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這是該法實施30年來的又一次“大修”。經過修訂,新法由過去的9章61條增至10章86條,針對當前結婚生育、財產分配、人身權利等領域侵害婦女合法權益的問題,新修訂的婦女權益保障法作出了積極回應。那么,此次修訂有哪些亮點?與過去相比,又有哪些區別和改變呢?
生育手術須經婦女本人同意
新修訂的《婦女權益保障法》第二十一條明確提出,婦女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不受侵犯。禁止虐待、遺棄、殘害、買賣以及其他侵害女性生命健康權益的行為。禁止進行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和選擇性別的人工終止妊娠。醫療機構施行生育手術、特殊檢查或者特殊治療時,應當征得婦女本人同意;在婦女與其家屬或者關系人意見不一致時,應當尊重婦女本人意愿。由此可見,面對自己的生育手術或治療,婦女本人的意見才是最重要的。
拓寬性騷擾維權渠道
新修訂的《婦女權益保障法》中對性騷擾的概念進行了重新界定,第二十三條明確指出,禁止違背婦女意愿,以言語、文字、圖像、肢體行為等方式對其實施性騷擾。受害婦女可以向有關單位和國家機關投訴。接到投訴的有關單位和國家機關應當及時處理,并書面告知處理結果。受害婦女可以向公安機關報案,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
此外,發生在校園和職場里的性騷擾,在第二十四條也有相應規定,學校應當根據女學生的年齡階段,進行生理衛生、心理健康和自我保護教育,在教育、管理、設施等方面采取措施,提高其防范性侵害、性騷擾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保障女學生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發展。學校應當建立有效預防和科學處置性侵害、性騷擾的工作制度。對性侵害、性騷擾女學生的違法犯罪行為,學校不得隱瞞,應當及時通知受害未成年女學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向公安機關、教育行政部門報告,并配合相關部門依法處理。對遭受性侵害、性騷擾的女學生,學校、公安機關、教育行政部門等相關單位和人員應當保護其隱私和個人信息,并提供必要的保護措施。也就是說,不論是中小學校,還是大學,今年起所有學校的規章制度中都應當要有包含預防處理性侵害、性騷擾工作制度的內容。
首次明確住宿經營者的安全保障義務
新修訂的《婦女權益保障法》第二十六條,對住宿經營者的安全保障義務進行規范,要求其應當及時準確登記住宿人員信息,健全住宿服務規章制度,加強安全保障措施;發現可能侵害婦女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為,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報告。這是對住宿經營者課以安全保障和及時報告義務,防止其“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也是及時預防和制止違法行為的有效途徑。
媒體報道涉及婦女隱私事件應客觀適度
網絡暴力帶來的傷害后果嚴重,民法典和個人信息保護法也對保護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和個人信息等人格權益作出規定。特別是對于女性這一弱勢群體更是如此。新聞媒體在報道新聞事件時,應當謹慎盡責,發布報道前應當核實消息來源的真實性,以官方發布的權威信息為準,同時注意保護婦女隱私,堅持適度原則,不得通過夸大事實、過度渲染等方式侵害婦女的人格權益。
人身安全保護令再“升級”
此次《婦女權益保障法》修訂,明確加強了婚戀交友關系中的婦女權益保障、擴大人身安全保護令的適用范圍。第二十九條提出,禁止以戀愛、交友為由或者在終止戀愛關系、離婚之后,糾纏、騷擾婦女,泄露、傳播婦女隱私和個人信息。婦女遭受上述侵害或者面臨上述侵害現實危險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這樣,可以給更多的潛在受害人提供更有力的維權武器。
限制生育不得作為聘用條件
新修訂《婦女權益保障法》明確表示了對職場性別歧視問題的干預態度,并根據近些年用人單位在招錄過程中容易發生的性別歧視行為,將其歸結為五大類,便于用人單位、求職者和勞動者理解。
具體來說,第四十二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完善就業保障政策措施,防止和糾正就業性別歧視,為婦女創造公平的就業創業環境,為就業困難的婦女提供必要的扶持和援助。
