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處于巨大的轉型期,而現在的中國對商業道德和商業倫理本身的認識又不完整。在這樣一個混亂中我們應該怎樣教育孩子?比如說我們教育孩子誠懇,但孩子誠懇后又在外面受別人欺負;我們教育孩子善良,結果我們發現善良的孩子得不到社會的認可。我們是不是該教孩子投機取巧一點?是不是該教孩子更加兇悍一點?
人品教育:家庭教育的頭等大事
孩子成長成才的標準到底是什么?很多家長的標準是孩子的學習成績。這雖然是標準,但在我看來,是錯誤的標準。孩子的成長有很多標準,比如說人品是否高潔,個性是否健康,做事是否有創造力、想象力?能不能吃苦?是否勤奮等都是標準,現在的中國,把成功限定在一個特別狹小的范圍之內,對孩子來說考高分,成績好就是標準。而成人世界成功的標準就是有錢,有地位。我自己深深地陷入到這樣的痛苦之中,許多人見到我后對我說的第一句話是:“俞老師,你現在也進入中國富豪榜了!”沒有人會說:“俞老師,你的人品不錯。”第二句是:“你作為新東方的掌門人,新東方很賺錢啊。”假如說有一天我一分錢都沒有了,還有人認為我是一個成功者嗎?還會有人過來告訴我“俞老師,你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嗎?
家長對孩子的言傳身教作用很大。孩子長大后出問題,一定是父母種下的根源。我們教孩子教的是人品和道德,是否把孩子的人品和道德教育好,是孩子一輩子成功與否的關鍵。
我的父母不識字,但他們身上的優點我耳濡目染,成為我做人的準則。我父親是個木工,是我們那方圓15里的專家。我父親是個一高興就可以不要工錢的人。因為往家拿不回錢,我母親就跟我父親打架,我父親長得很壯,我母親很瘦小,但我父親從不還手。所以呢,我老婆怎么訓我,我都是不回嘴的。父親的大度變成了我身上的一個優點。我母親帶給我的東西更多,有兩樣東西是我從小就學會的。第一,要勤勞勇敢。第二,要樂于助人。一次下大暴雨,我母親帶著一家四口人一起把鄰居家的稻谷全都收回去了,自家的稻谷卻被淋濕了。當時我很不理解,母親就給我講了兩點,首先,他們家沒有人,如果我們不幫他們收,他們家一年的糧食就會淋濕。其次,如果鄰居之間相處得不好,是不可能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互相幫助的。我母親用實際行動告訴了我“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話。第二件事情,有一年糧食欠收,我們家就剩下不到20斤的糧食,母親居然分出一半的糧食送到鄰居家,當時我很不愿意,而母親卻說:“沒事,我們家人少,還可以用菜摻著米吃,鄰居家人多又沒有米,不分給他們米會有人被餓死的。”從此那戶人家和我們的關系就特別好,因為他們認為我們是好人。到現在,我母親是我們村最受尊敬的人。
我從小就特別熱愛勞動,也非常愿意去幫助別人。我這個人成績一直不好也不壞,我想引起老師和同學的注意,所以我從小學一年級起就一直打掃教室衛生。到了北大以后我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天為宿舍打掃衛生,這一打掃就干了四年。另外,我每天都拎著宿舍的水壺去給同學打水,把它當作一種體育鍛煉。
有人說我傻,有人問我這樣打水有什么好處。我相信好處是會有的。你做一件善事,它的回報今年可能會出現,也有可能是十年后出現。如果你做了一件好事,當天就要求回報,那你一定是個心胸狹窄的人。我打水的時候并沒想到我有困難時他們會來幫我。但是十年后的1995年,新東方已經做到了一定規模,我希望找合作者,就跑到了美國和加拿大去尋找我的那些同學。后來他們回來了,但是給了我一個十分意外的理由。他們說:“俞敏洪,我們回來是沖著你過去為我們掃了四年的地,打了四年的水。”他們說:“我們知道,你有這樣的一種精神,所以你有飯吃肯定不會給我們粥喝。”
心情教育:培養孩子對生命的愛心
我是中國企業家協會的副會長,這個協會有一千多個企業家,北大清華復旦畢業的還不到20個,甚至還有的是農民、工人,但他們都成了成功的企業家。所以教育只能決定人生的一部分,不能決定一切。
我們家長必須有一個本領,在任何情況下,既能督促孩子進步,又能保持孩子的自尊不受傷害。你要保證孩子得第一名高興,得最后一名也高興,讓孩子覺得活在世界上很美好,培養孩子對于生命的熱愛,是家長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有這樣一種情況,在一個班里,有的孩子永遠是第一名或者第二名,而我們的孩子不管怎么努力都在中間,甚至后面。在這樣的情況下,家長應該怎么辦?孩子是有區別的,但是只要你的孩子沒到白癡水平,只要孩子能正常地走進教室上課,就能夠做出重要的大事來。比如胡雪巖只上了兩個月的學,但最后變成了最厲害的商人,而且還心懷大志,這就是很好的例子。
我有一種自我解嘲說法:其實當第一名也不容易,因為他走得很辛苦,往前面一看,一個人都沒有,往后面一看,全班都在追自己,追得自己半死不活,所以第一名沒什么好當的。當最后一名多幸福呀,往前一看,都是被自己追得半死不活的人,往后一看,一個追自己的人都沒有,你想這種生活多瀟灑呀!
