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年輕的時候總是愛折騰,好面子愛逞強,家人面前要挑大梁,朋友面前要當大哥。事事爭先,絕不能輸給旁人。
但是老了就不一樣了。凡事要學會收斂,不出風頭,低調(diào)做人,少摻和“熱鬧”的事,遠離是非。
是非和塵埃不是社會上才有,每個人的家里都有。家就是社會的一個縮影,一大家子人,十多二十口人,還有血緣關(guān)系之外組成家的人,均來自不同的社會背景和不同觀念的家庭。
年輕的時候在大家庭面前獨當一面,父母依靠你,后輩指望你,平輩的尊重你,還時不時靠你幫點忙。有這樣的擔當和責任心,在家里的話語權(quán)是絕對夠高的。
到了老年,把這些所謂的擔當都收一收,不該管的不要管,讓自己在家庭中退居二線,樂享清福。
要知道,家庭關(guān)系再好,也要注意相處的技巧。相愛容易相守難,放在任何親密關(guān)系中都是個很好的提醒。這四種相處建議,能在家庭生活中幫上忙。
(一)與老伴和睦相處,尊重和愛護對方
年輕的時候再有脾氣,老了也一定要收斂,與老伴和和氣氣的,不要耍性子使絆子。因為人生這后半段,你們是互相唯一的依靠了。雖然有兒女,但兒女有自己的家庭,你們少時夫妻老來伴才是彼此最親的人。
一生相伴,磕磕絆絆走了一路,無數(shù)次爭吵無數(shù)次原諒,有開心有難過,有笑容有淚水......有過一百次離婚的念頭,第一百零一次還是選擇了對方。所有的點滴匯在一起正是你們一生相愛相殺的美好回憶。
到老了人會發(fā)現(xiàn),以前那些惱人的事,想不通的心結(jié),上了年紀之后都會慢慢淡化,并不會再想拿出來跟愛人翻舊賬,而是大度地讓它去吧,算了。人老了,心也豁達多了,凡事都不愛計較了。
但是有些人性格較為古板,認為伴侶這么多年都沒有離開自己,老了更只能依附自己。于是對老伴指手畫腳,吆五喝六。
既然都過到這個份上了,對方肯定是已經(jīng)摸透了你的脾氣,對你的生活習慣已經(jīng)了如指掌。但是大家都老了,身體都不如從前,即使一方從前在家承擔大部分家務(wù),現(xiàn)在也必須兩人一起分擔。年輕時沒做過,不會干的家務(wù)現(xiàn)在通通從頭學起。
要是年輕的時候不怎么顧家,老了就趕緊彌補吧,多為對方做點事,不要理所當然地認為伴侶為家操勞慣了,老了也依然是對方的該干的活。
老年夫妻最重要的是相互扶持與照顧,才能過個愉快的晚年。沒有老伴的,或?qū)习椴缓玫模词棺优㈨槪砭耙餐ζ鄾龅摹?/p>
老伴,是人老了之后最重要的底牌之一。能相伴一輩子是多大的緣分,可別弄丟了。
(二)即使再親的兄弟姐妹也要明算賬
很多長輩在家中會充當和事佬的角色。因為德高望重有話語權(quán),全家人都很孝敬。尤其是排行靠前的老人,就像家族族長一樣,兄弟姐妹和小輩們有事就去麻煩他,要他拿主意。
大家都知道老人肯定有一筆錢在手里,即使不是子女,其他親戚需要錢也會來跟你借。理由是,你老了又花不了多少錢,借我應(yīng)下急沒啥大不了的。再說了,你還有子女呢。
千萬別心軟,不要輕易借錢。萬不得已借了,也要問清楚對方借錢的用途,了解對方的還款意愿和還款能力,讓對方寫好借條,必須按規(guī)定的時間還錢。
老年人雖吃穿簡單,但是病痛多,醫(yī)藥費不得不提前準備。
不要覺得大家是親戚不用搞得那么見外就不立字據(jù)。很多人借錢后,會先還外人的錢再還親戚的錢,理由是:外人抹不去面子,親戚熟,晚點還對方不會介意。且,跟外人借錢有利息,拖不得;跟自己人借錢沒利息,也不會好意思催自己還。
誰家都會有這種親戚。既然明說了是借錢,那就得親兄弟明算賬,一切以字據(jù)為標準,免得空口無憑,日后扯皮。更加破壞親戚、家人之間的感情。丑化就得說在前頭,以后的事才好辦。
親戚借錢尚且可以推辭,那子女要錢呢?很多做父母的,一聽子女有困難,自己的老本全拿出來給孩子兜底了,一點不考慮自己的養(yǎng)老問題。認為自己現(xiàn)在幫了子女,以后自己老了不能動了,就該他們伺候自己了。
且人上了年紀,子女們就開始盯著父母的錢包,提前算計遺產(chǎn)分配了。
在錢這件事上,就不要對人和藹了。這是你的養(yǎng)老錢,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要牢牢攥在手里。為了錢,血親之間都能反目成仇的。因為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利益當前,很少人能想著他人,不為自己打算。
