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仙人JUMP的第453篇原創(chuàng)
1
近1年吧,整個大消費領域都特別火熱,尤其是教育行業(yè)不太好了之后,資本的錢已經不知道往哪里投了。
不管是新任亞洲首富被農夫山泉拿走,還是元氣森林在賽道里大殺特殺。
不管是Manner讓今日資本再次名聲大噪,還是由于完美日記成功上市導致花西子的融資被擠破頭。
很多線上的消費品項目剛剛搞幾個月,創(chuàng)始人跟投資人說供應鏈我熟,就能拿到錢。
大家都不想錯過這場盛宴,就連賣拉面的單店估值都上去了。
但恕我直言,熱鬧的表象下,資本只是變著花在給美團和小紅書送錢而已。
平心而論,現(xiàn)在做消費品的環(huán)境確實要好了。
首先是天時。
Z世代開始參加工作了,有消費決策權了,他們并沒有什么歷史包袱,沒有天然地認為國貨就比洋品牌差,而且喜歡嘗鮮,重視顏值。
這是一個時代的紅利,消費者變了。
其次是地利。
很多基礎設施都已經完善了,先是國家整個代工積累的供應鏈紅利,現(xiàn)在要做個消費品品牌,尤其是做彩妝、食品飲料的,非常容易找到成熟的代工廠,甚至可以幫你做研發(fā)。
再次是移動支付的普及、現(xiàn)代物流的迭代,這些都支撐了新品牌的不斷誕生。
最后是人和。
之前有個段子就說當代新消費項目的三板斧:小X書上找KOL搞種草,然后找直播電商的頭部主播帶帶貨沖沖銷量,再搞個自播或者在微信上搞私域流量做留存。
消費者都上網了,不需要辛辛苦苦鋪線下商超便利店渠道也可以把貨賣出去。
當然,更重要的是投資機構有錢。
錢多有兩個維度,一個維度是絕對意義上的,現(xiàn)在的投資機構數(shù)量、從業(yè)人員以及募集的資金都比以前多多了。
另外一個維度是相對意義上的。
消費品項目看起來再貴,比起互聯(lián)網項目還是要便宜很多的。
而且消費品的一個細分賽場上第一到第十名有可能都可以拿到融資。
這就是我所說的相對意義上的“錢多”。
于是,借助于暢通的互聯(lián)網資訊,這個賽道很快就卷成麻花了。
線上卷完,線下卷。
最早是新茶飲,后來是美妝集合店和咖啡店,再后來是中式烘焙店和各種面館。
而且是越來越貴。
如果按照單店價值的話,星巴克不如喜茶,喜茶不如manner咖啡,manner咖啡不如墨茉點心局。
但。
太陽底下無新事。
2013年的時候,各類投資機構就已經涌入了新消費賽道了,尤其是餐飲這個賽道。
雕爺牛腩在只有兩家門店的情況下,就獲得了6000萬元的A輪融資,投后估值4億元,如果按照媒體的計算公式的話,單店價值要比現(xiàn)在的新消費品牌貴多了。
半家店,就過億了。
黃太吉最風光的時候也曾經拿了近兩個億的錢,投后估值12億。
西少爺和霸蠻也都是在2013年-2015年這個時間段完成融資的。這兩個項目要好很多,但是也歷經波折,門店數(shù)量一直沒有超過百家。
后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回頭來看,投這些項目其實不算成功。
但資本為什么還要去投呢?
因為這些項目其實也談不上失敗。
資本也傻,資本也不傻。
早期股權投資這個事情,其實很大一部分有賭的成分。
越早期,賭的濃度越高。
那個時候,移動互聯(lián)網的故事才講了一半,無論是投資機構還是創(chuàng)業(yè)者都不知道移動互聯(lián)網的終局是什么,總覺得移動互聯(lián)網會重構線下的消費業(yè)態(tài)。這時候一部分會講故事的創(chuàng)業(yè)者就出來了,說我這是新消費,是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新消費。
所以O2O的故事才會被資本所認可。
黃太吉一個賣煎餅果子的,只是幾十家門店加了一個互聯(lián)網概念就能估值12億。
要知道當年風頭正盛的呷哺呷哺有幾百家門店也才估值50億。
投資人不是在投餐飲項目,不是在投新消費項目,而是投披著餐飲的互聯(lián)網項目。
投資人投的永遠都是好聽的故事。
那現(xiàn)在,為什么消費品又火了呢?
