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經濟學:
“一致通過”和“少數服從多數”哪種更合理?
阿羅不可能定理是有關決策效果的一個重要結論。市場條件下的私人選擇,通常可以導致有效率的結果,能夠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但也存在著市場失靈的狀況。而在政治領域中,個人意愿的表達,必須經過公共選擇這個過程,在民主制度下,最為常見的辦法就是投票。那么,投票是否也能導致一種有效率的結果呢?這便跟投票的規則有很大的關系。
公共選擇理論的創始人布坎南認為,一致同意規則是公共選擇的最高準則。市場機制之所以有效,就是因為在市場中達成的任何一筆交易,都是以交易雙方一致同意為基礎的,哪怕有一方不同意,交易都無法達成。這一原則對公共選擇來說也是適用的,只要某一集體決策獲得了一致性同意,那就表明,它肯定沒有使任何一個參與者受損,卻至少對其中的一個人有利,用經濟學的術語來說,這就是一種"帕累托改進"。
然而,遺憾的是,"一致性是好事,但卻太昂貴了",各參與者都是不同的利益主體,一項議案的通過,需要搞清楚所有的利益主體的選擇傾向并征得他們的同意,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這往往是得不償失的,也是不現實的。如果關于我國是否要進口10條冰箱生產線也要由全民公決獲得100%的選票同意方可,那顯然太荒謬了。可見,一致性原則并不是保證獲得最優結果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公共選擇方法。
既然"一致同意"并不現實,那么,人們就退而求其次,追求"多數同意"原則。相對于一致同意來說,多數同意規則無疑是降低了決策的成本,但由于每項決策都在有人反對的情況下作出,所以這就便公共選擇具有了強制的色彩,會造成多數人對少數人的"暴政",也就是造成多數人侵害少數人這種并不理想的福利后果。試想:你是一個徹底的和平主義者,你不贊成擴軍備戰,但你一樣也要按章納稅,為別人的擴軍備戰選擇支付成本。
雖然有如此缺陷,少數服從多數依然是大家所樂于使用也是經常使用的公共選擇原則,為什么會這樣?當然是因為它具有的更突出的優點。首先,它具有方法簡便,成本低的優點。其次,一般而言,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依靠這一原則選出來的方案不會是最差的。第三,少數服從多數是一種"民主的公共選擇過程,它雖然使少部分人受損,但同時卻讓大部分人獲益"。
因此,從社會的角度看,這個決策還不失為是一個好的決策。所以,正如邱吉爾所言,"民主制度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它是我們所能找到的最好的制度"。在社會生活中進行公共選擇時,人們更愿意接受這種"我們能找到的最好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