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40 期
作者 / 朱泓 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腎內科
編輯 / 許紅紅 ⊙ 校對 / 錢秀華
本文內容摘自國家正規醫學圖書、雜志、報刊等,文底有具體來源出處。文章標題為原標題、文中內容提取。無絲毫夸大、誘惑、違背客觀事實的文字、圖片、視頻等內容,無絲毫惡意煽動、混淆、誤導用戶等內容。一切均為原文展現,追求真實、可靠、權威。可根據來源出處去查原文件,看是否一致。
近年來,隨著社會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腎臟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表明,其已經成為威脅全世界公共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已故中國首批“國醫大師”之一朱良春教授從醫70余載,學驗俱豐,對腎臟病的治療有著獨到的見解。筆者有幸隨師應診,收獲頗多,現將朱老治療腎臟病常用單味藥介紹如下。
附子:眾所周知,附子是中藥四大主藥(人參、石膏、大黃、附子)之一,朱老認為:“附子溫五臟之陽,善用益之,濫用誤之。”《傷寒論》一百一十二方中有近二十方用到附子,約占六分之一。除仲景外,章次公先生也為善用附子者,他對熱病中、后期邪盛正衰有厥脫之危者,常用全真一氣湯,此方人參、附子與地黃、麥冬同用,既強心救逆又可益氣養陰,在熱病治療中別具特色。朱老認為,附子使用的目的,在于振奮功能,因此必見功能衰減的癥狀。他提出附子的使用標準:顏面蒼白,舌淡潤嫩胖,口渴不喜飲,或只喜飲熱水,虛汗,四肢不溫,小便清長。若兼見高熱神昏、煩躁、脈數者,亦可予附子,振奮衰頹之陽氣,避免亡陽厥脫。在腎臟病方面,朱老認為附子溫腎陽,可用于腎陽不振,無力化氣行水,以至尿少之水腫。蓋因心臟衰弱時,血行緩慢,下肢每多浮腫,服用附子后,心臟泵血功能加強,血液循環得以如舊,則浮腫乃愈。慢性腎炎中脾腎陽虛,水濕泛濫,甚至面肢重度水腫者,朱老用溫陽利水法,以附子理中湯和濟生腎氣丸加減,宜重用附子,劑量可達30~60g。同時,附子亦可用于腎陽虛餒虛勞、夜尿頻多之癥(如金匱腎氣丸)。另外,在結石方中稍加附子,有助于排石。同時,附子具有較好的抗炎作用。如慢性腎炎、膀胱炎等,不可因為病名中有“炎”字,就不敢用附子,應以辨證論治為指導原則,酌情與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藥配伍。
總之,附子在臨床上應用十分廣泛,若用之妥當,則療效顯著,但決不可無節制。關于在劑量和用法方面,朱老曾多次指出:病人對附子耐受性各有不同,有的第一次就予30~60g也沒有問題,有的只予幾克就會出現不良反應。因此,一般按需求從小劑量(3~6g)開始,而后根據病情逐漸加大劑量,一般以30g為度,顯效后緩慢減量。目前常用制附子,如需用生附子,必須先煎1~2h,去其毒性而仍存溫陽之效。煎時加姜三五片,若能加入蜂蜜同煎更佳,以口嘗不麻為度。熬藥時水要足量,不可中途再次添加。