人老了,要守住自己的錢袋子,這是你在老年時期第一重要的底牌,沒有人能像理想中那樣靠得住。不要輕易把錢交給孩子。沒到老的不能動的那一天,看不清人心。
多子女的家庭,在給孩子們分配利益時要一碗水端平,不要隨便偏心,最好能大家一起商量,避免將來發(fā)生爭議。真要提前分配遺產(chǎn)的,更要在可控的,有利益之外第三方見證人在場的情況下親手寫,最好能公證。權(quán)利和義務(wù)都列清楚。看似很生分,可是講錢就是生分,用條款約束更好。也能避免自己百年之后,兒女們再為錢傷了感情。
(三)主動拉遠與子女的生活圈,不干涉、指點子女的生活
現(xiàn)在好多人,就算已經(jīng)自食其力很久了,但只要沒結(jié)婚,就住在家里,吃住都由爸媽負責,還不給爸媽生活費,像未成年時期那樣,什么都依靠爸媽照顧。而這輩子都為孩子付出的父母也習慣了管著孩子的生活。
其實從孩子出門上大學起,兩代人的生活方式就已經(jīng)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父母從那時候起,就不該再干涉孩子的生活了,更別提孩子成家之后。
早點分家,培養(yǎng)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好事。他們早晚會結(jié)婚,他們的對象并不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是個媽寶。所以,跟孩子感情再深,也要適時放手。
有些老人特別心疼自己的孩子,認為年輕人兩口子都在上班,沒有時間收拾家務(wù)做飯,就自己積極地要了孩子家鑰匙趁他們上班的時候去家里給他們打掃、做飯。
自己家孩子可能覺得無所謂,甚至還挺高興,因為他是你親生的,親手帶大的。但是現(xiàn)在孩子有了自己的伴侶,年輕人需要有自己的隱私空間。他們的各種私密物件并不想給外人看見,作為父母也不可以隨意翻看。
而且每個人收拾家務(wù)的習慣不同,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jīng)歷:自己房間的東西再亂都能找著,媽媽收拾一回,全找不著了。
年輕人怎么過那是他們的事,不管父母覺得他們的方式合不合理,那是他們的選擇。不干涉、不指點,互相尊重。
相反,有些年輕人懶惰,自己成了家之后還習慣去父母家蹭飯。這種情況該拒絕就拒絕,或者問他們要伙食費。既然已經(jīng)分家了,就得各過各的。是一家人,但也不再是“一家人”,拉開生活圈子很有必要。
(四)不主動包攬帶孫子的責任
好多老人在對子女催婚時愛給這種甜頭:“你早點結(jié)婚生個孩子,趁我還能動,好幫你們帶。”
所以年輕人一生孩子就理所當然地讓父母來帶,仿佛生這個孩子是完成父母的KPI。
父母幫帶娃是常事,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但是切記大包大攬。愛孫子沒錯,但首先小朋友有自己的父母,他們才是第一責任人。如果老人把帶孩子的活攬了,自然會造成子女的懶惰。
而且兩代人的育兒觀不一樣,尤其是現(xiàn)在90后為了培養(yǎng)孩子盡早建立獨立生活能力,自創(chuàng)的反向育兒法,持傳統(tǒng)觀念的老人看了是難以接受的。
過來人總是喜歡用自己的既有經(jīng)驗去勸導后輩,多少家庭因為帶娃觀念沖突鬧得不開心甚至結(jié)下心結(jié)的。如果子女沒有請求老人幫手,最好不要主動攬活。可以先征求意見,子女需要,自己也得空,就相互照應(yīng)。
否則孩子帶好了皆大歡喜,出了事情問責的時候誰都認為是對方的錯,又傷感情。
很多人生孩子之前,一大家人其樂融融,生了孩子,由于過來人的過度插手,強行傳授經(jīng)驗,而造成家庭矛盾。
家人是世界上最親密的人,但是人與人之間一定是有距離的,再牢固的人際關(guān)系都需要用心經(jīng)營。
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家庭關(guān)系好的人家,一定是有規(guī)矩約束的,因為大家都遵守規(guī)矩,才不會亂套,才不會互相猜忌、算計。
就像一個企業(yè),用制度管人的,一定比用人情管人的走的長遠,走的穩(wěn)當。
當然,家是最講人情的地方,不拘泥于冰冷的規(guī)矩,又要學會進退適當,大家才過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