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最有名的空城計故事取自《三國演義》,后被用于三十六計,意指虛虛實實,兵無常勢。
司馬懿此時并未在關(guān)中戰(zhàn)場
但實際上,諸葛亮這次忽悠司馬懿的空城計并沒有發(fā)生。針對諸葛亮此次的北伐行動,《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沒有提到司馬懿。《三國志?魏書?明帝紀》也說,“遣大將軍曹真都督關(guān)右,并進兵。右將軍張郃擊亮于街亭,大破之,亮敗走”。也沒有提到司馬懿。
記載司馬懿事跡最詳細的《晉書?宣帝紀》寫到,魏太和元年(227)六月,魏明帝曹叡任命他屯兵于宛城(今河南省南陽),“加督荊、豫州軍事”。所以這場戰(zhàn)役中司馬懿根本就不在祁山或斜谷一帶!他在直線距離七八百公里外的宛城。
此次空城計并非空穴來風(fēng)
那么這個空城計難道就是空穴來風(fēng),沒有任何根據(jù)的胡編亂造嗎?倒也不是。歷史上還真的曾經(jīng)有過這么個記載,而且它來自《諸葛亮傳》的裴松之注,內(nèi)容基本上就和《三國演義》中寫的那樣!
那段引文“郭沖三事”說:“(諸葛)亮屯于陽平(關(guān)),遣魏延諸軍并兵東下,亮惟留萬人守城。晉宜帝率二十萬眾拒亮,而與(魏)延軍錯道”。到了距離諸葛亮駐軍的地方只有六十里處,派出去偵察的人回來報告說,諸葛亮在城里的“兵少力弱”。
同時,諸葛亮也得知司馬大軍逼近,但此時想去和魏延的主力靠擾已經(jīng)來不及了。諸葛亮臨危不懼,“令大開四城門,掃地卻酒”。全軍偃旗息鼓,不得擅自出賬,司馬懿懷疑城內(nèi)有伏兵,就退走了。
裴松之提出3條理由予以否決
不過,裴松之最后又舉出三條理由,否定了上面這個說法:除了上述的司馬懿不在關(guān)中以外,一方面認為曹軍兵力將近20萬,遠勝于蜀軍,完全可以在城外駐軍待機,根本不必撤退;另一方面諸葛亮一直認為魏延有反骨,不可能將主力交給其統(tǒng)帥。
裴松之這些理由很有說服力。羅貫中顯然不會不知道,那他為什么還要采用?這就需要從創(chuàng)作上來研究了。
羅貫中杜撰空城計完全是藝術(shù)創(chuàng)作需要
小說的內(nèi)容本來就是虛構(gòu)的,它最基本的元素是故事,有了好看的故事人物形象才有可能鮮活起來。長篇小說通常要有主要矛盾,矛盾雙方要有主要代表人物。從歷史上來看,“六出祁山”蜀軍方面的主帥自然始終是諸葛亮,但是曹魏方面就不同了。
前3次都是曹真,后來又加上司馬懿。如果完全按照歷史事實來寫,筆墨就必定分散,司馬懿的形象就不可能突出。于是羅貫中就只好把曹真的故事改成司馬懿的,或者讓曹真當配角,如此一來,就必須再增加一些虛構(gòu)的故事情節(jié)到司馬懿身上,當然必須是空城計這種突出諸葛亮智慧的,那就只好委屈司馬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