不是火了,是沒得選了。
互聯(lián)網流量見頂,硬科技見效太慢,可能需要十幾年。
但是消費品項目,好算賬啊,只要項目不太差,就有回款。
除了這個之外呢。
還有另外一個小的好處,就是業(yè)務數(shù)據(jù)透明了,不是黑匣子的狀態(tài)下投資了。
之前如果說是有賭的成分,現(xiàn)在反而不能算是賭了。
在移動支付普及之前,線下的消費品尤其是餐飲項目其實得不到資本的認可,就連銀行放貸都警惕餐飲業(yè),我真的做過這塊兒的盡調。
因為無論是采購還是收銀,用的都是現(xiàn)金。
現(xiàn)金不是不好,而是容易做假賬。
你說自己單店日流水過萬,我即使去數(shù)人頭發(fā)現(xiàn)沒這么多的時候,你也可以解釋說有淡旺季之分,昨天確實收了這么多。
做線下餐飲盡調,要跑很多店,要盯高峰期和節(jié)假日的人流,還要隨機去一家店拿走所有小票。
瑞幸就是在這上面被人查出了問題。
當年瑞幸造假,就只是財務造假,業(yè)務上沒有辦法造假,或者說造假的成本很高。因為投資人只要蹲在門店數(shù)幾天人頭就能發(fā)現(xiàn)端倪。當然,你要說這些消費者可能也是花錢找來充數(shù)的,那也很有可能。
線下收費排隊也不是沒有,但總的來說,造假成本確實是高多了。
但另一方面呢,線上消費品的業(yè)務造假成本相比之下,要簡單多了。電商刷單是很成熟的灰產項目,而且已經迭代到實物真實走一趟倉庫了。
線上消費品不是在刷單造假,就是被哄抬到天價了。
這也是投資機構又開始看線下的消費品項目了。
資本可能不是啥好心思,但資本都不傻,必然有所圖。
有的資本是圖利,直接的收益,算得過來賬,就投。
有的資本是圖名,但圖名也是為了圖利,算長期的賬。
只要投出個大項目、名項目,只要賺一點點就行,甚至虧一點點也行,有了知名項目,就能募集更多的資金,就有機會投出其他項目。
有的資本是做局,鼓搗出風口,鼓吹一個新故事,不一定需要算得過來賬,有人接盤就賺,他賺的是一個零和博弈的錢。
這種各懷鬼胎下,雖然大家都很聰明,但在相互博弈的黑暗森林里,不一定能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有人會輸,有人會贏。
但,有人穩(wěn)賺不賠。
線上消費品項目,無論數(shù)據(jù)是真是假,必要的流程肯定是要先上一遍傳統(tǒng)的電商平臺的,還要在各種種草的內容平臺做投放,還要找大量直播間的主播們幫忙帶貨。融資前,要砸錢在上面刷數(shù)據(jù),否則拿不到投資人的錢。
融資后,更要砸錢在上面了,因為要圓謊,要把假的搞成真的。
數(shù)據(jù)一開始假沒有問題,拿了投資人錢之后有了營銷預算,也許數(shù)據(jù)和銷量就能成真呢。
于是,電商平臺獲得了大量的廣告費, 某種草平臺盆滿缽溢,主播也得到了名利。
線下的消費品項目也是同樣的道理。
你以為那些創(chuàng)業(yè)多年終于熬出頭的創(chuàng)業(yè)者是贏家?
你以為這些風險投資機構是贏家?
不是。
是外賣平臺和本地生活服務平臺。
你以為資本給的錢是那么好拿的?是不是得保持增長?保持增長是不是得上外賣平臺?要是覺得上外賣平臺降低調性,是不是得在本地生活服務平臺好好經營一下,維護自己網紅店的人氣?
而這些,是不是需要給外賣平臺和本地生活服務平臺做投放?
投資人在搶新消費項目,其實是上趕著給美團和小紅書上貢。
誰才是最大的贏家?是美團和小紅書,乃至各路主播。
你以為投資人輸了嗎?
不,也有沒輸?shù)摹?/p>
因為他們投資了美團和小紅書。
閉環(huán)了,家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