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這個全民都在雞娃內卷的地方,處在抑郁焦慮狀態的青少年越來越多。
一些孩子只是跟父母吵架、和同學有沖突、與男朋友分手就會產生過激行為,出現自傷甚至沖動自殺等行為。
我咨詢過很多被醫院診斷為重度抑郁、有自傷自殘行為的大學生,有的一個宿舍甚至有兩個學生割腕自殘,一個自殘的學生看到另一個學生自殘,流了很多血,被嚇到渾身發抖。
有一個學生在心理普查中篩選出有自殺念頭,SCl-90(90項癥狀清單)和UPI(大學生人格問卷)都超出了預警值。回訪時發現,她在入學前一個月剛剛發生過一次嚴重的自殘行為。咨詢中,她捋開袖子,讓我看她胳膊上的18道割痕,有17條白印,1條紅印,讓人觸目驚心。
這個孩子9歲時就吃爺爺奶奶的安定藥自殺,后被家人發現,送到醫院昏迷了三天才被搶救過來。
這是因為,青少年處在身體快速的發育期,因為激素水平的變化,自我認識和情緒調節都還不成熟,青春期的孩子容易思慮過多,情緒易起伏。
尤其是孩子成績不好,或同伴關系緊張的時候,孩子的心情很差,更容易被激惹,家長可能還沒說兩句就表現得很不耐煩,甚至自我封閉。
有些家長雖然很愛孩子,但容易愛之深,責之切,不注意溝通方式,平時對孩子批評指責抱怨得多,鼓勵肯定激勵得少,這很容易讓孩子長期處在自我懷疑和自我攻擊中,形成“我不夠好”,“我不行”、“我不值得被愛”的核心信念,變得膽小、自卑、怯懦、退縮。
除非孩子遇到家庭中之外的生命中的貴人,比如好的老師,好的同學等,或者主動向精神科醫生、心理醫生或心理咨詢師尋求專業的幫助。否則,即使成年后,他們也很難從消極的自我認知和自我挫敗的模式中走出來,往往自我發展受限,人際關系緊張,難以建立有支持性的親密關系。
有的家長自己就有很深的心理創傷,雖然想給孩子最好的生活和教育,但養育過程中遇到一些刺激或挑戰性的情境,容易碰到自己的“心理按鈕”,陷入情緒失控,或者不自覺地用自以為是的愛傷害孩子。
就像那個胳膊上有18道割痕的女生,她小時候父母在外打工,由爺爺奶奶帶大。在她的記憶里,爺爺的脾氣非常暴躁,和奶奶吵架時經常攆著奶奶打,有一次爺爺拿著刀砍奶奶,門框都被砸斷了。而奶奶保護自己不被打到的方式,竟是把年幼的孫女推到前面替自擋槍。所以這個孩子從小就嚴重缺乏安全感。
上大學前她再次自殘,是因為一點小事,她媽媽就一直在她房間數落嘮叨她,女孩不耐煩,吼叫著讓媽媽從自己的房間出去,而媽媽也氣不打一處來,情緒失控,急不擇言:“我真后悔十年前為什么要把你送到醫院搶救!還不如那個時候就讓你死了!”
女孩情緒崩潰,再次割腕自殘。
家長在關注孩子成績的同時,一定要先自我成長,提高自己的情緒覺察和管理能力,先處理好自己的“內傷”,避免因為自己的心理創傷傷及無辜的孩子,或者因為自己心情不好而遷怒于孩子,讓孩子成為家長負面情緒的垃圾桶和家庭創傷的代罪羔羊。
情緒不穩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遇到孩子心情不好、情緒煩躁的時候,父母更要穩住、憋住和Hold住。
家長要及時發現孩子情緒問題的苗頭,注重從小培養孩子的樂觀思維、心理彈性和韌性。
1. 提高陪伴的質量
在孩子上幼兒園和小學的時候,每天孩子睡覺前陪伴孩子一起聊一會天,給孩子講講勵志的名人故事,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問問孩子一天發生的事情,跟孩子說說或問問孩子一天中遇到的開心或不開心的事。
孩子上了中學,可以聊聊天下大事,聊聊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并且一定不要評判和指責批評孩子。在引導孩子的時候,也要注意方式。
通過這種陪伴的方式,和孩子建立安全互信的關系,讓孩子愿意在你面前敞開心扉,培養孩子的安全依戀。當孩子聽了爸爸媽媽的建議后覺得有道理,當他們再遇到一些有挑戰性的情境時候,他們就有更積極的方法,來正確的處理這些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挫折與難題。
2. 關注孩子的情緒和需要
未經處理的壓力會慢慢積壓變成輕度焦慮,重度抑郁等等。作為家長,首先要接受孩子的狀態,理解、接納、支持自己的孩子。
孩子出現抑郁焦慮等情緒問題,不能簡單地認為是孩子的心理太過脆弱。孩子的成績下降,和老師同學的關系出了問題,甚至有自殺的念頭,也可能是心理問題的一種癥狀表現。
家長一旦發現孩子陷入這樣的情況,且通過孩子的自我努力和家長老師同學的幫助難以走出,就要及時到醫院精神科或心理科診治。需要服藥要遵醫囑及時足量服藥,同時找匹配的心理咨詢師持續做心理咨詢。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需求:
第一層是生理需求,衣食住行的無憂;
第二層是安全需要,我是否能被關注關愛并擁有人身安全;
第三層是歸屬需要,即是我們的社交需求,人際關系和人際交往;
第四層是尊重需要,我們內在價值是否能發揮出來,被他人(對青少年來說,尤其需要被父母老師同學認可)或世界所認可;
第五層是自我實現的需要,也就是人活在世界上,需要找到生命的意義,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當孩子出現焦慮抑郁時,作為家長可以反思,我們在這五個需求層次的哪一層沒有做好?還可以給孩子怎樣的支持?
