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不是精品百貨,也不是香榭麗舍大街,距離市中心幾十公里的奧特萊斯,才是中產階級們秘而不宣的購物天堂。
永遠打折的名牌,寬闊無邊的停車場,爆買幾十件也不肉疼的消費體驗,就像是情人柔軟的小手,在他們心頭反復搓揉。
每逢休息日,你都可以看見一茬一茬的中產階級們,不辭辛勞地開著車,奔赴遠郊的快樂之邦。
之所以說是情人,是因為他們很少對外談起自己與奧特萊斯的秘密際會,畢竟在刻板印象里,坐落在市中心的高檔百貨與他們才是門當戶對。
哪怕送你一件精致禮物,也要把真實信息暗暗藏在心里的括號,“這是我特意(駕車1小時去奧萊,在店門口排隊1小時,被店員擺臉色,還和大媽爭搶了半小時后)為你挑選的奢侈品包包。”
2020年了,還有人去奧特萊斯嗎?不僅有,還不少。
排隊半小時起步,是熱門奧萊店的“進店禮儀”。圖源:@棒棒糖羽君
經過漫長的居家隔離,來一場暢快的報復性消費吧(當然,是去奧特萊斯)。圖源:@小紅薯_6802
當然,這個大家都暗搓搓心馳神往的購物場所,也和它略顯拗口的名字一樣,似乎總蒙著一層蒙娜麗莎的神秘微笑。
比如,我們關于奧特萊斯最大的迷思是:為什么它們都要裝修成千里之外的歐洲小鎮啊?!
比如,上海佛羅倫薩小鎮:
蘇州奕歐來購物村:
福州天澤奧萊。(迪士尼:喵喵喵??)
成都時代奧特萊斯:
京津佛羅倫薩小鎮。你說這不是威尼斯?我不信。
一些奧萊甚至成了網紅拍照打卡熱門地,比如走馬卡龍色系的西安首創奧特萊斯:
圖源:@依舊是小懶
或許是覺得歐洲小鎮終歸比江南水鄉要來得洋氣吧。
這大概也是奧萊的周到服務之一:為客戶挽尊,讓他們產生一種“雖然我買了那么多便宜貨但我還是高貴冷艷的中產階級,哼”的奇妙暗示。
叫“驚喜奧萊”未免直白土氣,叫“斯普瑞斯”頓時高端大氣
說到底,在奧特萊斯購物的群體們,可能是目標最明確的一群消費者。
坐落于市中心黃金地段的高檔shopping mall可能還要努力撈一撈會頭腦發熱沖動消費的客戶。但是對于奧特萊斯而言,能舍棄寶貴的休息日大老遠開車過來的,就一定是真愛,啊不,為了淘打折貨的。而他們,才是不會白嫖的優質客戶。
那么,這些客戶對價格有多敏感,就不用多說了吧?
錙銖必較是逛奧萊最重要的精神:
見識過大世面的顧客表示:7折也不過是辣雞。
但是一旦遇到真的劃算的折扣,他們買起來絕不手軟。平日里在貨架上高攀不起的產品們,搖身一變三折就能屬于你,這誘惑誰頂得住?
一般來說,即便是折扣滿地的奧特萊斯,也不是一味無腦沖沖沖就好了。
眾所周知,奧特萊斯的產品折扣是根據產品定位來的:剛過季的正價店同款8折,過了好多季的五六折,過了好多季又在奧萊擺了好久的,兩三折。
當然,還有一些瑕疵品和“奧萊專供”的產品的定價,就更加玄妙——只有常逛奧萊的老手,才能在最短的時間里判斷這家店有沒有好貨。
除此之外,進門后先去哪家排隊效率最高?禮金券和積分怎么用最劃算?哪家店折扣最優惠?怎么淘到正價店同款?……
這些摳門絕學又統稱“奧特萊斯學”,在省錢寶典小紅書一搜,就有6000多篇攻略筆記。
奧特萊斯:?我不要面子的啊
關于“奧特萊斯學”,我們看了一些小紅書筆記,為你劃了以下這些重點:
1.去之前先做好功課,把品牌往季的lookbook大致翻翻,到了店里更能分辨哪些是正價店過季款,哪些是專供奧萊的“次品”。
2.逛得多了,你就知道一些品牌擺放B級品(微瑕疵)的固定位置,比如某N牌家的Hash Wall,這里往往最能淘到性價比高的熱門款。
3.加一些奧萊代購,他們的朋友圈是了解品牌折扣最快捷的渠道。看到夢幻折扣的話,周末直接開車來個奧萊一日游,連代購費都省了。
4.一般來說,去得早的話先去某N牌、某G牌等奧萊熱門店,等你逛完一圈出來門口可能已經大排長龍。時間成本,它也是個成本嘛。
5.不要看到奧萊低到瘋狂的價格就立刻買單,內心先發問三連:禮金券和積分用了嗎?還能再找找瑕疵還還價嗎?附近其它的奧特萊斯會不會比這家更便宜?
……
博大精深的“奧學”永遠不止理論,還要結合實戰經驗才能做到“一出手就是一個準”。
不過摳歸摳,頭勢還是要清爽的,腔調還是要有的,奧萊面對的這群消費者,同樣不好糊弄:
劃重點:開車來的,孩子的興趣班,陪伴奧萊成長——一個愛逛奧萊的中產階級形象躍然紙上
奧萊的消費者們仍然希望享受到在正價店享受到的貼心服務,然而這對于客人數量遠超正價店的奧萊店來說,顯然有些不切實際。
所以,顧客和SA摩擦的小火花,也是各個品牌奧萊店鋪評價區的保留戲碼。
比如只想要買根領帶卻被告知要配貨:
又或是遇到可能心情不太好的男sales:
盡管如此,哪怕鬧到不歡而散,發誓自己再也不來奧萊受氣的他們,最后都成了折扣面前的王境澤。“沒必要和錢過不去~你說是不是?”