臺烏藥:烏藥性溫,具有解痙排石、暖腎縮尿之作用,為行氣散郁、祛寒止痛圣品,適用于胸腹作脹,氣逆壅堵之疼痛。歷代醫家均認為“烏藥辛溫香竄,上入脾肺,下通腎經,如中風中氣,膀胱冷結,小便頻數,反胃吐食,泄瀉霍亂,女人血氣凝滯,小兒蛔蟲,外而瘡癤疥病,并凡一切病之屬于氣逆而胸腹不快者,皆宜用之”。(本文由岐黃民間傳承公眾號整理校對編發)朱老指出:“若屬氣虛或陰虛內熱者,均不宜使用。因本品有順氣之功,但對孕婦體虛而胎氣不順者,亦在禁用之列,否則禍不旋踵,切切不可猛浪。”烏藥常用量為10g左右,但治療腎絞痛時用量從30g起步,方可取得滿意療效,量輕則無效,這是朱老多年臨床實踐得出的結論。烏藥具有行氣散結之功,對人體水液代謝有雙向調節作用,既可縮尿又可利尿。故對于腎積水也有佳效,以臺烏藥30g、澤瀉20g,水煎2次藥汁合并,在清晨頓服。20日為1個療程,一般2~3個療程可愈。
白槿花:白槿花,又名木槿花,一般認為其性味甘平、無毒,但湯藥有苦味,結合臨床實踐,發現其也有清熱之功效。因白槿花能“利小便,除濕熱”,故下焦濕熱證均可使用。對于急性泌尿系感染,因病機多為濕熱下注或濕熱蓄于膀胱,下竅不利,故朱老常用清泄法,清瀉下焦濕熱、通淋利尿、涼血解毒。以白槿花配合蛇舌草、生地榆、生槐角等。朱老自擬“清淋湯”(生地榆、生槐角、蛇舌草、白槿花、青葉、半枝蓮、滑石、甘草),對急性泌尿系感染或慢性泌尿系感染急性發作者,療效滿意。(本文由岐黃民間傳承公眾號整理校對編發)但朱老強調,運用此方須辨證論治,針對屬熱之病機方為恰當。若患者癥狀以正虛為主,要扶正為先,繼投清泄,或攻補兼施,方可取得滿意療效。對于腎盂腎炎,朱老認為應滋陰泄熱,以知柏八味地黃丸和白槿花、生地榆、生槐角、血余炭等,根據證型,靈活變通。若病程日久,陰傷及陽,而濕熱未清者,則需明辨標本,把握主次,攻補兼施。對于急慢性腎炎,朱老也常使用白槿花,因其擅泄化下焦瘀濁。以白槿花與龍葵同用,因“二物性皆滑利,滑可去著,能祛腎間濕熱,排泄瘀濁毒素,邪去則正自安也”。朱老指出:二物祛邪又不傷陰,非淡滲之屬所可同日而語。對于慢性腎炎蛋白尿患者,亦可使用。因出現蛋白尿,若為濕濁內蘊,腎氣虧虛者,需泄化瘀濁。故臨床上,絕不可一見蛋白尿,就一味補益,這也體現了朱老嚴謹的治學思想。
生大黃:作為“藥中四維”之一的大黃,具有瀉下攻積、通利濕熱、清熱涼血等功效。朱老認為,大黃不僅能攻病祛邪,且有“調中化食,安和五臟”(《神農本草經》)之功。朱老曾盛贊楊栗山評價大黃之功:“人但知建良將之大勛,而不知有良相之碩德”,“苦能瀉火,苦能補虛”,可謂大黃之知音。現代藥理學也證明大黃具有瀉下、清熱解毒、保肝利膽、改善腎功能、止血、降血脂、抗菌消炎、抗腫瘤等諸多功效。大黃善于降陰中之濁陰,故對急、慢性腎功能不全均有佳效。現代藥理證實,大黃提取物可改善腎切除小鼠的腎衰竭,抑制腎病綜合征大鼠病理發展,明顯降低尿素氮、肌酐含量,改善低鈣高磷血癥。大黃還能明顯抑制糖尿病導致的腎臟肥大,降低血糖及腎耗氧量。故對于腎功能不全的患者,體內毒素久久不降,因經濟原因或拒絕透析者,朱老多在方中加用生大黃15~30g,并配合灌腸方,每日1次。以中藥保留灌腸,對因體內毒素水平較高,導致消化道反應、乏力、高血壓、感染的腎衰患者效果明顯,可降肌酐、血鉀,并使毒素從腸道排出,增加腎血流量,減輕腎組織周圍水腫,有利于腎功能恢復。(本文由岐黃民間傳承公眾號整理校對編發)大黃對于腎臟病療效肯定,傳統并不看作有毒中藥。然而,近來國內外大量報道大黃蒽醌類成分在正常動物上有肝腎毒性,尤其對腎臟損傷明顯,這使得大黃的使用受到限制。對此,朱老認為,不可以偏概全,即發現某化學成分有毒,就對號入座,認定該藥材有毒,中醫正是憑藥之偏性(毒性)平衡機體,從而達到治療目的。“有故無殞,亦無殞也”(《黃帝內經》),藥物是否有毒,毒性大小,與辨證密切相關。辨證精準,配伍得當,則可避免大黃所謂的腎毒性。
提示:轉載請注明來源 “岐黃民間傳承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