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書友會第2277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六腑通降失調所引起的病癥往往是急危重癥,所以運用“六腑以通為用”理論指導急癥治療是有重要意義的。本文是作者在治療急癥中運用這一理論的體會,歡迎各位書友學習、交流。(編輯/閆奇峰)
急癥中運用“六腑以通為用”的體會
作者/樊移山
六腑以通降下行為順,任何原因所引起的六腑通降失調,滯塞不通,都可導致疾病的發生。六腑通降失調所引起的病癥往往是急危重癥,所以運用“六腑以通為用”理論指導急癥治療是有重要意義的。下邊談談我們在治療急癥中運用這一理論的體會,供同道參考。
一、持續高熱不退案
王××,男,30歲,1983年1月8日住昆明某醫院外一科,住院號306785,患者持續高熱九天,體溫39℃—40℃,自覺右上腹,胃脘部疼痛,白細胞25000/mm3,中性90%,淋巴10%,入院連續大劑量靜滴青霉素、紅霉素等抗菌素和激素。并輔以冰袋物理降溫,體溫不退。下病危通知,并邀中醫會診。
證見:高熱,肌膚灼手,痛苦面容,面垢,唇焦,時有譫語,自覺右上腹,胃脘部脹痛,大便九日未行,腹滿拒按,肥皂水灌腸大便仍不通,舌紅少津,苔黃膩,脈弦滑數。詳問其發病原因,其妻代言,腹痛前與家人暴飲暴食牛肉。
證屬食積腸胃、化熱,熱與燥糞相結,胃腸壅滯不通。法當消食行滯、瀉熱通便,處以保和丸和小承氣湯加減,陳皮10克,法半夏12克,連翹10克,茯苓15克,神曲10克,梔子10克,萊菔子15克,焦楂15克,枳實10克,厚樸10克,大黃15克(另包后下)二劑。
藥尚未服時,由于病實屬疑難,當日西外科再次會診并做A超及肝掃描,提示“肝劍下3cm,肝膿腫可疑。”外科主任決定行剖腹探查,剖腹僅見肝臟青紫充血,無膿腫。手術后當日,熱仍不退,患者要求停西藥,服中藥。一日內連進二劑。第二日晚上患者解腥臭黑大便五次,總量約兩痰盂。患者自覺胃脘及右上腹脹滿消除,清晨體溫退至37.5℃。原方去大黃,再服二劑,體溫、血象正常,拆線后出院。
按:
患者暴飲暴食致使胃腑腸道滯塞不通,郁久化熱。保和丸使積于胃腑之食得消,小承氣湯瀉熱通便,使滯于腸中之糟粕得下。胃腸通,持續近十日之高熱得退,轉危為安。
二、膽石癥合并急性胰腺炎
楊××,女,50歲,1985年1月20日住楚雄州中醫院,住院號2213,患者右上腹疼痛反復發作三年,疼痛與進食有關,經B超攝片提示“膽囊、膽道結石”。入院三天后因進食脂肪餐,三小時后左上腹疼痛難忍,惡心嘔吐,繼之右上腹持續性疼痛,進食后陣發性加劇,皮膚及鞏膜黃染,口苦、怕冷,大便三日未行,小便咖啡色。舌紅,苔黃膩,脈弦數,體溫38.5℃,BP144/92mmHg,尿淀粉酶1024單位,血淀粉酶64單位,血常規:白細胞18600/mm3,中性92%,淋巴8%,尿膽紅質(+),尿膽元(++),黃疸指數16個單位,GPT155單位,余正常。西醫診斷:膽結石并發急性膽道感染,急性胰腺炎、阻塞性黃疸。
證屬膽胃實熱、兼有里實,擬疏利肝膽、清熱解毒、通里攻下,方用大柴胡湯合茵陳蒿湯加減,柴胡10克,炒芩10克,杭芍10克,法半夏10克,枳實10克,厚樸10克,木香10克,元胡10克,茵陳20克,黃連6克,川楝子10克,大黃20克(后下),西藥輔以靜脈輸糖鹽連服2劑,解出深褐色稀臭便半痰盂,一天內解稀便六次,腹痛減輕,鞏膜皮膚黃染漸消,體溫37.5℃。原方減大黃,繼服二劑。腹痛消失,皮膚、鞏膜黃染消失,體溫正常,尿、血淀粉酶、血常規正常,肝功正常,能進食。柴芩溫膽湯善其后,病愈出院。
三、急重型蕁麻疹
患者李X X,女,43歲,1981年6月7日住昆明市某中醫院內科。臨證見患者體肥胖,痛苦面容,從頭部至下肢全身遍布紅色風疹,形狀各異,呈對稱性,起皮疹處紅、腫、熱、痛,顏面甚腫,幾乎不能睜眼視物,唇紅腫,舌淡,苔薄黃根膩。患者自訴發病前曾服附片煮肉,第二日即感發熱、畏寒、口干苦、咽痛、心悸、煩躁,全身奇癢夜不能寐,尿赤似淡血水,大便四日未行,脈弦數。體溫39.5℃,血常規:白細胞18100/mm3,中性95%,尿常規:蛋白(十)。西醫診斷:急重型蕁麻疹。曾用大量抗菌素、激素、抗過敏藥物,癥不減。
