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會背叛你,女人會離開你,金錢會誘惑你,生活會刁難你,只有數學不會,不會就是不會,怎么學都不會。#
網友也紛紛評論:
嗯嗯,我就是那種被羨慕對象,從小數學就好,一路好到大,哈哈。
我一直覺得學數學是種享受,不覺得它很累,這跟CC姥爺從小對我的邏輯啟蒙有很重要的關系。
邏輯思維能力不僅僅是今后孩子學數學的關鍵,也是學好其他學科、處理日常生活問題所必須的能力。
CC出生之后,我也很注重她的邏輯思維啟蒙,但是很多人都有一個誤解,認為這么抽象的概念,要孩子上學后才能懂,太小的娃,有什么邏輯思維可談?
其實邏輯思維分很多種,即便很小的寶寶也具備邏輯思維。
我曾經看到一份斯坦福大學神經系統科學對大腦認知研究的報告,報告顯示:
實際上,嬰兒一直在對少量數據樣本進行歸納總結,
他們見過幾只橡皮鴨,知道它們能浮起來;
他們見過幾個皮球,知道它們能彈跳起來;
他們就會對鴨子和球產生預判。
在今后的人生中,還能將這種預判延伸到所有橡皮鴨和球身上,比如看見球就會拍一拍,看他彈跳幾下。
這種對鴨子和球的歸納總結方法,嬰兒幾乎要用在所有東西上,鞋子、船、水杯…
甚至,自己的生存環境和父母的養育方式。
他知道餓了、無聊了大聲哭就有人來照顧自己;他知道媽媽幫他脫褲子就是要換尿不濕啦; 他很快也能總結出冒著熱氣的飯燙嘴不能吃。
等他再大一些,只需要幾次他就能夠分析出,在公共場合提要求更容易得逞;向爺爺奶奶提條件更容易成功!
看到這些,你還在懷疑孩子的邏輯推理能力嗎?
養過孩子的父母都知道,他們是超聰明的。
大部分的東西都不需要你手把手的重復,他們通過幾個示范,就能掌握很多東西。
每個孩子都具有“從很少的數據中,推導出豐富查詢結果的能力”,從而在這個世界生存:求助或探索。
但是為什么慢慢長大,有的孩子邏輯推理能力就會越來越強,有的卻會越來越差呢?
這就取決于后天養育者,有沒有進行有效而適當的干預了。
即便是很小的寶寶,也可以接觸很多簡單的邏輯思維,比較低幼的大概分為這樣幾類:
數字和計數
這也是通常咱們能理解到的最直觀的邏輯思維中的數學概念。
一般到了2歲左右,寶寶會進入數字敏感期,你會發現,他突然就開始喜歡數數(盡管不一定數得對)。
媽媽們可以融入到生活中,讓數數“活起來”。
上樓梯的時候,吃餅干的時候,給寶寶系扣子的時候,所有可以數數的機會都可以拿來強化寶寶的記憶。
但是這時候更多目的是為了循序漸進地培養寶寶數數的意愿,不要苛求寶寶知道數字的意義。
他可能會從1數到10,但是當你伸出3根手指頭問他,他可能回答是5 。
事實上,2歲的寶寶基本只能明白數字1和2的概念,3歲之后才能真正明白每個數字代表的真正數量。
分類和對比
2歲后的某一段時期,寶寶會非常熱衷于分類與對比概念。
分類與對比是邏輯思維的基礎。
這個階段一定要盡情得讓孩子接觸分類:
幫媽媽收衣服的時候,襪子、內衣、上衣分開;
收玩具的時候按毛絨、機械分類;
蔬菜、水果分類。
配對也是小寶寶們很喜歡的分類游戲,在他們掌握了分類技能之后,就可以讓孩子把兩個一樣或者相配的物品配成“一對”。
△形狀配對
△顏色配對
△襪子配對
還有一種進階級的配對游戲,涉及到對稱概念。
對稱是美學的基本法則之一,通過“對稱”這個概念來銜接幾何圖形的配對游戲,可以對寶寶進行數學審美的培養。
△用樂高拼出對稱的另一半
等孩子掌握了分類,就會開始熱衷于對比。
比如大小、高矮、輕重....