人的成長是一輩子的事情,絕對不是你在小學、大學所得的分數決定的。分數對于孩子來說很重要,但是不能因為孩子分數低就認為孩子沒出息。孩子分數高是成功的標準之一,但不是必然的標準,更不是唯一的標準。否則你的孩子就會受到無數的傷害,因為任何一次考試只有一個第一名。難道除了第一名,其余的孩子都是失敗者嗎?
鼓勵教育:給予適當鼓勵,激發無限潛力
關于如何鼓勵孩子的問題,我先講一個故事。美國有一位著名的物理學家,上初中時,他的物理成績很差,一次考試只考了8分。物理老師找他談話,學生說我不喜歡就是學不好,于是老師告訴學生,別的同學都是60分及格,你下次只要考到9分就算及格。學生一想這很容易,于是就答應了,結果下次考試考了28分。這是不及格的分數,老師還是沒有理由在全班面前表揚他。但聰明的老師讓全班同學把上次的考試成績和這次的成績做一個減法,上次考了90,這次還是90,一減就是0;上次95,這次93,一減就是-2……老師把所有同學兩次考試的分數差寫在黑板上,問了個問題:“哪個同學進步最大?”全班同學異口同聲說是某某,因為只有他一個人進步了20分。這個學生一下就興奮起來,他想無論我考到48、68、88都是全班進步最大的,我有無數進步的空間。從此這個孩子就喜歡上了物理,并最終成了全世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
老師的教育方式重要,但是家長的教育方式更重要。假如你的孩子是全班最后一名,你怎么對待你的孩子呢?大部分家長的反應都是打一頓或者罵一頓。孩子明明知道自己錯了,但是沒有辦法,他就考了個0分!你還不斷地傷害他,到最后他可能就不學了。我建議家長朋友們站在長遠的角度上去想一想,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到底有多少差距。
你一定要學會怎么鼓勵孩子。這次考倒數第一,下次就鼓勵他考倒數第二,這次他考20分,下次就鼓勵他考30分。不要跟別人比,只要孩子每天都在進步就行。千萬不要傷害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千萬不要說下次不考90分就別進家門。你這么說,孩子當然會拼命學,但有的孩子拼了命也到不了90分,那他怎么辦呢?難道真的不讓他進家門么?你肯定讓他進家門,你讓他進家門就意味著你說話不算數,孩子以后就知道了,我爸爸媽媽是說話不算數的,他反正不會不讓我進家門,父母就這么被孩子吃住了。在鼓勵的同時,父母也要給孩子定規矩。立了規矩以后,就不能隨便更改,更改就會出現問題。
家長還會犯的另外一種毛病,叫做才能綜合癥。父母特別想讓孩子變成小天才,其實這是父母的虛榮心在作怪。凡是自己不會的東西要讓孩子會,希望孩子在某個領域中獲得成就。所以很多家長就強迫孩子從小學這個學那個,沒有任何意義。孩子最重要的是慢慢地成長。
最后我想告訴家長朋友們,你把所有的一切,你的生命、財富、地位全部交給孩子,你的孩子終身都不一定會幸福。你只有教會孩子如何做一個成功的人,教會孩子學會追求自己的目標,學會享受達到目標以后的幸福感和滿足感,你的孩子才會獲得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