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都希望孩子身體健康,專心讀書,不惜為孩子添置最好的學習用品,準備最營養(yǎng)的飲食,卻常常忽視一種最天然的“健腦藥”:運動。
其實,運動與學習并不矛盾,適當?shù)膽敉膺\動不僅不會擠壓孩子的學習時間,還會增進學習效果,讓孩子更積極更快樂。一起來看這項研究吧!
01
“零時體育計劃”帶來的改變
上世紀90年代,一所中學開始實施“零時體育計劃“,即在沒正式上課之前,讓學生早七點到校,跑步、做運動,要運動到學生的心跳達到最高值或最大攝氧量的70%,才開始上課。
一開始時家長都反對,孩子本來就不愿早起上學,再去操場跑幾圈,豈不一進教室就打瞌睡?但實際操作后他們發(fā)現(xiàn)情況正好相反,跑步后,學生反而更清醒,上課的氣氛好了,孩子的記憶力、專注力都增強了。
原來,人在運動時會產(chǎn)生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這三種神經(jīng)傳導物質都和學習有關。
多巴胺是種正向的情緒物質,人要快樂,大腦中一定要有多巴胺。運動完的人心情都愉快,打完球的孩子精神亢奮,脾氣都很好;而血清素則跟人的情緒和記憶有直接關系。血清素增加,記憶力變好,學習的效果也更好了。很多抗憂郁癥的藥都是阻擋大腦中血清素的回收,以使大腦中的血清素比較多;腎上腺素則跟注意力有直接的關系,腎上腺素使孩子的專注力增強。所以學生心情愉快、上課專心,記得快、學得好,自信心與自尊心也提升了。
學校還做了一個實驗,將學生最頭痛的課排兩組課表,一組上午第二節(jié)課上,一組下午第八節(jié)時上,結果上午組的成績進步是下午組的兩倍以上。因為運動完的神經(jīng)傳導物質在上午第二節(jié)課時還在大腦中,但是到下午時就已經(jīng)消耗殆盡了。
就這樣,一學期后,這組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比常規(guī)上體育課的學生高了10%。
2004年,美國一組小兒科醫(yī)生、認知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對學生健康做出一個評估,發(fā)現(xiàn)只要一周運動3到5次,每次30到45分鐘,就能大大提升孩子記憶、注意力和教室行為的正向效果。
由此可見,學校體育課節(jié)數(shù)非但不該減少,反而應該增加,我們要讓孩子用最自然的方式提升體能與學習效果。
02
運動是壞情緒的宣泄渠道
03
剝奪運動就是剝奪成長
04
運動能治療“多動癥”和抑郁癥
來源|“明教育”微信公號 轉自 | “人民教育”微信公號
責任編輯|賈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