證屬邪熱郁里內不得下,外不得透。治宜清熱解毒通便,兼祛風止癢。自擬方:玄參20克,苦參10克,丹皮15克,銀花15克,生地15克,梔子15克,炒芩10克,大黃15克(后下),荊芥10克,繡球防風10克,車前草10克,甘草6克,連服二劑,患者訴服藥后解奇臭褐色大便數行,體溫降至37.4℃,全身頓覺爽快,全身風疹及局部紅腫退之大半,可安然入睡。原方減大黃再進三劑,風疹全消,體溫、血常規正常,病愈出院。
四、咳喘案
江X,男,56歲,1983年1月5日住昆明市人民醫院內一科155床。患者因喘息型支氣管炎、肺氣腫并肺部感染入院(各項體檢、理化檢查略),入院后經連續靜滴紅霉素、地塞米松抗感染、止咳平喘等對癥治療7天,癥情無明顯好轉,邀中醫會診,證見:咳嗽、喘促、發熱(39℃)、痰多色黃稠,腹脹、便秘、尿少、色黃、唇青紫、舌紅挾青、脈滑數。中醫診斷:咳嗽、哮證。證屬痰熱壅肺,擬清熱止咳化痰,處以麻杏石甘湯合蘇子降氣湯加炒芩,連服三劑,同時繼續靜滴紅霉素、地塞米松三天。二診,患者喘咳微減,體溫時高時低,大便四日未解,余證同前。
證屬痰濕不化、肺氣不降、腑氣不通,宜清肺化濕、瀉熱通腑,用瀉白散、三仁化濕湯合小承氣湯三方化裁加減,杏仁10克,苡仁30克,白蔻仁10克,厚樸10克,木通10克,滑石10克(包煎),法半夏10克,竹葉10克,枳實10克,大黃15克(后下),桑白皮10克,炒芩10克,連服三劑,停西藥。服藥后解稀實不調大便三次,咳嗽減輕,喘平,體溫正常,五日后好轉出院。
按:
本案第一診僅從肺治,雖有重劑麻杏石甘湯清肺熱,然效不佳。二診抓住“大便四日未解”據肺與大腸相表里,清痰熱與通里實并用,腑氣一通肺氣得降,痰熱得清故咳止、喘平。
體會
一、以上四例病案,病種不同,病變涉及胃腸、膽、三焦、肺、皮膚等臟腑,在治療中都以“六腑以通為用”為指導,分別采用不同的通腑法,腑氣通而病愈,關鍵在一個“通”字。
二、凡是涉及六腑的病癥,只要有通降失調的表現,皆可采用以通腑為主的治法,但臨床上還需要根據具體發病原因、證候、病變部位,采用不同的通法。
1、膽腑不通:膽石阻塞者擬舒肝理氣,清熱利膽,通里攻下排石,方用大柴胡湯加金錢草、海金沙、木香、虎杖等;濕熱郁結膽腑擬清利濕熱、疏肝利膽,方用大柴胡湯加銀花、連翹、茵陳、梔子等;蛔蟲阻塞膽道,肝膽瘀滯,當驅蛔利膽,擬大柴胡湯加烏梅、檳榔等。
2、胃腸不通:展于食積腸胃腑氣不通者擬消食導滯,理氣寬腸,方用保和丸加小承氣湯;腸胃積熱陽明腑實,擬瀉熱通便,方用大承氣湯加味;腸腑不通兼氣滯血瘀者,擬寬腸理氣、化瘀,方用木香順氣丸加桃仁、赤芍、烏藥、大黃;腸腑不通偏寒結者,擬溫里瀉下,方用溫脾湯;腸腑不通因燥而結者,擬潤下通腑,方用五仁丸或麻子仁丸加味;腸腑不通屬正虛體衰者,擬攻補兼施,方用黃龍湯。
3、膀胱氣化不利,小便不利或癃閉:宜分清虛實,著重通利。膀胱濕熱,濁瘀阻竅,擬清熱散結通利,方用八正散加味;命門火衰,膀胱氣化不足尿閉者,擬溫腎益氣通竅,方用濟生腎氣丸加鹿角霜、臺烏、小茴、木通;尿石阻于膀胱而腑不通,偏腎陰虛膀胱濕熱者,自擬滋腎通淋排石方:熟地30克,山藥30克,山茱萸15克,茯苓15克,澤瀉15克,丹皮10克,玉竹30克,黃精15克,金錢草30克,海金沙20克,車前子10克(包煎),石葦10克,木通10克,琥珀末6克(沖服);膀胱氣化不利尿道阻塞,兼氣滯血瘀者,擬行瘀散結、清利水道,方用抵當湯加歸尾、山甲、桃仁、大黃等。
4、三焦氣機壅滯不通,水道不利而水腫:總宜通調三焦水道。風水泛濫,擬散風清熱、宣肺行水,方用越婢湯加味;水濕浸漬,宜健脾化濕、通陽利水,方用五苓散合五皮飲;濕熱壅盛,治宜分利濕熱,方用疏鑿飲子。
三、運用“六腑以通為用”指導急癥的治療,主要適宜邪實腑不通的急證,但是不必只限于陽明腑實證或膀胱濕熱之證。不論何病種,只要有六腑不通的表現皆可運用通降之法,只要針對病因,別其通腑之法,獲效較快,有時真有出人意外的效果。如果用苦寒瀉下之品,腑氣一通,中病即止以免攻伐太過,誤傷正氣。
I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