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函
筆者所在的新城是前些年分期分批建造的農村安置小區,如今落戶數千余住戶,過萬的人口。
一個小區一般只有一個大門總出入口,小區外圍都建造了護院欄,這也是所有居民和車輛出行的唯一通道。對那些離出口較遠的住戶,相對于老人和小孩就會帶來十分的不便。于是,一些住戶便選擇出行方便的位置,折斷護欄開道小門。起初,小區物業管理部門發覺后對拆除的護欄重新安裝起來,后來開小門的多了,物業管理干脆不管不問了。
筆者認為,對小區護院欄多處開門的不規范現象,物業部門宜疏而不宜堵,應當合理布局,加以引導,并做好一些必要的跟蹤服務,真正讓小區居民的出行更安全,也更方便。 谷兆寶
凡夫點評
大凡實施封閉式管理的機構,都是只開一兩個大門供人出入;學校醫院如此、機關廠礦也如此。想必上面那座安置小區的居民也有在學校念書的孩子或者常去醫院看病的老人,如果這些孩子或老人進出學校或醫院也嫌繞到大門口太麻煩,直接就近翻墻或切割護欄“抄近路”,公眾一定會目瞪口呆,我相信稍微懂點規矩的老人和孩子通常也不會這么做。
可為什么進出封閉式管理的醫院和學校知道守規矩,在封閉式小區里住著竟然如此不懂規矩呢?
來函稱這座安置小區的居民大都來自農村,估計以前住慣了在宅基地上自建的老房子,村民門一塊住著也沒有封閉式管理一說。如今住進了若大的安置小區里,出家門還得在小區里走上數百米才能出大門,于是覺得很不方便。
作為小區的物業,當然應該充分考慮居民的訴求,如果小區的規模特別大,倒是應該適當增加小區出入口的數量。但對于居民來說,要明白從小區安全和規范管理出發,出入口不宜太多;即便出入口的確太少,居民也應該通過正當途徑表達訴求,絕不應該采取毀壞護欄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