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郵政局公布了2019年前7個月的快遞數據。快遞業務量是一個很奇妙的數據,表面上看是快遞數量,往深了看其實就是城市背后的經濟邏輯與產業布局。透過快遞數據的變化,可以讀懂城市經濟、產業的盛衰情況。上表可以看到,全國總量上,今年前7個月的業務量與收入,增長勢頭都不錯,業務量增長了26.2%、收入增長了24.1%,但較去年同期,增幅均有所下滑,去年同期的業務量增長量27.5%、收入增長了25.4%。再分區域來看,內陸31個省市、自治區中,業務量基本仍保持正增長,但較去年同期,形勢嚴峻了許多。去年內陸31個省市中,快遞業務量增速,除了北京,全都在10%以上,收入增速全都在18%以上。而今年,業務量增速跑輸全國平均增速的地區有19個,增速在10%以下的地區9個,分別是北京、山西、內蒙古、黑龍江、上海、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其中北京、內蒙古、上海、寧夏、新疆五個地區,增速更是為負數。快遞數量形勢的突變,與外界的貿易環境有直接關系。但可以看到,即便業務量下滑,收入卻始終保持正增長。寧夏與新疆,業務量暴跌了1/5左右,收入卻仍保持高速增長,唯一合理的解釋是,快遞費用在上漲,并且上漲的同時,寧夏與新疆短途快遞量減少了,通往中東部的長線快遞量卻在快速增加。北京、上海業務量下滑,前者主要受產業轉移所致,而后者顯然是受貿易摩擦影響。為更好的了解北京、上海,下面再看快遞業務量與收入排名前50的城市數據變化情況。制圖:財經韜略;數據:國家郵政局;由于名次變化,只能比較48個城市制圖:財經韜略;數據:國家郵政局;由于名次變化,只能比較49個城市一般來說,能夠用快遞運送的大多都是輕工業產品、手工業產品,如衣服鞋子首飾、食物、一般的生活用品,以及一些娛樂體育等電子產品。大型的重工業產品,如汽車、機床等重型設備,是沒法通過快遞和物流寄送。所以,快遞業務量排在前面的,一般都是輕工業中心、全國或區域消費中心等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等門戶城市,深圳、蘇州、泉州、佛山、東莞等工業城市,與以發達的小商品市場享譽全國的義烏等城市。上表是快遞業務量排名前50個城市名單,可以看到,50個城市增長勢頭基本保持良好,除了北京、上海。快遞業務量增速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別是:無錫、宿遷、金華(義烏)、揭陽、臨沂、長沙、佛山、保定、蘇州、合肥;快遞業務量增速排名后十的城市分別是:上海、北京、哈爾濱、杭州、沈陽、常州、紹興、南京、南寧、湖州。快遞收入增速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別是:佛山、揭陽、廈門、廊坊、廣州、保定、蘇州、無錫、臨沂、濰坊;快遞收入增速排名后十的城市分別是:北京、大連、臺州、天津、煙臺、紹興、杭州、汕頭、嘉興、溫州。可以看到,快遞業務量與收入增長不錯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包郵區以及廣東、山東等經濟活力好的地區。
無錫的業務量增長了70%,佛山的快遞收入增長了50%,以此來看,這個傳統的工業城市,發展潛力十足。
金華(義烏)作為全國性的小商品市場,快遞增長量非常出色,達到了64%,但收入增長量卻排不進前十,只有20%。仔細計算了一下,去年義烏每件快遞價格為5.24元,今年降至3.82元。
對此有兩種解釋,要么是金華(義烏)在經濟下行壓力大的背景下,開始大規模包郵促銷費,要么是在刷單刷量。
廊坊收入排名位居第四,而北京業務量與收入均倒數,可見北京的很多生產型產業被遷到了廊坊。
業務量與收入靠后的城市,包郵區也占了大頭,另外還有北京、東北與山東一些城市。
由此快遞數據的分化,可以看到,江蘇、山東這兩個以均衡發展模式為主的省域,也在打破這種傳統模式,走分化路線。
至于北京的業務量負增長,收入基本沒有增長,足可見北京這幾年將產業外移以及設定人口天花板的力度相當大。
上海雖然受貿易因素影響,業務量下滑,但收入增速并不低,同比增長仍有26%。杭州讓人很詫異,傳統的電商之都,在業務量與收入增速倒數10名的榜單中皆有名次,絕對量上被廣州進一步拉大差距。前兩年網絡上熱議,杭州要取代廣州,成為北上深杭,如今可以看到杭州與廣州之間巨大的差距了。廣州的業務量是杭州的約2.5倍,收入是杭州的約2倍。事實上,就目前杭州的綜合實力來看,要比肩廣州,還得再加上一個寧波。臺州、天津,收入增速不景氣,正好對應著它們的經濟景氣程度。天津雖然在努力走出經濟泥淖,但上半年GDP增速仍遠低于全國平均增速。臺州今年上半年經濟突然失速,GDP增速只有5.5%,跑輸了全國。個別區如路橋區,增速只有0.3%,路橋區與臨海市第二產業增速,甚至為負數。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