在第三層,我們則需要有目的地為孩子創造一些機會,你要去關注孩子社交的圈層,他是不是有自己的好朋友,可以深度交流的人?你是不是孩子的好朋友,是不是孩子可以敞開心扉的人?
因為前面三層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如果這三層沒有得到滿足的話,那我們沒有辦法正常生活。
我們要關注孩子是不是有高質量的社交。
我們要很注重孩子有沒有真實的朋友,懂他的朋友,家長要尤其關注孩子是否在“社交關系”這個層面出了問題。
親密關系是決定人幸福與否的決定性因素。好的關系,可以為孩子提供精神支持和滋養。所有的新問題都幾乎可以說是關系的問題,和生命的關系,和自己的關系,和他人的關系,和世界的關系。所以,家長一定要幫助孩子學會交往。
3. 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抗逆力
有的孩子被過分溺愛,過度保護,家長總怕他們吃苦或走彎路,其實過度保護有可能讓孩子一次次錯過提高解決問題能力的機會,一旦換個環境,遇到困難和挫折,孩子可能就會感到束手無策,打退堂鼓。久而久之,不利于孩子解決問題能力和抗逆力的培養。
4. 培養孩子的愛心和樂于助人的精神
助人可以提高人的幸福感,比如幫同學講題時,不只可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而且還會體會到助人的成就感和快樂感。助人可以讓幸福像指數一樣增長。
當一個人把美好的快樂傳遞給身邊的人時,其實你就是這一個改變世界的起點。比如早上出門你心情愉悅地跟一個人主動微笑打招呼,你就可能把積極的心情傳遞給他,他一整天的心情可能都會很好,他可能也會對他所看到的下一個人或者下三個人做同樣的事情。
這次河南的洪災損失慘重,現在很多小區、村莊仍然處在自救之中。但是來自全國的志愿者送來了很多很多的關心,物資和精神的援助。到現在很多來自全國的搶險救災隊伍,仍然在夜以繼日地工作。這種愛的傳遞,非常非常令人感動。
5. 幫助孩子發現生命的美好,享受生命的過程
從小注意通過繪本、名人故事、電視節目,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通過多肯定,多鼓勵,幫助孩子提高自我認同,發現自我的價值和生命的美好,幫助孩子學會學習、交往、工作、玩樂,發現生命的意義,享受生命的過程。
遇到再大的挫折,孩子都不會輕易放棄生命,不會輕易自傷自殘。哪怕遇到生命的低谷,他會發現擁有的內外資源,尋找親人師友等社會支持,把自己拔出來,超越痛苦,走出陰影,能把痛苦轉化為超越自我與現實的動力,不斷自我激勵(而非自我挫敗),成為更好的自己。
未曾夜哭者,不足以語人生。體驗過生活的不易和艱辛,才讓我們的生命更有廣度、深度、厚度和溫度。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獨特和寶貴的,孩子抑郁焦慮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們要了解心理健康和養育教育的基本常識,父母和老師能對孩子的心理問題及早預防,及時發現,及時干預。這些問題就有可能從“絆腳石”變成“墊腳石”,成就孩子新的高度。
當孩子有了自助和助人的能力,他也就有了持續向上成長的力量,能夠體驗到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和更多的正向情緒,生命就會進入自我激勵、不斷向上的正向循環。