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歸山居
劉滄
寥落霜空木葉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深秋頻憶故鄉事,日暮獨尋荒徑歸。
山影暗隨云水動,鐘聲潛入遠煙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1.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首聯寫深秋時節,詩人獨行于郊外,天空冷寂,樹葉稀疏,渲染了凄清寂寥的氣氛。
B. 全詩從初行郊野寫到月上西林,清光照竹扉,以空間為順序寫了詩人一路所見之景。
C. 尾聯寫山月的清輝灑向獨居的竹扉,流露出詩人對山居環境的喜愛之情。
D. 頷聯寫詩人回憶故鄉往事,直到日暮時分才“獨尋”荒徑歸來,心情孤寂惆悵。
2. 請將這首詩的頸聯與“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陶潛《歸園田居》)進行比較,分析寫景手法的相同點和意境的不同點。
【參考答案】
1. B
2. (1)在寫景手法上,二者相同,都從視覺、聽覺的角度(視聽結合、動靜結合、以動襯靜也可)描寫了景物。劉詩頸聯從視覺角度描寫“山影”,從聽覺角度描寫“鐘聲”。陶詩從視覺角度描寫村落、炊煙,從聽覺角度描寫“狗吠”“雞鳴”。
(2)在意境上,二者不同。劉詩頸聯描寫了山影投映溪水,隨波暗涌,古寺鐘聲悠長,又隨遠煙逝去的幽暗空寂意境。而陶詩描繪的是田園一種和平平靜、恬靜優美的意境。
【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和賞析藝術特色的能力。
B.“以空間為順序”錯。從日暮到天色越來越黯淡,霧靄茫茫,再寫到月上西林,這是以時間為序,寫了詩人一路所見之景。
故選B。
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景物形象及寫作手法的能力。
先看兩詩的寫景手法,都采用了視覺、聽覺的角度寫景。“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遠處的鄰村屋舍依稀可見,村落上方飄蕩著裊裊炊煙,這是視覺所見;深深的街巷中傳來了幾聲狗吠,桑樹頂有雄雞不停啼喚,這是聽覺描寫。而“山影暗隨云水動,鐘聲潛入遠煙微”,黯淡的山影隨云、水而動,這是視覺描寫;晚鐘的聲音悠遠而渺茫,從茫茫霧靄中傳來,這是聽覺描寫。
兩詩在意境上有不同之處。“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曖曖,是模糊不清樣子,村落相隔很遠,所以顯得模糊,就像國畫家畫遠景時,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幾筆水墨一樣。依依,形容炊煙輕柔而緩慢地向上飄升。這兩句所描寫的景致,給人以平靜安詳的感覺,好像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擾?!肮贩蜕钕镏?,雞鳴桑樹顛”,一下子將這幅美好的田園畫活起來了。它恰當地表現出農村的生活氣息,又絲毫不破壞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沒有喧囂和煩躁之感。整個畫面是一幅和平寧靜、恬靜優美的田園風光圖。而“山影暗隨云水動,鐘聲潛入遠煙微”,描寫暗淡的山影,悠長的鐘聲,以有聲襯無聲,描繪出傍晩時分山中的寧靜寂廖,意境幽暗空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