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興林 易伯坡
屈原(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姓羋,氏屈,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則,字靈均。漢族,戰國時期楚國丹陽人,今湖北宜昌市秭歸縣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是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開創了詩歌從集體歌唱轉變為個人獨立創作的新紀元,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公元前305年(楚懷王二十四年),楚國宮廷頒發了一道讓后人唏噓了二千多年的詔書:將三閭大夫屈原流放漢北。從此,鄖山漢水榮幸地留下了中國第一個偉大愛國詩人的足跡。
屈原第一次流放的漢北在今天的哪里呢?
據2009年9月1日中國青年網《屈原(流放)》一文記載:屈原第一次流放漢北地區為漢水的上游。楚懷王十六年(前313年),為了破楚、齊聯盟,秦國派張儀帶了很多財寶到楚國活動。張儀賄賂了楚國的一批權貴寵臣,又欺騙楚王說:“楚國如果能和齊國絕交,秦國愿意獻出商、于一帶六百多里土地。”利令智昏的楚懷王聽信了張儀的鬼話,把相印授予張儀,封張儀為相;貪圖六百里的商於之地,真的和齊國斷絕了合縱之盟;還派人跟張儀去秦國受地。張儀回秦國后裝病,三個月不見楚使。愚蠢的懷王,還以為是張儀怪他絕齊不夠堅決,又派人去辱罵齊王一通。齊王大怒,斷絕了和楚的合縱,反而和秦國聯合起來了。這時張儀才出面對楚使說:“您為什么不接受土地呢?從某地到某地,長寬六里。”六百里變成了六里,楚使很生氣,歸報懷王,懷王大怒,先后兩次興師伐秦,結果都被秦打敗,喪失八萬軍隊,大將軍屈丐、裨將軍逢侯丑等70余人被秦軍俘虜,還被占去漢中大片土地。
這時懷王稍有醒悟,“悔不用屈原之策”,“于是復用屈原”,讓他出使齊國,重修楚齊之盟。秦兩次大敗楚軍之后,也怕齊、楚復交,于是主動提出退還漢中之地的一半以求和。楚懷王恨透了張儀,提出不要漢中地,只要張儀頭。秦惠王本不同意,張儀卻胸有成竹地說:“以我張儀一個人就能抵得上漢中的土地,臣愿意到楚國去。”張儀到楚以后,賄賂了鄭袖、靳尚之流,在楚懷王面前一番花言巧語之后,糊涂透頂的楚懷王居然又把張儀給放了,還和秦王結下了婚姻關系。等到屈原使齊回來,說明利害,懷王想追回張儀,張儀早已走得無影無蹤了,這樣楚國對齊國又一次大失信用。前305年,楚懷王二十四年,楚又一次背齊合秦,去秦迎親;第二年,懷王還與秦王會于黃棘(今河南新野縣東北)接受了秦退還的上庸之地(今湖北竹山縣)。當時屈原雖竭力反對,結果不但無效,反而遭到了第一次流放,流放到了漢北地區(今安康一帶及漢水上游地區)。
又據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校長、黨委書記喻斌同志于2008年4月24日十堰日報刊發的《屈原行吟漢北》一文記載:在《抽思》中,屈原點出了一個地名——“低徊夷猶,宿北姑兮”。他在“北姑”這里住了一晚上。“北姑”在哪里,不僅是今天,就是漢代的人也不知道“北姑”這個地名。據語言學家考證,“北姑”實際上就是古書中的“百濮”。“姑”、“濮”同音,“百濮”是西周初一個部落,楚立國于丹陽后,逼迫“百濮”往西走,后投靠庸國。作為處在楚國與庸國之間而又在漢江邊上的“百濮”,大約應在堵河入漢水處。這樣看來,屈原確已來到了十堰的腹地。
離開了郢都,溯漢江北上,一步步走近鄖陽。在素有“天獄”之稱的古麇子國,屈大夫滿面愁容,神色憔悴,臨江灑淚,寫下了名篇《抽思》:“有一只鳥從南方飛來啊,棲息在漢水北方。一只美麗異常的鳥啊,卻離群獨處在異鄉。它形單影直孤苦伶仃啊,沒有一個伴侶在身旁。它在遠方一天天被人遺忘啊,想要申訴卻不能如愿以償。遙望北方痛苦地流淚啊。面對著江水嘆息憂傷……(譯自《九章·抽思》)
2009年11月21日火鳳網載《專家確認鄖縣遼瓦店子遺址為楚文化源頭》一文介紹:“國內多位權威專家近日確認:去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的鄖縣遼瓦店子遺址,正是學界多年尋找的楚文化源頭。”
綜上所述,無論是漢北在今安康一帶及漢水上游地區之說,還是喻斌所言及的“‘百濮’,大約應在堵河入漢水處”之說,抑或是“鄖縣遼瓦店子遺址為楚文化源頭”之說,都折射出一個共同的文化信息——屈原當年流放確實接近甚至到過湖北鄖縣境內無疑。因為今天的鄖縣正在漢江中上游,而且百濮、遼瓦店子遺址等均位于現在的鄖縣柳陂鎮遼瓦村(原為鄖縣遼瓦鄉,后于2001年4月合并入今天的柳陂鎮,成為該鎮一村)境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