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壓歲錢?
過春節時長輩給小孩的錢
其實它有三種說法:
壓祟錢、壓驚錢、壓歲錢
壓祟錢
傳說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
名字叫“祟”
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來害人
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三下
孩子嚇得哭起來,然后就發燒
講囈語而從此得病,幾天后熱退病去
但聰明機靈的孩子卻變成了癡呆瘋癲的傻子了
人們怕祟來害孩子
就點亮燈火團坐不睡
稱為“守祟”
嘉興府有戶人家
夫妻倆老年得子
擔心孩子受傷害
就讓他一直玩
孩子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
拆開包上,包上又拆開
終于還是玩得倦了
沉沉睡去
銅錢放在了枕邊
半夜里,祟還是來了
用它的手碰孩子的頭時
孩子的枕邊射出金光
祟急忙縮回手尖叫著逃跑了
原來那八枚銅錢是八仙化身
八仙圖
人們就稱它們為“八仙錢”
因為“八仙錢”能鎮“祟”
所以又叫“壓祟錢”
八仙錢
壓驚錢
太古時有一種兇獸叫“年”
除夕之夜就要出來傷害人畜、莊稼
小孩子害怕
大人則以燃炮竹驅趕“年”
用食品安慰小孩
即為“壓驚”
據史載
宋神宗年間
宰相王韶的兒子南下
因被壞人背走
于途中驚呼
被皇車所救
宋神宗即賜了他“壓驚金犀錢”
宋神宗像
壓歲錢
最早的壓歲錢出現于漢代
叫做厭勝錢或大壓勝錢
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
是為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
錢幣正面鑄有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等
背面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等
漢代“辟兵莫當除兇去殃”厭勝錢
明清時期
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著賜給孩子
一些地方把給孩子壓歲錢叫“串錢”
隨著時代的發展
各種紅包(微信紅包、支付寶紅包等)大行其道
春節搶紅包成為“新習俗”
壓歲錢的傳統寓意漸漸消失
人們更多的是關注人際關系的溝通
通過發紅包
表達對彼此的祝福和問候
讓遠在千里的親朋好友仿佛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