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本人今天要說的這位是中國歷史上比較有名氣的第31位女人,她聰明靈秀,神姿艷發,窈窕嬋娟,是明末有名的秦淮八艷中的一流人物。因她的姿色引起一群名公巨卿、豪紳商賈明爭暗斗。但這個流落風塵的女子鄙視權貴,巧與斡旋,勇于斗爭,她的突出之處在于:很多富豪權貴為她贖身,都沒看中,她寧愿嫁給正派的士大夫做小妾,也不甘委身猥瑣的暴發戶當正房。明末四才子之一冒辟疆富于才氣、風流倜儻,遇之一見傾心。冒容貌俊美,風度瀟灑,人稱“美少年”,兩人成了伉儷的董小宛。
董小宛1624年出生于蘇州小有名氣的蘇繡繡莊,因活計做得精細,所以生意一直興隆。董家是蘇繡世家,到這一代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頗有幾分書香氣息。母親白氏是一個老秀才的獨生女兒,老秀才平生不得志,只好把滿腹經綸傳給了女兒。白氏為董家生了個千金,為寄夫妻融洽之情,取名白,號青蓮,不但模樣兒俊秀,腦子還十分靈慧,父母悉心教她詩文書畫、針線女紅,一心想調教出一個才德具全的姑娘。
原本美滿幸福的家庭,她十三歲那年,父患暴痢,撒手人寰,家中失去了頂梁柱,母女舊宅睹物思人,倍感悲傷;花錢在半塘河濱筑一幽室,隱居其中,繡莊的事則全委托伙計去掌管,誰知這些伙計從中搗鬼,不但沒有收入,還欠了外債。白氏無法掌控,氣急病倒在床,繡莊破產,債務等生活重擔壓在十五歲的她身上,一下子從云端掉進了冰窖,從小隨母親隱居世外的她養成一副孤高自傲的性格,那里肯低三下四地向人借貸。一急之下使出下策,答應了別人的引薦,來到南京秦淮河畔的畫舫中賣藝,改名小宛。
董小宛秀麗的容貌,超塵脫俗的氣質很快就在秦淮河出了名。但她孤芳自賞,自憐自愛,決不肯任憑客人擺布,如此一來,影響了鴇母的進賬,鴇母自然對她冷嘲熱諷,董小宛郁怒之下,一跺腳離開南京,回到了蘇州。后來如皋29歲的冒辟疆來南京參加鄉試,又一次名落孫山,為妨董小宛,離開秦淮去蘇州,得知她在半塘待客,直到深秋的一個寒夜,董小宛剛剛參加酒宴歸來,正微帶醉意斜倚在床頭。冒辟疆自我介紹后,董小宛稱贊說:“早聞‘四公子’大名,心中傾佩已久!”臉上果然露出欣喜的神色。半個時辰的交談,已使他對董小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董小宛母去世后,有一年冒辟疆帶著小宛到蘇州贖身,不料又遇上了麻煩,因董小宛在半塘名氣太大,不論出多少銀子,鴇母都不想放走這棵搖錢樹。最后由錢謙益和柳如是幫他們成就了美好姻緣。
小宛入冒氏之門后,與冒家上下相處得非常和諧。閑暇時,小宛與辟疆常坐在畫苑書房中,潑墨揮毫,賞花品茗,她能畫小叢寒樹,筆墨楚楚動人。最令人折服的,是把瑣碎的日常生活過得浪漫美麗,饒有情致。如釀飴為露,酒后用白瓷杯盛出幾十種花露,不要說用口品嘗,單那五色浮動,奇香四溢,就足以消渴解酲。他們常常在花前月下默默相對,細細品嘗茶的色香性情。
大家知道董糖的來歷嗎?就是小宛用芝麻、炒面、飴糖、松子、桃仁和麻油作為原料制成的酥糖,切成長五分、寬三分、厚一分的方塊,這種酥糖外黃內酥,甜而不膩,人們稱為“董糖”。
寧靜和協的家庭生活剛剛過了一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引清兵入關,瞬間時局動蕩,兵荒馬亂。冒襄家鄉,也燃起了熊熊戰火。清軍肆虐橫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冒襄舉家逃避戰亂,輾轉深林僻路,風餐露宿,饑寒交迫,苦不堪言。董小宛出身風塵,風雨飄搖,膽識智謀過人,逃難中常在前開路,或在后護衛,意在危難之時,以自己的姿色,換取保存冒家上下老少性命。冒辟疆后來承認自己一生的清福都在和小宛共同生活的九年中享盡。
戰亂過后,冒辟疆卻病倒了,下痢兼虐疾,不成人形。為照顧他,董小宛把一張破草席攤在床榻邊作為自己的臥床,只要丈夫一有響動,馬上起身察看,惡寒發顫時,她把丈夫緊緊抱在懷里;發熱煩躁時,她又為他揭被擦澡;腹痛則為他揉摩;下痢就為他端盆解帶,從沒有厭倦神色。經過五個多月的折騰,冒辟疆的病情終于好轉,而董小宛已是骨瘦如柴。艱難的生活中,飲食難飽,董小宛的身體本已虛弱,又加上接連三次照料丈夫的病痛,冒辟疆病愈后,她卻病倒了。由于體質已極度虧虛,冒家多方請來名醫診治,終難湊效。1651年(順治八年)正月初二,27歲的董小宛在冒家做了九年賢妾良婦終于閉上了疲憊的眼睛,在冒家的一片哀哭聲中,她走得是那樣安詳。
失去小宛后的冒辟疆終生都活在對小宛越來越濃烈的懷念中。在去世的前一年,八十一歲的冒辟疆留下這樣一首七絕:
冰絲新飏藕羅裳,一曲開筵一舉觴。
曾唱陽關灑熱淚,蘇州寂寞好還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