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祛濕劑/溫化寒濕/苓桂術甘湯與五苓散的比較
上面我們討論的是苓桂術甘湯的臨床應用。
下面我們要比較一下,苓桂術甘湯和五苓散這兩個方,它們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從病機的特點、用藥的特點上,有什么區別呢?
@ 五苓散可以治療水飲, 水飲停蓄在下焦,叫蓄水證。
@ 苓桂術甘湯,叫痰飲病,痰飲停聚在中焦,叫痰飲病。
* 所以病位上兩個有差別。
@ 雖然都是水飲停留,都是水飲證,這是共性,而且這兩個方來講,苓桂術甘湯四味藥, 五苓散五味藥,
* 這兩個方有三個藥是一樣的,茯苓、白術、桂枝是一樣的。
茯苓、白術、桂枝基礎上,
@ 苓桂術甘湯就加了甘草,
@ 五苓散就有豬苓、澤瀉,
* 但主治上差別很大,我們看病位一個在中,一個在下。
從臨床表現來看,都有水氣上逆,
@ 但是五苓散有一種水逆證,渴欲飲水,水入即吐。除了水入即吐,有臍下動悸、嘔惡咳嗽,吐涎沫、頭眩都可以發生。
@ 而苓桂術甘湯這種水氣上逆,主要反映在由中焦向上,心悸、頭暈目眩,反映在這個方面。
用藥,
@ 由于“五苓散證”(這里老師口誤,應為苓桂術甘湯證),它是偏于中陽不足,有中焦虛寒基礎,所以它用甘草,它病位在中焦用甘草,甘草和桂枝相配,溫補結合,內生之寒,溫必兼補,治療虛寒的一種常用的治法和配伍特點。
@ 五苓散在下焦,所以它不用甘草,甘草容易使得藥性緩流中焦,它不用甘草,用澤瀉、豬苓,滲濕利水,因為小便不利。
苓桂術甘湯證它沒有強調小便不利,飲停中焦,沒有影響到下焦氣化,所以就不用澤瀉和豬苓。
* 這里隨著證候的不同,用藥變化很巧妙。
所以從這兩個方的比較,
* 都是水飲內停,都有水氣上逆。
* 所不同者:
@ 苓桂術甘湯證,它是中焦虛寒的基礎,寒飲內停,停在中焦。
@ 而五苓散證,外邪入里,循經傳腑,導致下焦蓄水證,水蓄膀胱,影響膀胱氣化,有小便不利這個特點,然后才有水逆證。
所以用藥上呢,
* 有三味藥共同的,稍作變化,兩個差別,從病位到病機有明顯差別,這是需要比較的。
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