的很筍啊,說起來他的眼睛瞪的老圓了。
關于買房投資,無論身邊誰誰買了哪里哪里,我第一時間一定是“恭喜噻,恭喜噻”,因為這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只要閉著眼買就一定會賺錢,因為中國的房地產從來就沒有跌過,至少沒有大跌過,只要運氣不是太差,一定是賺錢的,除非你買的是離郴州市區30公里的一個別墅項目,盡管是別墅項目,但沒有公共配套、沒有會所、物管只有保安,更沒有紅酒會、鮑魚宴,這樣的情況一定是賺不到錢的。
我其實一直不相信,一個人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只有兩天時間就會搞熟一個城市,搞懂這個城市的房地產、各個版塊的特性,甚至還能淘到筍盤,你信嗎?你剛下飛機,腳底還轉暈呢,中介就給你介紹了筍盤,可能嗎?筍盤天天有,只是與你無關。大概率上,你一定是被中介“這套房真的很筍了,再不能筍了”這些套話給灌迷糊了。
(1)了解一個市場,我們需要了解一個城市的發展戰略、發展方向,在規劃上的動作和時間節點,比如地鐵的規劃,什么板塊什么時間地鐵開工通車,什么地方有銷品茂規劃和開業時間,什么地方的學位有了新的分校和規劃等等;
(2)了解一個市場,我們需要了解一個區域有幾個板塊,每個版塊大概什么價格,什么產品特點,單價總價的關系如何,以及這個區域板塊內每個項目的優勢和劣勢,以及這些優勢和劣勢是真的優勢和劣勢,還是人們想當然認為的,以及這些優勢、劣勢跟價格之間是不是合理的,存在不存在配錯的狀況;
(3)了解一個市場,我們需要了解一個板塊和某一個小區的業主狀況,是新廣州人多,還是潮汕人居多,還是歐美來華工作的精英人士,還是純粹小白釣絲的聚集地,以及“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背后原因是什么,是小區的戶型產品,還是周邊的相關配套,還是小區的物業管理,還是這個版塊這個小區的交通路網通達性的原因等等,林林總總;
(4)了解一個市場,我們需要了解不同中介對同一套房的報價有沒有區別,不同中介對不同房源的看法,在價格上、后續升值上怎么看,以及中介對這個版塊和樓盤怎么看,以及在交易過程中各種可能的細節、小坑、稅費、甚至合約的條款等等,都需要我們去知曉和熟悉;
上述所有的感覺、認識、認知、感觸,信息的真假、有無價值都是在看房200套當中形成的。看之中,用手機拍照,看之后,電腦上形成文字,反復琢磨各版塊、各小區、各房源的優劣勢、價格高低等等,讓這200套刻劃在你的大腦皮層上,從而形成你的看房經驗,到時候你就知道了。
“梁生,美林海岸有一套單價5.4萬的北向望園林的3樓單位,110平帶主套三方,真的很筍”,
“小張,這套不筍,我要的是中高樓層,望中心園林,南北朝向無所謂,5.8萬的單價就行”。5.4萬、5.8萬之間到底誰筍誰不筍,顯然不是數字能表現出來的,背后就是我看了200套房子。
人類所有的勞動都是無差別的辛苦勞作,無他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