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是先秦時期位于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周成王時期,楚人首領熊繹被封為子爵,從此,國土橫跨長江、淮河流域的楚國開始逐漸萌芽、發展。
周武王剛剛建立西周的時候,楚國只占有今天河南西南部和湖北北部的一小塊地方,面積狹小,資源貧乏,文化落后,遭到中原各國和周邊姬姓國的鄙視。楚國先祖熊繹身為首領,親自帶領部眾翻山越嶺,參加繁重的伐木工作;去參加諸侯大會時,只配去看守祭祀的火堆。
定立對外擴張國策,攻滅“漢水諸姬”,
嚴酷的生存環境,加上在諸侯大會上受到的恥辱,激勵著熊繹等幾代國君勵精圖治,不斷增強軍事實力。公元前741年,熊通僭號自稱武王,開始大規模挑戰周王室建立的諸侯分封格局,把武力兼并、強占土地、掠奪人口,策定為楚國対外擴張的大略方針,并為后代國君所承襲。
同時,楚國也非常幸運,在其所處的漢水流域,雖然很多都是姬姓諸侯,卻國力孱弱,這就為擴張提供了良機。公元前690年,楚武王三伐滅隨,旋又滅權國、羅國、盧戎,挫敗鄧國,使鄰近的隕國、絞國望而生畏,悉降楚。從此,楚國開始雄視漢水流域。
南征北討,勢力延伸到汝水和湘江流域
楚文王時,為了挺進中原,將都城從丹陽(在今河南淅川境內)遷到郢(今湖北省江陵縣附近),并將剛剛占領的申、息兩國改為王室直接管轄的地方政權——申縣和息縣(即今河南信陽地區),派出縣尹強化治理,操練軍隊,囤積糧草,使這里成為楚國東征北伐、觀兵中原的前哨。從此,楚國勢力擴大到了汝水流域。
公元前674年,由于齊桓公在北方稱霸,實力強勁。楚國當時在位的楚成王只好向南發展,對內“布德施威”,對外睦鄰友好,又以“南方夷越”叛亂為借口,揮師前往鎮壓,吞并了湘江流域許多弱小邦國和少數民族部落。不久,又揮戈東向,開拓了上千里疆域。
霸主楚莊王一鳴驚人,連續滅國二十六
公元前613年,隨著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的繼位,楚國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即位之初,楚莊王日夜酗酒,整天駕車出去游獵,既讓當時的楚國權臣斗越椒放松警惕,又暗中窺探大臣們的德行。3年后,楚莊王“罷淫樂”,朝夕勤政,重用賢臣,殺掉專橫跋扈、腐敗無能的官吏數百人,代以數百賢德,國力大大增強。
在楚莊王執政的23年里,“并國二十六”,加上楚武王以來的幾代國君努力,楚國先后共吞并了70多個周天子的封國和部落方國,占領了長江流域的大片土地,成為雄踞南方、“地方三千里”的泱泱大國。進入戰國以后,楚國大舉進軍東南沿海,一舉攻滅曾經顯赫一時的越國,疆域縱橫跨度由“地方三千里”擴大到“地方五千里”。
戰國中期,楚國“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汾陘之塞”,成為七雄中疆域最廣闊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