“我從來不知道我能省下這么多錢,直到我逛了奧萊工廠店”
Naive。雖然你是實打實買到了便宜的產品,但是薅奧萊羊毛?不存在的。
早在2014年就有英國媒體統計過英國購物中心每平方能產生的銷售額。在普通的購物中心,一平方英尺每年能產生的銷售額是300英鎊,但是在英國聞名全球的奧特萊斯,比斯特購物村,這個數字翻了6倍。
如果換算成我們能理解的概念大概就是說,每一平方米的奧萊,每年能產生18萬的營業額。
比斯特購物村是英國第二大旅游目的地,僅次于白金漢宮。看這裝修,再看看國內一眾奧萊,是不是熟悉感撲面而來?
而以購買力強為必殺技的中國消費者們也毫不遜色。
根據時尚商業媒體華麗志的數據,上海最有名的青浦奧特萊斯2009年的業績還只有11億,到了2013年已經接近30億,奧萊常駐品牌coach在2011年就已突破年收入1億大關。
圖源:@黃大小姐
而到了2018年,根據中國奧萊行業自己曬出的成績單,奧特萊斯在中國已經成為一門年銷售業績超500億的行業——這其中,每一位想薅羊毛的中產階級都出了人出了力。
可以這么說,在國內奧萊行業日益成熟的當下,只要你在奧萊消費了,就不存在薅奧萊羊毛這件事。
與此同時,奧特萊斯在中國的擴張腳步也如同踩著魔鬼的步伐,它早就不再是一線城市男女老少的獨享樂園。
如今在三四五六線城市,各種各樣的奧萊遍地開花,正規的不正規的,開在鄉下的開在城里的,賣真貨的賣高仿的,應有盡有。
I.T的折扣店是比較常見的開在城里的奧特萊斯
但是雖然都叫著奧特萊斯的名字,它們的背后卻是不同的資本家,其中有正兒八經的大集團,也有想趁著奧萊紅利期分一杯羹的牛鬼蛇神。或許這也是為什么,關于奧特萊斯賣假貨的質疑從未停止。
而且中國的奧特萊斯也繼承了我們什么都要做到最大的精神,這幾年越建越大。
2008年“砂之船”西部奧特萊斯說要建8萬平方米的購物中心,媒體還小小驚呼;
重慶西部奧特萊斯購物廣場
結果幾年后,位于天津和北京之間的京津佛羅倫薩小鎮,哐的一下,18萬平方米,大家只能閉嘴驚艷。
唯一算薅到羊毛的,可能是奧特萊斯代購。這一新興職業群體一般是奧萊店鋪員工,或是家住奧萊附近的人,每天跑跑奧萊拍拍產品照片,再發發朋友圈,就可以輕松月入過萬。
他們服務的,是那些想要討便宜卻懶得跑那么遠的顧客,所以說到底,被薅羊毛的還是中產階級吶。
這個疑問,可能存在于每一個踏入奧特萊斯的人心中。
奧特萊斯的名字來源于英文單詞Outlets,這個概念最早于100年前誕生于美國,并在上世紀70年代開始大規模發展。最早是處理尾貨和庫存的工廠直銷店,后來漸漸聚集,就成了大型購物村。
奧特萊斯在本世紀初進入中國,第一家建的就是北京燕莎奧特萊斯,只用了10年就憑折扣和低價在中國市場扎根,國人開始逐漸接受了這種零售業態。
當時的奧萊還比較樸素
隨著奧特萊斯的擴張,本來只售賣庫存產品的定位顯然已經滿足不了顧客的需求,甚至有時候會出現奧特萊斯店要和正價店搶產品的局面。
為了解決奧特萊斯的貨源,一些品牌推出了專供奧特萊斯的產品線:在同一家工廠,用稍微差一點的材料和更簡單粗暴的設計來壓低成本,自己的高仿自己來做。
等到上架奧萊,再貼上“原價xxx,現價xxx”的標牌,制造一種“哇這個折扣也太夢幻了”的錯覺——但其實這件產品從來沒有被以原價售賣過。
這大概也是坊間一直流傳著奧萊真假混賣的原因,其實是正價店產品和奧萊專供產品混著賣。
買了不久的牛仔褲,口袋就成了這樣
國內知名民生打假節目《1818黃金眼》就曾曝光多起想在奧特萊斯薅羊毛卻落得一身腥的新聞。
比如紹興的小余在奧特萊斯買了一件Supreme的T恤。
結果卻發現是國內搶注的“NEO Supreme”,和意大利山寨Supreme大概是一個意思:
杭州的小邱,一名專業的奧萊代購,也在奧特萊斯翻了車。幫顧客1千多買的鞋,穿了1小時就掉色了:
所以說,在奧特萊斯里最厲害的永遠不是那些掏錢最快、錢包最鼓的,而是火眼金睛花小錢淘到好貨的人,此處的好貨包括但不限于正價店只過了一兩季的新品,品牌經典款,或是輕微瑕疵的熱門款。
不過,這幾年奧特萊斯的日子也并不那么好過了。
一來,一些奧特萊斯開始試著開進城里,高昂的租金使得要維持低價和折扣越來越難。
二來,奧特萊斯能成為中產階級的老佛爺百貨,互聯網也能成為中產階級的奧特萊斯。嚯,輕點一下手機不比灰頭土臉開幾十公里車來得劃算?
那么你呢,
有沒有奇妙的奧特萊斯購物體驗?
參考資料:
1.Fashion采訪手記:奧特萊斯:“特制”的名品
2.華麗志:奧特萊斯的前世今生
3.超市周刊:奧特萊斯的囚徒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