比較是一項重要的認知能力,是需要始終貫穿在生活中的數學思維訓練。
CC有個階段瘋狂得地讓每類事物都一較高下:
吃飯的時候,指著我的碗說“你的大”,指著自己的碗說“我的小”。
進了電梯間,指著高個子的叔叔說,這叔叔高,指著稍微矮一點的說,這叔叔矮,一路我跟C爸尷尬地得也是恨不得鉆電梯縫里。
當媽媽們發現寶寶有這個意識的時候,就可以多選擇一些東西主動讓寶寶進行對比,并從中學習各種概念:大小、高矮、輕重、胖瘦、多少….
△比較多少
等寶寶到了兩三歲的時候,可以引入更大/更小,最大/最小的概念。
我們有意識地說出這些比較類的詞匯,讓這些詞語慢慢內化成孩子自己的詞匯,從而讓他們在腦海中把眼前的事物和抽象概念建立起聯系。
形狀與幾何
認識形狀是學習幾何的基礎。
1歲之后寶寶可以認識不同的形狀,正方形、圓形、三角形……但是如果你以為學習形狀是醬紫:
那就太單調啦,只是這樣教的話,只能教出一個固定性思維的寶寶,但是數學思維中,發散思維比固定思維更重要。
寶寶的書是長方形的,小臉盆是圓形的,小奶酪是三角形的,甜筒是圓錐形的…..
別小看這些形狀概念的歸類,這能為日后寶寶學習搭建、構建空間思維打下堅實的基礎。
打個比方,當寶寶想搭一個冰淇淋的時候,她首先會調動記憶庫,想一下冰淇淋的形狀,下面一個小圓錐,上面一個小半圓...
只有歸納出形狀和方位的類別,他在進行搭建的時候,才能“有目的”的去尋找適合的形狀。
平面與空間思維
上學學數學的時候,幾何好的人,一定是空間感超強的人,這點我深有體會。
當年我看幾何題,盯一會兒就能在讓它在腦海里立體起來,然后再加輔助線之類的就顯得很容易了。
但是后來我才發現,這件事很多人都覺得很難。
其實空間思維還好,生活中很多不起眼的游戲都能鍛煉寶寶的空間感。
再大一些的孩子,就可以培養他們空間邏輯的變化了,感知由二維空間向三維空間變化,感知物體的空間。
等寶寶可以幫忙做家務之后,通過收納與放置培養他的空間思維。
寶寶把鞋“放進”鞋柜好么?把筷子放在“碗上”?把畫板墊在“紙下”......
這些不都是小小的空間感建立的過程么?
成人世界里習以為常的東西,對孩子來講,都如新大陸般神奇。
另外,玩具也是很好的鍛煉空間感的選擇。
用積木搭一座小房子,磁力片建一輛小汽車,建立立體空間的思維模式。
歸納總結和推理
1歲之后,寶寶就能聽懂一些簡單的指令了,他們會按照你提出的要求來做簡單的推理。
就是類似于這種:
復雜一點的:
是不是有當年做數學題的趕腳了?
當然,對于1、2歲的小寶寶而言,邏輯啟蒙或推理可能沒有這么“數學范兒”,但是這種思維,從出生就存在,而且始終貫穿于我們的生活中。
生活中什么都可以拿來訓練的,一個橘子一個香蕉,一個藍色貼紙一個紅色貼紙……
另外,你給寶寶發出的指令也可以增加一點邏輯推理的難度。
比如,能在畫筆的盒子里拿出那套小石頭圖案的蠟筆么?
寶寶的邏輯解讀模式就是“小石頭圖案的蠟筆→在大畫筆盒子里→大畫筆盒子在收納柜里→收納柜在CC房間里“。
這類小問題不僅能調動寶寶思維,還能訓練他的推理和由此及彼的能力。
C媽說:
邏輯啟蒙就是一個從無到有的滲透過程,不是說2歲不會數數不懂邏輯的孩子,到了3歲就可以自然會的。
我始終相信人類大腦強大的邏輯思維能力,這種能力讓我們學識淵博。
而早期開發與干預,父母功不可沒哦,父母“在玩中學”的教育理念、陪伴的質量以及提供的“進階式”玩具/教具都會各自發揮很大的作用。
在啟蒙階段,邏輯的重要性和英語一樣,很大程度都是童子功,需要早開竅。
養育是一場細水長流的堅定,唯有它,爭不成朝夕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