第四十三條規定,用人單位在招錄(聘)過程中,除國家另有規定外,不得實施下列行為:限定為男性或者規定男性優先;除個人基本信息外,進一步詢問或者調查女性求職者的婚育情況;將妊娠測試作為入職體檢項目;將限制結婚、生育或者婚姻、生育狀況作為錄(聘)用條件;其他以性別為由拒絕錄(聘)用婦女或者差別化地提高對婦女錄(聘)用標準的行為。
第四十四條規定,用人單位在錄(聘)用女職工時,應當依法與其簽訂勞動(聘用)合同或者服務協議,勞動(聘用)合同或者服務協議中應當具備女職工特殊保護條款,并不得規定限制女職工結婚、生育等內容。職工一方與用人單位訂立的集體合同中應當包含男女平等和女職工權益保護相關內容,也可以就相關內容制定專章、附件或者單獨訂立女職工權益保護專項集體合同。這是在法律保護的基礎上,要求用人單位進一步以具體合同條款的方式明確對女職工的特殊保護,防止部分用人單位以沒有明確合同依據為由不履行特殊保護義務,該規定是對職場女性保護力度的進一步提升。
除了招聘環節,新修訂法律還新增了第四十九條,即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應當將招聘、錄取、晉職、晉級、評聘專業技術職稱和職務、培訓、辭退等過程中的性別歧視行為納入勞動保障監察范圍。此舉實現全過程勞動保障監察,增加了保障力度。
不得因產假降低女職工工資福利待遇
新修訂的《婦女權益保障法》第四十八條明確指出,用人單位不得因結婚、懷孕、產假、哺乳等情形,降低女職工的工資和福利待遇,限制女職工晉職、晉級、評聘專業技術職稱和職務,辭退女職工,單方解除勞動(聘用)合同或者服務協議。女職工在懷孕以及依法享受產假期間,勞動(聘用)合同或者服務協議期滿的,勞動(聘用)合同或者服務協議期限自動延續至產假結束。但是,用人單位依法解除、終止勞動(聘用)合同、服務協議,或者女職工依法要求解除、終止勞動(聘用)合同、服務協議的除外。用人單位在執行國家退休制度時,不得以性別為由歧視婦女。
該規定為了防止部分用人單位變相降薪、變相對女職工生育進行限制,較原法律規定更為完善。而且,還明確勞動(聘用)合同或者服務協議期滿的,勞動(聘用)合同或者服務協議期限自動延續至產假結束,進一步加大了對生育婦女勞動權利的保護,積極應對生育政策調整帶來的挑戰,為婦女更好兼顧生育與事業提供了支持。
婚登機關應提供婚姻家庭輔導服務
新修訂的《婦女權益保障法》鼓勵男女雙方在婚前進行醫學檢查,以保障對對方身體健康的知情權,在知己知彼的情況下作出締結婚姻的決定,避免后續產生相關問題。
女方對夫妻共同財產享有共同記名權
在財產權利方面,新修訂的《婦女權益保障法》對于男女平權作出進一步規定,增加了女方對夫妻共同財產享有要求記載其姓名等權利。根據民法典關于夫妻共同財產的相關規定,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原則上都屬于夫妻共同財產。
關于登記在一方名下的財產性質如何認定,往往是離婚訴訟中雙方的爭議焦點之一,也是法院在夫妻共同財產認定上的難點。通常需結合財產來源、取得時間以及是否發生贈予等個案情形予以綜合考量認定。而該條款新增內容,則為女方確認并明示夫妻共同財產提供了明確法律依據,也為離婚糾紛中共同財產范圍的確定打下基礎。
第六十六條規定,婦女對夫妻共同財產享有與其配偶平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不受雙方收入狀況等情形的影響。對夫妻共同所有的不動產以及可以聯名登記的動產,女方有權要求在權屬證書上記載其姓名;認為記載的權利人、標的物、權利比例等事項有錯誤的,有權依法申請更正登記或者異議登記,有關機構應當按照其申請依法辦理相應登記手續。
離婚財產分割訴訟中,夫妻共同財產的范圍是法院審查的首要重點。新修訂的《婦女權益保障法》第六十七條規定,離婚訴訟期間,夫妻一方申請查詢登記在對方名下財產狀況且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人民法院應當進行調查取證,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予以協助。離婚訴訟期間,夫妻雙方均有向人民法院申報全部夫妻共同財產的義務。一方隱藏、轉移、變賣、損毀、揮霍夫妻共同財產,或者偽造夫妻共同債務企圖侵占另一方財產的,在離婚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對該方可以少分或者不分財產。
此舉明確了離婚訴訟中夫妻一方的調查取證權,有效解決了婚姻關系中弱勢一方舉證難的問題。而且,該條文中明確將如實申報共同財產規定為夫妻雙方的法定義務,否則法院可依據該條款對拒不履行一方作出不利認定。要求夫妻雙方在離婚訴訟階段積極申報共同財產,不僅能有效減輕雙方的舉證負擔,也能促進離婚財產分割的處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